查看原文
其他

习主席G20晚宴致辞提到的杭州市荣誉市民,有着传奇经历!

2016-09-07 龚义 战略与政策论坛

[导言]在杭州,他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并于1946年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生于杭州,又在杭州生活多年的他曾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2016年9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讲到140年前,1876年的6月,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出生于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


在国际上,司徒雷登因为创办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而获得极大声誉。在中国国内,司徒雷登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主要不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更多是因为《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连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对司徒雷登的称赞,也在选入中学课本时被删除。不过,作为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司徒雷登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他的父母约翰.林顿夫妇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在杭州生活了11年后,被父母送回美国弗吉尼亚州读书,父母则回到中国继续布道。约翰.林顿夫妇俩在杭州传教长达半个世纪,直到去世,两人都葬在杭州。许多到中国的传教士都有这样的心志:要死在中国。因为「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司徒雷登出身于教育世家,在他之前,他的家族就已经先后独自或参与创办过五所学校,出了五位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女子学校校长,这可以说是司徒雷登选择从事教育的渊源所在,同时也让他较早地熟谙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司徒雷登的家族具有浓厚的宗教传统,从司徒雷登的曾祖父算起,司徒家族五代人中,共有十三位长老会的传教士,其中不乏南长老会的重要成员,这样的传教士家庭,即使在传教活动一度十分盛行的美国也不多见。

1904年,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已经结婚的司徒雷登携妻子回到杭州,学习汉语,并跟随父亲到中国许多地方布道,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6年,他的独生子杰克也在杭州出生。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

1916年,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美北长老会,英国伦敦会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汇文大学(Peking University)、华北协和女子大学(The North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华北协和大学(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1918年12月,纽约托事部决定聘请司徒雷登为新学校的校长。1919年初,司徒雷登来到北京,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新学校的“正名”问题。在司徒雷登的提议下,董事会聘请了蔡元培、王宠惠、傅增湘、吴雷川、胡适等五位中国学者组成校名专门委员会,最终,由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总干事诚静怡提议的“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之名,得到了学者们的赞成。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还为燕京大学题写了校名。燕京大学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

      

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背景下,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定下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司徒雷登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大学就是给学生以选择自由。他明确地说:“保持中国的民族自由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实现太平洋的和平及全人类的进步事业是绝对分不开的。”


燕京大学校训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Freedom throughTruth for Service

燕京大学校训取自《圣经》:

1.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2.「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8;马可福音10:45)。


当时学校本部在城区的盔甲厂,校舍严重不足。司徒雷登亲自骑毛驴或自行车四处勘察,看中了西郊一处宽敞的地方。那本是淑春园的所在地。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据史籍所载,至晚在乾隆中叶之前,就已经有了“淑春”之名。【论时间,淑春园在几座古园林中应该位居畅春园与勺园之后,排名第三。只不过当时的淑春园似乎并无多少可观之处,园中以水田为主,建筑并不很多。等到乾隆皇帝将其赏赐给和珅后,经过和珅的大肆修整和营建,淑春园的面貌才发生了大的改观。淑春园的盛衰与和珅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应付皇帝的随时召见,和珅经常居住在淑春园内,并把淑春园建造得富丽堂皇、花团锦簇,成为当时冠绝京城的私人园林。不仅如此,和珅还仿照圆明园和颐和园来营建自己的园林。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亦遭破坏,仅残存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临湖轩故址。】

民国时,淑春园被陕西督军陈树藩买了。司徒雷登专程前往西安游说,终于使其同意转让。在和陈树藩交涉的过程中,司徒雷登显示出了他非凡的交际才能,他不仅让这位督军以六万大洋的极低价格把这块地让了出来,还把其中三分之一的款项作了奖学金。校址选定后,司徒雷登聘请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设计师亨利·墨菲总体规划,以中国的园林艺术及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点,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司徒雷登连续10次回美国募捐,成功地争取到了洛克菲勒基金和霍尔基金的支持,为燕京大学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燕京大学属于私人教会大学,建校初期没有政府的资助,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外,学校约85%的资金都来自私人捐助。除了回到美国筹款外,司徒雷登还要说服中国政要为燕京大学捐款,如徐世昌,段祺瑞等各路军阀,连孙传芳也曾给燕京大学捐了2万银元。1917~1918年,燕京大学总预算为3.5万美元,有87%来自教会捐助。

燕京大学等早与霍尔基金有联系基础,加上燕京大学的成就,司徒雷登成功争取霍尔基金到百万美元的捐款,利用这笔基金,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于1928年1月4日正式成立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建立哈佛燕京图书馆。虽然哈佛燕京学社的北京部分在1952年后被关闭,但其在美国的机构一直运作至今,为汉学研究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丛书,正是该机构赞助出版的。

【中国高等学校1952年院系大调整是所有高校的一次大整合,燕京大学被撤销,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科、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后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例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由清华、北大、燕大、辅仁大学四校的相同院系分拆合并而来,并非全由燕大拆出。】

1926年6月燕京大学迁入新址,校园借远山近水之势,巧妙地安排建筑布局,成为北京西郊令人瞩目的新景点,并有了一个独特的名称——燕园。


      1926年6月5日,司徒雷登的夫人艾琳.司徒雷登(路爱玲)病逝于北京,葬于燕园,这是燕园中第一个墓地。

1929年6月15日,燕京大学教授吴文藻与冰心(谢婉莹)结婚,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主持。简朴的婚礼只花费了三十四块银圆。司徒雷登钟情于给人主持婚礼,他给很多人主持过婚礼,光在抗战期间,就主持过好几场。


1929年6月15日,司徒雷登主持吴文藻与冰心的婚礼

在司徒雷登任燕京大学校长的27年里,他为燕京大学筹集到大约2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成了燕京大学主要的经济来源。1937~1938年预算为21.5万美元,教会捐助达14%以上,美国私人捐赠为55%。燕京大学声誉最隆时的情况是怎样呢?以颇负盛名的新闻系为例,在一段时期内,中央通讯社在世界上所有大国首都的常驻代表几乎都是这个系的毕业生。燕大,如司徒雷登本人所言,尽管用了美国的钱,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司徒雷登和华北地区英美人士因拒绝与日军合作,一同被日军关在山东潍县集中营(长老会乐道院),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作为国内最大的集中营,潍县集中营曾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人物。 这里有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巴黎奥运会400米冠军埃里克•利迪尔;蒋介石顾问雷振远、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赫连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另外,美国《时代》、《生活》周刊的创始人鲁斯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也在潍县集中营度过了童年时光。

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京大学校长,后为校务长。


司徒雷登(左二)与燕京大学教职工在学校合影

正是燕京大学的成功,使司徒雷登成为当时各方政治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这最终导致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1946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一职位。当大使时,月薪为1000美元,但他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捐献给燕京大学,确实素无积蓄。司徒雷登担任燕京大学校长近三十年,美国驻华大使只有三年。这三年让他心力交瘁,回美国后不久即中风,在半身不遂中了此残生。


1949年8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在司徒雷登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曾经留下两个遗愿:一是将当年周恩来送他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中国;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会见司徒雷登

二是将自己的骨灰葬在燕园,与妻子为邻,并说如果此种安葬证实不可能,则骨灰可安葬于其他任何地方。2008年11月17日,在阔别中国60年后,司徒雷登的骨灰回到他出生的城市,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墓碑上,他的头像下面用中英双语刻着简单的一句话语: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这正是他最希望自己被后人永远铭记的那张面孔。


燕大校友向杭州的司徒雷登墓献花

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工作了56年,其中有14年是在杭州度过的,11年的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期间,他穿中式服装,和弄堂里的本地小孩一起玩耍,与父母及好友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畅游,品尝各种杭州的风味小吃,他几乎被杭州同化了,以至于首先会说的语言不是英语而是杭州话;以至于他11岁那年回美国,邻居的小孩都视他为异类。司徒雷登对杭州话却情有独钟,连讲国语都带有浓重的杭州口音。在杭州,他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并于1946年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生于杭州,又在杭州生活多年的他曾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2010年7月,司徒雷登著作《在华五十年》中译本公开发行,恰是还历史以澄澈的最好方式。


       2016年9月,最忆是杭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专门提到司徒雷登,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今天,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