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2016-09-16 战略与政策论坛

新华社甘肃酒泉9月14日电(记者李国利、王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称,随着天宫二号的发射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开始进入空间应用发展的新阶段。

  在当天召开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武平说,随着天宫二号的发射运行,我们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具备了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的条件,“因此说,我国载人航天开始进入空间应用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的基础条件。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后,我们拥有了状态和性能稳定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正在形成的货物补给运输系统,这些不断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将使我们具备在太空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的能力和条件。

  二是将拓展空间应用领域、提升工程应用效益。工程前期主要任务重在突破掌握载人航天基本技术,进入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后,工程的主要任务将向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倾斜,工程应用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空间应用载荷数量将大幅增加,技术成果转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而,工程的综合效益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将探索建立面向长期载人飞行的支持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持续时间长,对任务支持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积极探索和任务实践,将初步建立起面向长期飞行任务的支持保障体系和机制,为空间站阶段长期有人参与开展应用和试验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科学网9月15日酒泉讯(记者王佳雯)中秋夜22时04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搭载着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宽约18.4米,重8.6吨,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2年,主要任务是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关键技术。

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后,将开展平台和空间应用载荷测试,并于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前,做好与神舟十一号飞船交会对接的准备。

长征二号F T2火箭与之前的长征二号F T1运载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6次飞行。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介绍,天宫二号担负着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完成两名航天员进行30天中期驻留,与货运飞船交会对接进行推进剂补加,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开展维修性技术试验及舱内其他实验项目,以及搭载14个科学实验开展空间技术应用等四项主要任务。

记者了解到,在等待与10月中旬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期间,天宫二号将开展平台和应用载荷的在轨测试,包括对平台性能、交会对接支持、载人驻留环境功能支持等能力的测试,并对有效载荷进行功能性检查和测试。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天宫二号还将再次进行状态和功能检查,确认是否满足载人对接条件和驻留要求,并调整轨道做好对接准备。

据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空间应用系统在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成功开展了5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试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与应用成果。此次天宫二号应用任务则呈现项目多、创新性强、航天员直接参与、国际合作深入等特点,并有望在空间科学、基础物理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吕从民表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安排的14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项目之间相对独立,为此,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有效载荷运控在轨支持设备对应用项目进行统一的供配电、测控、数据采集管理传输,以统筹安排各载荷工作时间(实验时间、对地观测时间等)。

“14项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涉及30余家单位参与载荷研制,为保证各项任务并行开展,空间应用系统总体部将应用任务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分解,我们设置了17个分系统,分系统又分解为科学研究、载荷研制等多个子系统。”吕从民称,总体部采用系统集成的概念,进行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测试、统筹在轨飞行试验,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应用效益。

据悉,天宫二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阶段前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第二阶段。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所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的载人飞行任务将是最接近未来我国空间站要求的一次载人飞行,也将为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的知识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积累基础。

链接

天宫一号vs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被称为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基础上研制的航天器,两者外形完全相同,但却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天宫一号主要是和载人飞船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任务。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而天宫二号则是我国第一个具备太空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实验室,第一次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推进剂太空补加技术、在轨维修技术试验等重要的科学实验。

今年10月,中国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对接,进行30天的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届时将会有两名航天员入住“天宫”。为方便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天宫二号首次使用可展开的多功能小平台,并配备了蓝牙耳机和蓝牙音响,还为每个航天员安装了床前灯。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天宫二号将再次进行状态和功能检查,确认是否满足载人交会对接条件和驻留要求,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与此同时,天宫二号还将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是载人航天历次任务中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

如今,“天宫一号”功成身退,“天宫二号”光荣上岗,将开创中国空间应用技术的新纪元。

迈向空间站时代

2016年10月

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并搭乘2名航天员与之对接,进行为期30天的航天员的太空驻留试验。

2017年上半年

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2018年前后

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中国未来要建的空间站将能长期在轨运行十几年,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能达到一年以上。空间站将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块头”将比天宫二号大很多。有多个舱段,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


   
2022年前后

发射“巡天号”光学舱,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按照计划,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完成历史使命并退役,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可能将成为唯一的一个在轨运行的太空空间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