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咨询专家李忠: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公众辨别真相

2016-03-08 宋磊 战略与政策论坛

最近,几则“新闻”引起轰动,但最后均被证实为杜撰或不实报道:一是《财经》记者高胜科的“返乡日记”,一是“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还有“霸气媳妇农村掀饭桌”等。

新媒体时代,信息极易传播,真假难辨,好坏难分,众语喧哗,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该怎么办?知识分子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近日,城市咨询专家、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李忠接受读加君专访强调,社会舆论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辨识和引导,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专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请用事实来说话

 李忠从事城市顾问工作多年,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他也非常关注媒体。“手机里有几十个公众号”,在李忠看来,城市顾问与做媒体,其实是同一件事儿——向公众讲道理,“人的个体是理性的,但群体是盲动的,向公众讲好真理,其实比向少数领导讲难得多。”

 “事实、准确、靠谱,这些新闻报道中原来最基本的品质,变得越来越稀缺”,李忠认为,真正有说服力的,是观点背后的事实和依据,“请用事实来说话,请用专业来说服我”。

 他特别提到两家媒体,新的一家是“九派新闻”,老的一家是《光明日报》。

 李忠是“九派新闻”最早的特约作者之一,自其创立之初,就密切关注“九派”的成长。“九派新闻”后面有一个变动的专家群,不同的话题,不同的专业,由不同的专家来撰稿,“说得都很到位,都很‘靠谱’。”

 即时捕捉、大数据分析、热门话题、专家分析,“九派新闻”以一种新媒体形式,让李忠的手机中,有了唯一一个官方媒体公众号,他还向朋友们推荐。

 李忠长期订阅《光明日报》,在他看来,《光明日报》有浓浓的书卷气和深厚的专业性。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政府而言,一群真正有知识,真正有责任的知识分子阶层,是多么的重要。”

用生动易懂的方法引导大众

 多年城市顾问工作经历,让李忠对“引导大众和大众引导”理解深刻,有时这种启发来自家人。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若干意见》中关于“窄马路”“密路网”的表述,李忠的父亲不太理解:“现在这么宽的马路都堵车,如果窄了不更堵车了吗?”

 于是,李忠拿出纸和笔,给父亲从头讲起。李忠告诉父亲,线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道路长度与面积的比值,如果线密度加大,一定不会出现严重的堵车。因为路口和路口离得很近,一旦堵车,很容易分流。李忠还专门给父亲画了曼哈顿“60m×120m”的路网,也就是说,每120米就有一个路口,以此说明,为什么纽约每千人有935辆车,却基本不堵车。

 “但是”,李忠的话锋一转,“道路一味求宽行不通,特别在中国,所有的开车人都喜欢无缘无故的并线,所以道路越宽,并线的可能性越大,用行话叫紊流越多,交通效率也就越低。相反,如果是单行道,相互干扰最少,交通效率反而最高。“

 李忠看来,他与父亲的这次交谈,便是专家与民众的沟通,在当下极为重要。“用生动易懂的方法对大众进行知识引导,这就是‘引导大众’。”

技术最佳不一定是政策最佳

 李忠认为,仅有引导大众不够,有时,媒体还需要“大众引导”。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李忠参加灾后重建专家研讨会。后来,李忠父亲问他:灾区何时能重建好?李忠问父亲“你觉得灾区重建越快越好吗?”“当然了”,父亲诧异地问,“难道是慢点更好吗?”“是的。”李忠向父亲解释,八级强震后,山体地质构造破坏程度难以判断,而且很可能余震不断,等地质变化稳定后,再重建才是专业的最佳方案。

 但李忠仍然赞同加快灾区重建。他解释说,灾区十几万灾民无家可归,从心理上,也接受不了搬出故乡,这是不能忽视的现实。“专家不一定要替老百姓拿主意。相反,专家或者政府在拿主意的时候,一定要听听作为灾难当事人的大众是怎么想的。”

 “最佳并不一定是真理,技术最佳也并不是政策最佳。”李忠认为,有的意见可能不是最专业的,但是是最现实的。

 在李忠看来,专家要做出一个成熟的决策,就必须在“引导大众”和“大众引导”间做出适当的平衡。“知识分子应关注舆情,适时适度地接受大众引导,最后形成有依据、讲科学,但同时又是有温情、讲人性的政府决策。这样‘存乎一心’,才能做到‘运用之妙’”。

【访谈】

辨析真相的专业门槛越来越高

读+:像“江西女孩逃离农村”、“霸气媳妇农村掀饭桌”之类不实报道,为什么每次都能引起公众关注、得到传播?

李忠:这个问题问到要害。造谣这事儿自古就有干,但造了谣有人信,这个事需要讨论。而且这几次,不是只有普通大众信,那些所谓的精英人士都信了,还煞有其事地分析这些伪新闻。

这些事往深里想想,其实真伪不难辨,好新闻和好规划一样,首要标准是两个字——常识。这些新闻。比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这条,一个上海女孩能抵住家里的反对,陪着男友去江西老家过年的话,她一定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但她居然因一顿不合口味的饭,就改变主意,你觉得符合常识吗?

在传统纸媒时代,所有的新闻经过层层把关,不靠谱的新闻几乎不可能出现。但现在,每个人有个手机就可以发布“新闻”,杜绝不实报道的唯一办法,是增加公众理性。公众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

读+: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用事实说话?

李忠:很多人认为,“不讲事实”是因为利欲熏心,但我觉得真不是这样。究其原因可能很简单,弄清事实、注重事实,需要耗费时间成本,需要体力,需要逻辑,而且弄清楚之后就不好玩了,不刺激了。所以很多人是不爱事实、不尊重事实的。比如“转基因”这事,但很多所谓的专家连“转基因”的概念、逻辑都搞不清,就公开去说事儿。

读+:普通人如何才能不被信息的洪流淹没?

李忠:在今天,大众的思维水平在事实上,是离辨别真相的要求越来越远了。这不是因为大众越来越笨,事实上,是因为要辨析真相需要的专业门槛越来越高了。

前些年,社会可能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倾向,就是当专家参与讨论一个事,与公众产生了分歧的时候,公众可能就对专家产生怀疑、不信任,“污名化”专家,这不是好现象。

还是要信任专家。在今天,随着专业、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没人敢称自己是通才。比如多数记者在写“引力波”这个新闻时,很可能是晕菜的,得学过大学物理才知道啊。这个时候,就得有些专业人做专业事了。

我很赞成一句话:社会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对于引导大众来说,最可怕不是伪专家的倡狂,而是真专家的不作为。当下应该有人出来,为大家澄清一些事情。

懂专业的知识人永远是社会必需品

读+:在你看来,什么人称得上是“知识分子”?

忠:我是一个读书人,是我对自己的定义。虽然公众也管我叫专家、老师等,但在我的心目中,我就认为我是一个读书人。

我们有无数的先贤作为我们的榜样,读书人在每个时代也都应有所担当,虽出身平民,一旦饱读诗书,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应当以读书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再随波逐流,不再人云亦云,而要在任何时代中,保持清醒,冷静客观,有所思考,并有所作为。

但现在,以读书人来定义知识分子并不合适。现在大家都读书,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特指靠自己知识为谋生手段的人,也可以称作专家、专家阶层。他们在这个时代肩负更多社会责任。

读+:在推动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有什么作用?

李忠:我说个例子吧。

记得看《建国大业》电影时,我有点不明白,明明片名叫“建国大业”,为什么拍出来的情节既与战争无关,也与经济无关,而最相关的,是如何把一个又一个的民主人士请到北京来,来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后来读历史多了,我才明白,如果没有这些民主人士,也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共和国不可能这样顺利地建立。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为什么统战工作对中共这样重要,因为任何党派都是需要朋友的。

同样一句话,由谁来说,有时候比怎么说更重要,别人说你好,比你自己说绝对更有效,专业人士讲专业,也绝对比非专业人士更可靠。

读+:知识分子,在这个信息流的时代中,该如何保持清醒,冷静客观,有所思考,并有所作为?

李忠:一句话——真懂自己的专业。

对待一件有争议的事,专家的情绪往往比普通人更激烈。完全无知不是最可怕的,一知半解才是。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你真正懂专业,很多事会看得明白,不会躁动。比如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面对北京的堵车、空气污染,我会忧心忡忡、大加指责吗?不会。我非常清楚一件事:这是任何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任何城市要发展,交通只能先拥堵,后疏导,这些就是规律。

缺乏事实支撑的观点不值钱

读+:你为什么那么关注、重视“九派新闻”?

李忠:“九派新闻”在新闻的发现上很及时,这非常重要。我不用自己去搜索,只要看了“九派”,就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

其次,“九派”让我知道何为“大众引导”,在看“九派新闻”时,特别喜欢关注这样的标题——《舆论聚焦新一轮“失业潮”是否会出现?》,《个税政策方案周末出台遇冷,舆论仍纠结于起征点》等等,因为这些新闻能让我明白,公众正在想什么。那些由大数据搜集形成的民意调查,能让包括撰稿者在内的知识分子,得到一种有用的反馈。

另外,不同的门类的专家,会谈不同门类的问题,很有启发性。这些,是我眼中“九派新闻”的三个亮点。

读+: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创新似乎都关乎一个“快”字,要抢先机、占主动,你怎么看?

李忠:“快”不是绝对的。“九派新闻”肯定应该比纸媒快,否则,其存在意义不大。但是,“九派”是不是一定要快过新浪、搜狐呢?没有必要。

信息收集慢一点,新闻核实过程便可长一点,让这个媒体变得更靠谱,这也是一种价值。现在“快”的资讯不少,快得我都不知道是真是假,很多媒体抢了个“快”,之后又忙着更正、辟谣,这样的“快”有意义吗?

不能盲目求快,新闻生产,必须有一个冷静期、慎重期。

读+:时下社会上“观点”冗杂,好的观点该如何胜出?

李忠:让自己的所学能转化为好观点,知识分子、专家应掌握三种本事。

“快”最重要,专家要成为快手。过多地情绪酝酿,再去谈事儿,黄花菜都凉了。第二,标题过关。虽然我们都不喜欢标题党,但如果你写的东西都没个好标题,那一定不成功。最后,表述要通俗。当下,大家纷纷转向愉悦文化,文笔的赏心悦目比什么都重要,看得不爽的东西,没多少人看。

现在大家都喜欢摆观点,比如你认为唐朝最好,我认为宋朝最好,但是,这个“认为”一点不重要,关键是,你能拿出论据来告诉我,为什么最好?

在这个时代,谁都能产生观点。现在,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观点,一惊一乍的,博取眼球,但并无论证、论据,仅剩标题党的空壳,这样的观点不值钱,值钱的是观点背后的,能支撑它的东西。请用事实说服我。

 读加原创,转载请标明出自读加cjread并附上以下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