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学术遗产首度公开!《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面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于润洋与“西方音乐史”课程
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高考后,招收的音乐学系第一届学生共有21名。其中女同学8名,男同学13 名。于润洋先生为他们开设了为时三个学期的“西方音乐史”,这也是于先生唯一一次为音乐学系学生完整开设西方音乐史课程。
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第一届学生合影
(照片由王次炤先生提供)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周耀群、刘经树、郑祖襄、戴嘉枋、余志刚、徐小平;中排女生从左至右依次是邓丽、欧阳韫、柴明、江安西、周青青、许红婴、吴宁、陈衍智;后排男生从左至右依次是修海林、杨沐、景春寒、张以连、常罡、王时、王次炤。为了开设这门课,于润洋先生编写了近 2000页讲稿,共6章25节, 包含423条手绘谱例。从这沉甸甸的手稿和用钢笔绘制的乐谱中,可以看出于先生为开设这门课程所付出的心血。
于润洋先生“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全貌
2015年9月,于润洋先生因病离世后,受其爱人高次兰老师的委托,由王次炤先生来处理于先生未发表的手稿。他在为《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所作的序文中提到,曾经有人建议,是否能组织人员来整理和研究这部手稿,以便正式出版。王次炤先生考虑到,首先,要尊重于先生生前的遗愿,不能草率出版;其次,这部手稿留下了于先生研究西方音乐史的思路和足迹,为了让更多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真实了解和深入研究于先生在西方音乐史领域的教学成果,很有必要把这部手稿介绍给学界的同行。
人民音乐出版社得知此事后,主动与高次兰老师商量,决定以手稿原貌形式公开出版,让这部珍贵学术遗产中的音乐史学观和研究方法及大量资料能够与世人见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帮助,传承和弘扬于先生对音乐学科奉献精神。
本文中于润洋先生手稿照片均由其女于沛女士提供
传承重要史料 展现良师风范 倡导求索奉献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初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其中为教学需要手绘的大量谱例及增补翻译的大量珍贵外文资料,都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视野、加深了教学厚度。此次出版保持手稿历史原貌,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保存价值,为研究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史教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展现老一辈学者治学的大家风范和为人的良师楷模,倡导求索与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序文中提到,手稿中引用较多的是德国音乐史学家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的著作《19世纪音乐史》,其中的许多内容也成为于先生后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材料。于先生后来发表的许多论文,都能从这部手稿中找到行文的足迹。
本书真实再现了西方音乐史学科泰斗于润洋先生的教学手稿原貌,同时客观反映了我国西方音乐史教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如王次炤先生在序文中所述,“这部手稿的出版必将对我国音乐史学研究乃至整个音乐学学术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深切希望每一位读者珍惜这份学术遗产并从中获益”。
于润洋先生手写《西方音乐史》教学目录
1
2
3
4
5
6
于润洋(1932—2015)
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52至1960年间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波兰华沙大学攻读作曲和音乐学专业,从波兰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8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名誉会长、《音乐研究》杂志主编。长期从事西方音乐史及音乐美学领域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相关音乐文章百余篇。主要著述为《西方音乐通史》《音乐史论问题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音乐史论新稿》《音乐美学史学论稿》《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于润洋音乐文集》《悲情肖邦》等,译著有《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新稿》等。
预售
通道
扫码微店直购
保存图片,
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
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媒体矩阵
人音融媒体编辑平台总编辑:沈致金
副总编辑:周群、赵易山、杜永寿、魏振华
主编:刘沐粟、李晓蓓
责任编辑:邹璐、韩舒雅
点击下方卡片,和我们一起读音乐!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