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桦 | 钢琴教学中如何为学生选择练习曲?
常桦
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授。她的教学细致、生动,富有感染力,因多次出色地指导学生获奖而荣获各类钢琴比赛的“最佳指导教师奖”。曾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钢琴比赛大奖。编著多部教材,录制了大量钢琴教学音像资料,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她的钢琴公开课及讲座活动遍及全国,赢得了广泛赞誉。
练习曲可谓钢琴文献中的重头戏,为练习曲创作的作曲家非常之多,大师们的名字从古典主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音乐的历史。如车尔尼、克拉莫、莫舍莱斯、克列门蒂、肖邦、李斯特、舒曼、德彪西、莫什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鲁托斯拉夫斯基和利盖蒂,等等。在这份璀璨的名单中,音乐传统继承与发展的脉络是如此地清晰,作曲家之间有些是师承关系,如车尔尼与李斯特、克列门蒂与克拉莫;有些是同一时代最优秀的音乐家,如肖邦、李斯特、舒曼;还有的作曲家虽然根植于同一片音乐土壤,却绽放出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艺术之美,如拉赫玛尼诺夫(晚期浪漫风格)、斯克里亚宾(神秘风格)、斯特拉文斯基(现代风格)和普罗科菲耶夫(新古典主义风格)等。
面对如此广博的曲目量,在日常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选择练习曲,在选择上可能会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的递减
在早期学琴的打基础阶段(大致如6至12岁或13岁左右),练习曲的分量是比较重的,通过练习来尽可能地挖掘手指的潜力,使手指能演奏更广泛多样的作品。随后,当学生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后,手指训练就不再是学习的重点,应多以不同类型的乐曲学习为主,增加并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而练习曲的学习量就相对减少。
二、选用教材的基本顺序
练习曲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正好契合了音乐时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晚期浪漫主义、近现代风格等顺序。值得注意的是,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开始,多种风格通常是交叉使用的,这些作品难度相等,但演奏手法和音乐风格却大相径庭。通过教学与演奏,我们能感觉到其中艺术水准最高、技术最艰难的练习曲当属肖邦与李斯特的作品。
1.古典主义时期
这类练习曲演奏最多的应该是车尔尼、莱蒙、杜弗诺伊、莫舍莱斯、克列门蒂、凯斯勒、克拉莫和海勒等作曲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程度基本相等,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可以互换交叉使用。在此以车尔尼的作品为参照,大致划分一下这些作品的程度:车尔尼 (“849”),可以与海勒、莱蒙练习曲交替使用;车尔尼(“299”),程度与克拉莫练习曲大致相当;车尔尼(“740”),可与克列门蒂、凯斯勒和莫舍莱斯等人的练习曲交替使用。
假设一位琴童从5岁开始有规律地练琴,大概需要用六年或七年的时间来学习这些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技术目的十分明确,作品的音乐变化并不复杂,相对简洁单一的性格比较适合年幼琴童。
2.浪漫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着专业学习钢琴者的高度,适合有较深钢琴基础的学生。其特点是:音乐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手段更为复杂,需要练习者更多地从音乐感受而不是技术角度来对待作品。同时,这类作品也是由学生转变为少年钢琴家(或青年钢琴家)的必经之路。
肖 邦
这一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当属同一时代的肖邦与李斯特,两位作曲家的年龄仅仅相差一岁。肖邦作有24首《练习曲》,每一首都是无可替代的艺术瑰宝,它们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手指运动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又将高难度的技巧与动人的旋律结合得完美无比;而来自匈牙利的李斯特则创作出一大批令人生畏的练习曲,分别是12首《超技练习曲》、两套共5首《音乐会练习曲》以及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这些作品令大多数人爱恨交加,既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又止步于艰深的技巧,那些能将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人则具备了成为未来钢琴家的潜质。除此之外,同时代的舒曼、门德尔松和圣-桑等作曲家也创作了多首练习曲,但其数量与质量均未超越肖邦与李斯特的作品。
李斯特
其后,在浪漫主义延续的一百年里(1810—1910年),音乐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相继延展出印象派(如德彪西的12首《练习曲》),晚期浪漫派(如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属于音乐会练习曲的范畴,经常作为音乐会上的独奏曲出场。另外,还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的练习曲,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第4首练习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1首、第4首练习曲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作品。
3.现代风格
十分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现代风格的练习曲,这些作品脱离了传统的调性与和声的限制,不再以旋律化的面貌出场,也不再是简单的旋律与伴奏的声部关系,它们是无调性或多调性,识谱的难度很大。但是,当音乐在舞台上响起,现场的声音效果璀璨斑斓、令人印象深刻,这足以证明现代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类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知名度却很高,如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的练习曲集(1至3集,共18首),创作时间自1985至2001年,持续了16年之久;波兰作曲家鲁托斯拉夫斯基的练习曲两首(1941年),音乐效果十分出色,令习惯了传统和声的耳朵深受震撼;美国作曲家威廉·波尔科姆的12首新练习曲荣获了1988年“普利策大奖”。
三、因“手”施教,灵活选择
教学中,面对多种多样的练习曲,除了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选用外,有时还特别需要根据每个人手的条件来决定弹什么曲目。
1.中低程度的练习曲(以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为主),应该是每一位学习者都要弹奏的。以车尔尼“740”为例,包括音阶、琶音、分解短琶音、五指类型及双音等技术,这些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所有学习者应掌握的。但有些技术则比较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如八度(车尔尼练习曲Op.740的No.33、No.49;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Op.72的No.9等)、密集和弦(车尔尼练习曲Op.740的No.40等)。这样的技术似乎更适合手掌宽大的学生,他们演奏起来相对比较自如,而对于那些手条件比较困难的学习者来说,虽然也必须要学习八度、和弦,但在练习的过程中需掌握好尺度,避免因过多过猛地练习而伤害手。
2.中等难度的练习曲(如莫什科夫斯基、舒曼和门德尔松等人的练习曲),这类作品是向高难度过渡的艺术性练习曲,技巧虽不算难,但音乐的内涵十分丰富,演奏时需要更重视音乐的表达。特别对于技巧水平一般的演奏者,如果音乐表现得很充分很自如,不仅可以展现演奏者优美的情感,还有助于化解演奏者对技巧的紧张感。这些作品适合于所有的学习者,通常不受手的条件限制。
3.高难度的练习曲(以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为代表),这些作品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也对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有些学生的手条件非常好,宽大而灵活,运动机能发达,这样的手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练习曲,属于“理想型”的手。他们既可以演奏大跨度的作品:如肖邦的《练习曲》(Op.10,No.1、No.10等);或李斯特的诸多名作如“英雄”“玛捷帕”“野猎”“钟”等。还可以弹奏密集而琐碎动作的作品:如肖邦的《练习曲》 (Op.10,No.2;Op.25,No.6等)。
对于另一些“不太理想”的手,比如手小而窄,个头小力气不足或手指细长而软,这样的手虽然演奏重量型作品比较困难,但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作品来 展现自己的水平,比如音阶类型练习曲:如肖邦的《练习曲》(Op.10,No.2、No.5、No.8等)、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中的“轻盈”“侏儒舞”“叹息”,或斯特拉文斯基的《练习曲》(No.4)等,只要音阶技术跑得干净、漂亮,同样能显示出演奏者高超的技巧。另外,还可以选择蹦跳类型练习曲,如肖邦的《练习曲》(Op.25,No.3、No.4等),这类作品如果弹得又快又准,也是非常有技术效果的。
德彪西
4.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写作了12首 《练习曲》,这些作品精巧、细致,艺术想象力丰富,堪称一流的杰作。其中,除最后一首“和弦练习曲”要求手大而松弛才能驾驭外,其余作品的难点并不在于手指的运动能力,而是在于如何充分展现声音的变化之美。弹奏出丰富的声音变化是一个很难的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有高度的乐感、内心丰富的想象力,还要用灵敏的耳朵来控制住手指触键,手指下键时深时浅,声音或远或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5.俄罗斯学派。如果说印象派作品追求的是奉献给听众一个幻想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音乐中任凭思绪尽情地畅游,那么俄罗斯风格的作品则是以迅猛凌厉的声势瞬间征服观众。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几位作曲家的练习曲,无一例外地展现出这个学派最典型的特征:速度快、力度大、技术绚丽辉煌、音乐热情洋溢,要求演奏者无论是从技巧上还是从音乐上都要表达得无比充分,尽可能发挥出音乐中巨大的能量。
这类作品的和弦、八度等技巧偏多,对双手的运动消耗较大,演奏起来往往比较累,需要演奏者有强壮的体能。其中的杰作有: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No.1、No.3、No.4、No.9等)、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Op.8,No.7、No.9 、No.10、No.12;Op.42 ,No.5等)、普罗科菲耶夫的《练习曲》(No.1、No.4等)。
同样,对于手的条件较弱的学习者,俄罗斯风格的作品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其中有些练习曲展现出另一种美感,如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No.5),虽然这首作品中充满了和弦、八度,但由于音乐速度不需要太快,因此技术的难度就大大地降低了,演奏者可以很好地控制住技术。这首作品既能学习到俄罗斯音乐的韵味,又不会损伤手。再如:斯特拉文斯基的《练习曲》(No.4),这首作品不是力量型风格,和弦很少,要求演奏者拥有精湛的手指跑动技巧,手指又快又准,音乐像风一样轻盈而迅猛。
综合前面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学习钢琴的早期,每一位学习者都要尽可能地拓展双手的运动能力,以便将来能演奏各种类型的作品。同时,还需要非常了解自身的能力,选好曲目,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最出色的特点。
在下一期的文章中,常桦教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复调作品的特点及使用方法,敬请期待。
(本文刊载于人民音乐出版社《钢琴艺术》2017年第5期)
保存下方图片
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购书👇🏻
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媒体矩阵
副总编辑:周群、赵易山、杜永寿、魏振华
主编:李航、李晓蓓
责任编辑:武跃、王梦丽
点击下方卡片,和我们一起读音乐!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