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贯彻的原则之三丨坚持守正创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管筱璞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
守正创新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在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记者采访了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
守正创新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正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记者:什么是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之间有何关系?
周文彰:守正,就是坚持真理、恪守正道,在政治上就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等,正所谓“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创新则是勇于探索、打破常规,开辟新境界、创造新事物,正所谓“敢为天下先”。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继承和抛弃的统一。守正与创新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守正守的是真理的原则性,是本源、根基和前提,只有守正才能不偏离正道,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是方向正确的创新、有价值的创新。创新是趋势、方向和动力,是求新、求变、求进,只有创新才能使所守之“正”与时俱进,获得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科学对待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僵化地对待守正,忽视创新,就会束手束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盲目地追求创新,忽视守正,就会偏离正道、偏离方向、违背客观规律,最终归于失败。因此,守正是创新前提下的守正,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不能以守正为由,阻碍创新、扼杀创新;也不能以创新为由,拒绝守正、背离正道。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蓬勃发展,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探索,对在新兴领域增强中国话语权、贡献中国智慧意义重大。图为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志“海鸥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为什么说坚持守正创新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周文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坚持”,其中第三个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守正创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
坚持守正创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5000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守正创新思想元素,比如《道德经》倡导“以正治国”;《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方法智慧,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只有坚持这一思想方法,在守正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建党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在守正创新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守正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记者: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周文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民生极大改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约两万字的文件指出了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
当前,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保持“定力”。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守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根本,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明确前进方向、汇聚起磅礴力量。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注重“顺应”。正如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表述“坚持守正创新”时强调的要“顺应实践发展”。历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机,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历史逻辑、顺应人心民意,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是要“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推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方面创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记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守住什么“正”?
周文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时提出了“三个不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40多年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专门研究改革开放问题,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万千波折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记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突出问题导向、推进各方面创新?
周文彰:突出问题导向的原理在于矛盾的普遍性,在于客观世界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无休止过程。矛盾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谓创新,就是突破常规、打破传统,通过新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发展方式,最后产生新的发展结果,这就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经得住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风险挑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编辑:王丹文
校对:张颖楠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贯彻的原则之一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确保改革正确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