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照曾有家24小时独立书店!还有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另外…

2017-06-07 张永斌 齐鲁晚报今日日照


齐鲁晚报记者 张永斌

     “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2017年山东卷的高考作文题。今年也是山东省自主命题最后一年,明年将使用全国卷。


     你知道吗?日照曾有一个24小时独立书店。

     你去过吗?日照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你惊讶吗?日照新华书店已经华丽转身。




日照曾有一个24小时独立书店


    在2015年,日照曾短暂存在过一个24小时独立书店,名字叫做“光阴的故事”。依托山上的一处农庄的老房子改建而成,面积约50余平。具体位置在大学城北边的山上,三面环山一面面水。坐在书店里可以看到大海,可以看到整个新市区,视野很开阔。



    店长说,2015年的时候,很多周末带女儿出去玩耍时,总是毫无头绪。要么去一些商场的淘气堡,要么各大超市扫街,渐渐萌生出一个给女儿建一个书吧的打算。


   “当时买书投入了两万块钱,买了大概一千本书。2015年年初,书吧建成后,采取了24小时书店+漂流书屋的形式,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店长说。


(书店装修时的样子)


    “光阴的故事”24小时书店存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


    “书往外漂流出去的多,漂流回来的少。关门时只剩下两三百本书了。来看书的人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书就消失了。”他无奈地说。


    促使他选择关门的另一个因素是:2015年年底,日照市图书馆开馆。店长也会带着女儿前去看书,“光阴的故事”24小时书店迎来强大的竞争者和替代者,最终关门。


      据齐鲁晚报记者了解,2014年7月,山东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在青岛开业,为喜爱深夜读书的人点亮了一盏灯。这家由青岛市新华书店打造的 “明阅岛”书吧面积200多平米,主要有一万多种人文艺术类图书。书店专门开辟的阅读区域,不仅有座椅和书桌,还提供平板电脑和wifi。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改造提升



    今年5月,日照市图书馆对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行了功能改造提升,添加了可供休憩的桌椅等,为读者打造了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阅读空间。5月,读者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还图书9千余册件,成为与读者书香为伴、共享悦读时光的“精神地标”。



    以5月29日为例,当日为端午节假期第二天,逢周一日照市图书馆闭馆整理内务。很多市民选择到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阅图书。经初步统计,当天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接待读者近千人次,借还图书达1600余册次。 


    2016年12月25日,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日照市图书馆一楼数字资源体验区西侧试运行。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为了延续图书馆服务时间,满足闭馆期间市民借阅需求,由日照银行捐资30万元建成。地点位于市图书馆一楼数字资源体验区西侧,市民可持日照市图书馆借阅证自助入馆借还图书。

 


    该馆实行24小时无人值守免费开放,上架图书包含少儿、文学、历史、养生保健、励志、理财等4000多种,13000多册。试运行后,市民可凭市图书馆借阅证自行刷卡入馆借还图书。



日照新华书店华丽转身



   在信息时代,实体书店受到极大冲击,而近年来,实体书店却在以另一种形式实现“复兴”——从功能单一的买书场所,变成读书、餐饮、娱乐、文化交流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消费空间。


    2016年10月份,重装后的望海路新华书店打出来的口号是“老记忆 新空间一座书店 温暖一座城 打造日照人身边的最美书店”。



    望海路书店位于老城区西部,营业面积900多平米,增设咖啡吧、休息区以及多元产品,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静谧的阅读环境。但书籍也不再是书店唯一的主角,咖啡、甜点、文化周边、电子产品等,提供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


 作为传统书店经营模式转型的一种探索,书店策划一系列文化沙龙活动,邀请嘉宾进行主题讲座,聚集人气,留住读者,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在台湾,诚品书店已成为中产阶级品位的符号象征;在内地,三联、西西弗、方所等书店也越来越成为“小资”们彰显精英化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店的功能已然发生改变:以前它仅仅是图书交易的载体,而如今,它具有了更多的审美与文化意义,消费者在其中得到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齐鲁晚报记者从日照市文广新局获悉,全市共有出版物发行单位(书店)294家,其中通过年度核验 275家,暂缓年度核验17家,2家停业。



2011年1月20日,齐鲁晚报首席评论员沙元森的一篇评论《乞丐进图书馆的权利不需要“乞讨”》,“神中”今年的高考题目。以下为全文:


乞丐进图书馆的权利不需要“乞讨”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两年前的这句话近日在网络上受到追捧。事情缘起于2003年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馆长楮树青无奈做了如上回应。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楮树青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看来,大多数人还是赞成让乞丐进入图书馆的,毕竟在寸土寸金的“人间天堂”城市,能有一个公共场所给乞丐提供读书和休息的空间,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宽厚和温暖,即便是在商业化社会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逐利之徒。


 但是,我们在高度赞扬楮树青的同时也不应忘记,乞丐进入图书馆读书并不需要乞讨。如果把楮树青的职业行为看成慷慨的“施舍”,那么无论赞美有多么热情都是肤浅的、偏颇的。我们之所以尊敬楮树青,只是因为他以自己的行动维护了少数弱势者的权利。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支持,因此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平等分享这种公共服务。公民权利的平等,不受身份和职业的影响,其他读者只需凭借身份证入内,乞丐和拾荒者自然也可以。


图书馆有权要求所有读者净手读书,却无权甄别读者的身家财富和社会地位,也不应提供因人而异的有偿服务。而现实是,不少公共图书馆把公益性服务变成了有偿服务,以各种理由和方式收取费用,读者办证、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等无一不需要掏钱,借阅图书成了变相租借,一些稀有藏书甚至成了图书馆的垄断性资源,非权非贵的读者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机会。 


公共服务的因人而异,在事实上造成了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图书馆里的读者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乞丐连进门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图书馆抬高门槛,公众获取无偿服务的难度必然随之增加,最终的结果是大量图书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装修富丽堂皇,读者屈指可数,这样的公共图书馆绝不可能会成为一座城市的骄傲,只会是一种难堪。


 让所有读者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是每个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并不是额外的施舍。去一个幽雅的环境里看书、休息,有钱人容易找到,穷人不容易找到;知识改变命运,对有钱人适用,对一无所有的穷人更适用。所以,穷人更迫切地需要公共图书馆向他们敞开大门。


楮树青馆长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才凸显了他可贵的特立独行。 那些厌恶乞丐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不仅危害了别人的权利,也将危害自己的权利。一旦社会中有了“非常公民”,权利的平等就成了空谈,今天你拒绝乞丐进入图书馆,明天就可能在其他场所被另外一些自视甚高的人拒绝。


齐鲁晚报记者温涛撰写的今年高考作文


书卷多情,方似故人


古人讲,人生至乐莫若读书。但对于穷学生来说,颜如玉也好,黄金屋也好,却往往因家贫书贵而求之不得。书卷原本是死物,多情方才似故人。


从小家境不富裕,父母耕田为业,泥里刨金,挣点血汗钱,除了支付我和弟弟两人上学的学费生活费,基本上没有闲钱买闲书。在青春年少最想读书的时候,少有书读,虽然一门心思地想着跳出农门,忙于功课,但到了书店,也还是拔不动腿。现在犹记高中出去放风的时候,眼巴巴看着书店里满架子的新书时,心里那种强烈的渴求。但也只是看看,只是看看而已。以至于现在有钱买书了,买了很多却放在家里原封不动。归因了半天,好像也只是满足了当年买不起书的心理匮乏感。仅此而已。


后来看到古人的勤学,例如西汉的匡衡,为了读书,给人打长工,不要工资,只为看遍人家珍藏的书册,心里也就平衡很多,只是比比人家的勤奋,唯有自叹不如。


上了大学,常去图书馆。记得有一次还翻过一篇小短文,讲国外的一个穷书生,没钱买书,去了书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看到打烊。当天没看完,第二天接着去,书架上却找不到那本书了。正惆怅之际,却见书店老板从柜台后面走过来,笑眯眯地给他递上一书,正是他昨日没有看完的那本。


这个故事,到现在一直印象深刻。


那份貌似不经意的温情,恰似故人来。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七载云烟》中提到,那时候他们去逛书店,当时的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有的穷大学生,会在柜台一边,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那时候,昆明的书店显然已是穷学生的天堂。


山大当年有个小树林书店,当时三联书店还在文化东路,有空也会逛逛,基本上也是汪老说的这种格局。那时候书都不带塑封的,简单平易,所以基本也等同于开架,经常是人头攒动,而且店家宽厚,温温恭人,不会因此给穷学生脸色看。后来三联书店从文化东路搬到了泉城路,记得有一次去忘了带会员卡,那时候也不跟手机、网络关联,店家还给了会员待遇,打了折,盖了三联的章子,要是在国营的某大书店,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网络书店兴起,这些实体书店受到冲击,三联书店也再度迁址,后来也就没怎么去过。但这些小小的细节,却也一直没有忘记。


时代在变化,书店也变得高大上,混迹于高大上的商场中,吃的喝的都有了,环境当然更优雅。有一次,去了城市中心一个大商场的某书吧,里面是茶水席,可以喝茶喝咖啡,看看书,再眺望一下城市的美景,多么惬意的事。结账要走的时候,旁边有位顾客问店员,我能不能在坐席那边稍微坐一会,有客人我们就离开。店员很礼貌地直接拒绝了:不好意思,只有消费了茶水才能在那坐。顾客“哦”了一声,悻悻地走了。


在一旁的我,突然想起了店家给穷书生递上书的那个小故事。


齐鲁晚报独家报道,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齐鲁晚报今日日照,记者 张永斌 等信息。

编辑 思思

新闻热线 0633-8308110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号497598720


这里有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