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照年味丨咱这独有的传统鱼灯笼,近40道工序!很少见!

2018-02-10 徐艳 刘涛 齐鲁晚报今日日照

       2月6日上午,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成元安和他的妻子正在家中制作鱼灯笼。成元安的家乡成家廒头村是一个传统鱼灯笼制作村,以前每年腊月至来年的正月十五,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灯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塑料电灯笼逐渐将手工灯笼取代,现在村里做鱼灯笼的只剩6家。



         成元安今年54岁,他告诉记者,他家祖祖辈辈都会做鱼灯笼,受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灯笼制作。成元安说,别看做好的鱼灯笼看起来不复杂,但所有的工序加起来就有近40种,每天他和妻子俩人忙活一天,也就能做10多个。



  成元安说,鱼灯笼质量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鱼骨架搭得牢不牢。鱼灯笼的骨架主要是由一根根的蒲苇杆儿搭成。


  记者看到,苇蒲杆被截成几段后,在成元安手里简单几下,就折成一个鱼形的灯笼骨架。



  骨架完成后,成元安的媳妇先在两张白纸上糊上白色的“鱼肚皮”,随后在鱼形的印版上涂上红颜色,把纸放在上面,用一块萝卜在纸上来回滑几下,一条鱼的形状就出现了。接着,在骨架上刷上胶水,然后将老成印好的图案粘在骨架上面,在外面晾晒一下午后,再用红绿两种颜色的画笔画出鱼鳃、鱼尾,粘上鱼尾巴。一个别具特色的鱼灯笼,就做好了。



  “连年有余”,鱼灯笼结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成元安家中正在使用的鱼型印版,见证了成元安一家祖辈对老传统制作的坚守。“这个印版由一种特殊的木材制作而成,木质硬、不吸色。原来这块印版很厚,随着一代代人的使用,印版被抹平后再重刻,一直沿用到至今。”成元安说。



  用木头和竹子做好与灯笼的底座后,成元安将一根蜡烛固定在底座上点燃,做好的鱼灯笼在烛光的跳动下越发惹人喜爱,好像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元宵节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提灯嬉闹的场景。



  “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看你腚疼不腚疼。”成元安告诉记者,对于鱼灯笼的来源已经无从考究,但这首儿歌他们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元宵节都会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手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近几年刮起了一股‘怀旧风’,鱼灯笼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成元安说,“我现在做鱼灯笼,不仅是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对传统制作的坚守,让祖辈的这份手艺不失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艳 片 刘涛

编辑 思思

齐鲁晚报日照新闻热线 0633-8308110

本微信平台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号497598720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