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定水井子的前世今生

2017-09-21 康定微生活


▲新水井子一景


康定水井子的前世今生

文/图:郭昌平


       这两天康定人闲暇之余谈得最多的,当数水井子。这眼养育了不知多少代康定人的水井,因为上面施工把水打漏而成为了一眼干井,经康定市民的反复呼吁,在康定市党政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经有关部门的努力,终于引来新的水源,并将外貌加以改造,让水井子又恢复了新生。


▲此次修缮一新的水井子


  水井子引来了活水,穿上了新衣,洋气了,好看了,无可厚非。但不知怎么,我还是喜欢如烙印般印在我心上的那个土气而实用的水井子,这大概是我这一生中不可抺去的记忆。


▲此次改造前的水井子


水井子是哪一年修建的?我曾经为此走访了康定数位健在的老人,然而却没有一人说得清楚。后来听一位从事藏学研究的朋友介绍,当年唐东杰布路过康定,修建瓦斯碉白塔时,就发现了这一眼泉水,认为这是康定城最圣洁纯净的泉水,于是便在折多河上亲自搭建了一座桥,此桥便是后来的下桥,由此桥过河到水井子取水建塔,所以后来康定人就称下桥为“甲多让巴”,称水井子为“甲多其米”。不知这一传说是否属实,看来这就是水井子最早的来历了。


▲上个世纪30年代的水井子    孙明经摄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井子(龚伯勋摄)


▲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井子


后来为了方便大家取水,康定城的商会筹资将水井子作了一番修整,并规定上井为饮水取水处,下井分两隔,上隔洗菜,下隔洗衣。康定人很自觉,严格照此办理,时间一长就成为了康定人不可逾越的乡规和民俗。


▲新世纪初的水井子


▲康定人在水井子淘洗衣物


      儿时的水井子没有现在修得漂亮,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水井子四周为石砌的围墙,正对大门有一座小神龛,还有木制的雕花贴金牌坊和石制香炉,神龛内供奉着长发威严的龙王菩萨,神龛前面左右水沟之间砌有一座平台,专供背水的人放置水桶之用。


▲康定人春节除夕夜抢头水


▲水井子抢头水记牌


▲水井子抢头水记


那时康定城还没有自来水,全城的人都要到水井子取水。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水缸,取水时不是用背背就是用肩挑。住在锅庄里的多数是背水,住在沿街的多数是挑水,也有用手提的,这类人不多,一般是单身,一个人用水不多,所以用不着挑水回家。儿时放了学,大人就会叫你把水缸的水挑满;人口少的挑一两挑也就足了,人口多的往往要挑上三四挑才够用,所以儿时挑水给那一代康定人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尤其是冬季,街上全是冰,一不留神就会跌跤,一担水全流了不说,还会把一身打湿,落汤鸡一般,冻得浑身冰凉,现在的康定娃娃哪里受过这些罪。也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拿钱专门请人挑水,每担水2分钱,于是康定城内便有了专门为人挑水挣钱糊口的人,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就见过这样一位专门为人挑水挣钱的中年人,像是从川北来的,中等个头,微胖,头上裹着一条白帕,一副特制的大木桶,木桶内放上一块小木板,以免盛满的水溢出来。这位挑水人每天挑多少担水,我没有问过,但对于我来说,好像每时每刻都看见他在不停的挑水。街坊上有些没有劳动力的,这位挑水人也会无赏为他们送上一挑水,所以他的口碑很好,都说他是一位好人。到水井子背水的多是藏族同胞,到了水井子,先将背水桶放在水井边上,用随身带的大铜瓢一瓢一瓢的将水装满,然后再将水桶抱上背水台,用牛皮条将桶勒在肩上,腰上垫一块垫桶的皮圈。水面上浮一只草圈,背在背上滴水不漏,没有一点技术是不行的。仅这挑水和背水在康定城就是一道风景线,可惜现在的康定城已经看不见这些了,用上了自来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水井子毕竟养育了不知多少代康定人,寄托了康定人多少梦想,金鸭子的传说就足以证明。上个世纪康定的95洪灾,河水成泥浆,自来水断流,满城的康定人就是靠水井子才渡过了难关。


▲新水井子壁画


▲新水井子壁画


▲新水井子壁画


水井子就是康定人的母亲河,是康定地方文化的重要见证,我们没有一点理由不热爱她。


▲新水井子


▲新水井子


▲新水井子

(来源:情歌故里圣洁甘孜,作者:郭昌平,康定微生活汇编)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康定微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运营人员。康定微生活原创稿件,已委托四川永卓律师事务所处理相关版权问题,转载请注明来自康定微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