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只是把家乡的藏文化带出国,却获奖无数

2017-10-11 康定微生活



如果你是一位对未来怀抱理想却不敢勇往直前的青年,都应该看看这篇励志内容。

མཁས་པ་རང་གི་ཡུལ་བས་ཀྱང༌། །

ཡུལ་ཁམས་གཞན་ན་མཆོད་པ་ཐོབ། །

ནོར་བྱ་གཞན་དུ་བྲིན་པ་ཙམ།  །

རྒྱ་མཚོའི་གླིང་དུ་ག་ལ་བྲིན། །


智者离开自处境,至于余处更受敬,

犹如外地宝畅销,岛上岂有彼销售?

 

学识渊博的智者,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而辗转异地他乡,就会更受人恭敬。犹如海岛盛产的宝物远运到内陆则极为畅销,而在海岛上却没有销售的地方。


———萨迦格言(索达吉堪布的释译本)



🐵对谈者介绍🌕


🐵 原人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作者(微信公众号:我的雪域原味生活)80后双子座,台湾华梵大学美术系毕业、教育学程结业并取得中学教师资格证,2004年开始在麦宿宗萨地区居住与学习至今。


🌕 达瓦卓玛

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麦宿宗萨地区普马乡的藏族。青海师范大学藏英预科中专毕业,青海师范大学09级藏英本科旁听生,美国波斯顿·贝佩丝大学Bay Path University 本科毕业(2017年5月)

—————————————————

2016年8月至9月:美国史密森学会邀请达瓦卓玛与她阿爸夏乐尼玛老师、弟弟达瓦扎巴至美国纽约、华盛顿、耶鲁大学巡回展览和演讲。


原人开场白:


我在藏地“呆”了十年,也见过许多里里外外的藏族青年,有些很有头脑,敢于创新思想,敢于创业,但是多数青年仍然对自己家乡雪域藏文化的未来感到不安、矛盾等多种复杂情感与情绪。


尽管许多人到了外地念了大学本科,但是多数人仍然选择返乡宅在家里帮忙工作,内心其实是遗憾且不知所措的,而且不太容许外人来指指点点自己的藏文化,时时刻刻怀有容易受伤的玻璃心。


为此,这次原人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藏族青年,而且还是藏族社会地位相对弱的女性角色,她一路在外求学,还跑到了美国,而她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家乡日常生活的藏文化推广出去,希望她的故事能带给藏族青年一些民族自信心,其实你们比都市生活的外人还拥有更多幸福的无价之宝。


她,达瓦卓玛 ཟླ་བ་སྒྲོལ་མ།,藏文意思是月亮度母,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会用各种不同的面貌来度化众生。她的阿爸夏乐尼玛是麦宿宗萨的第六代钦乐(青铜工艺)传人,而她的外公是宗萨藏医院院长洛热彭措。


她小时候的乳名是达佩玛 ཟླ་ཕེལ་མ།,意思是“宽广的月亮”,她长得宽宽圆圆的,里里外外往十方发展。谁也没想到,20年后,她算是麦宿宗萨地区目前走得最远、发展最好的一位藏族女青年。

今年(2017年)4月毕业前,美国贝佩丝大学的副校长亲自给她一人颁发了理工管理学院的2016-2017学院奖,也算是在今年2017年6月毕业前最后一个校方颁发的大奖,在此之前,大学四年期间,她也记不得一共获得多少奖,除此之外,她在摄影作品、纪录片作品也是国际获奖无数。


你们一定以为她是什么天才,或是摄影大师,或是酸葡萄心理——认为她是依靠阿爸与外公的雪域百年传人光环来得奖吃饭的;其实并不是,她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限于介绍阿爸的百年工艺技术,或是外公在麦宿恢复发展藏文化的功劳,那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她其实只是专心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

给大家介绍藏族传统生活,给女同学们教藏族锅庄舞,课余假期返乡期间,持续纪录农耕、赛马、放牧、挤牦牛奶、打墙等等藏族人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的工作与舞蹈歌谣;谁知道,这些素材在海外专家眼里,却是全球的稀世珍宝。

纪录片《宗萨泥塑》

关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麦宿地区的传统泥塑手工艺的一部纪录片。2012年世界手工艺协会《国际手工艺摄影大赛头一等奖》、2014年第二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提名作品奖、2015年 获得美国视觉人类学学会最佳大学生视频奖。


2013年5月 接受央视10台科教频道的专访并播出《探索发现》栏目之《手艺》第三季《宗萨泥塑》。


对此,

我有以下许多好奇的问题想采访她:


🚩原人问:你小时候不想跟着爸爸他们学传统手工艺吗?还是因为女人不可以做佛像?


达瓦卓玛

虽然说做佛像的藏族女孩比较少,但是在我小时候,我阿爸曾对我说过:“家里只需要一个人留着学佛像,一个人到外面上学。”而我时常在外面读书,而弟弟从小喜欢画画,他这方面很有天赋,像我就不怎么喜欢画画了,所以就没有学习做佛像。



🚩原人问:当初你中学毕业时,要到其他地方学习,家人有没有反对?


达瓦卓玛:

我当时十多岁选择到外面求学读书时,阿爸对我说:“你自己做决定,要出去读书或是去外面玩,都是你自己的事,我只是给你一个机会,以后不要后悔自己的决定就行了!”所以家里并没有反对我走自己的路。



🚩原人问:刚到外国时,大家对你家乡藏族地方有什么第一印象?


达瓦卓玛:

刚到这边时(美国波斯顿·贝佩丝大学),大家都不知道我是从多偏僻的地方来的,家乡距离机场有多远?要花多长时间回家或到美国来?基本上都是以“天数”来计算的。他们听了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像我是从另外一个星球来的一样!



因为文化差异非常不一样,学校里并没有很多外籍的国际学生,学校里面只有一位在美国长大的藏族人,只有我一人是从中国藏地来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很多人连西藏在哪里都不知道,也没听说过。


纪录片《善意的谎言》

2014年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短片第二等奖。本片纪录了四川德格宗萨地区的牧人和家畜之间相互依存的故事。


🚩原人问:在国外留学期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藏族同胞也在做藏文化宣传与纪录的工作?可以举例一下吗?


达瓦卓玛:

留学期间,我做过许多关于藏文化的宣传活动,我做了很多次画展,例如摄影照片与纪录片展,不止在我的学校,还在纽约与法国等多个地方展出。而且在学校里,我还加入了女子文化俱乐部,后来担任主席,我教她们藏歌与锅庄舞,参加许多社交活动,与许多不同国籍的学生做交流与学习。


尤其是藏文化纪录片的宣传,在YouTube上面进行宣传交流与直播的活动,至今有将近3万浏览量,很多海外的藏人都看过这些视频与纪录片。


🚩原人问:你的大学里有来自很多世界各地的学生,为什么都只有你获奖,其他人没有做出他们自己家乡的文化纪录作品吗?


达瓦卓玛:

我很庆幸自己生长在像麦宿宗萨地区这样保有传统文化的地方,学校的其他学生虽然来自各地,但是都是在现代化城镇或是都市里长大的,所以他们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

出版作品《宁静的歌谷》

一本关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麦宿地区的民间歌舞。 为该书采访了二十多位当地人。收集了六种不同类型的劳动歌,三种民歌,以及各种民间故事。2012出版。


而且在我还没出国留学之前,早已经在做记录藏文化的工作,而且也出版了一本记录麦宿地区关于藏族歌谣的书籍《宁静的歌谷》(藏文与英文对照),所以我有一些藏文化基础,这方面的优势比美国的同学多一些。


而最主要的是,我的家乡——麦宿宗萨这地方,无论怎么记录都很会棒,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与多才多艺的人。

相反的,绝大部分的外国同学在课堂作业上都是去记录不是属于他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作业与作品。而我是藏族人,而且记录自己家乡的文化,我就是代表自身的民族,这对他们而言是最难得可贵的。


🚩原人问:外国教授专家有没有对你说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鼓励话,对于你家乡这些藏文化的内容?


达瓦卓玛:

教授老师们对我鼓励最多的还是关于我所记录的藏文化影像作品都很真实、不矫情做作。


再加上他们时常会对我热衷藏文化的热情所感染,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藏人,老师们非常需要以此来鼓励其他同学来这样保护自己民族与家乡的文化。

🚩原人问:这几年回国时,你的麦宿老乡同学朋友们有没有对你另眼相看?突然得了那么多奖回来,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声音?你自己对此的想法如何?


达瓦卓玛:

虽然我这几年来获奖多次,但是在麦宿家乡里,也只是普通的八卦新闻而已,藏人乡亲父老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绝大多数人也没在外面比赛参赛过,所以也不清楚获奖有什么好处与意义?他们多半对此没什么概念。

有一次,

我把获奖的奖杯拿给家乡同学看,

我说:“猜一下这是什么?”

他们却都说:“这不是花瓶吗?”

我无语之下,

反正也不知道奖杯还能做什么,

就索性把获奖奖杯放在家里房间当花瓶了。


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一般来说,如果获奖那么多次,都会很容易骄傲自满;但是在我雪域家乡这种纯朴乡下里,这些虚名是没意义的,他们虽然一开始会为你高兴,但是过几天又变得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了,这会让我变得很谦虚,把获奖的事情看的比较淡一点,没必要天天以此自豪,对他们而言只是很平常的事,所以让我感到更开心,活得更平常心。

摄影作品《藏族打墙歌》的获奖奖杯🏆

2013年国际民俗摄影协会及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八届《人类贡献奖,纪录奖》


🚩原人问:藏地里女性同胞多半地位比较低,多半只能当保姆厨师、放牛、种田、扛木头等等粗活,你回国后有没有想做一些可以鼓励藏族女学生的事?


达瓦卓玛:

我觉得藏族女性同胞相对而言,普遍不够自信。而麦宿宗萨地区对女孩的偏见还是比较少的,虽然比起男孩,女性地位还是低一点,但是还是有许多可能性,比如说我在外地求学、出国留学,以及拍摄纪录片,家乡的人从来都没有因为我是一位藏族女孩而对我这些工作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没有任何异样的眼光。

所以,如果任何藏族女孩子有一个这样的梦想与热情,应该多多去尝试,勇敢去行动,而不用去担心自己家乡人或是藏族同胞会怎么评判你。


我觉得这些有时候都是自己的心理因素,所以如果你肯去尝试,能做出一点成绩的话,就算是一个小女孩,藏族同胞应该都会为你感到光荣与骄傲。



🚩原人问:未来毕业后,你希望以什么具体的方式来进行藏文化保护纪录与宣传的工作?


达瓦卓玛:

很多虽然都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很重要,但是他们有些都误解了,认为从事放牧工作的就必须让下一代人继续放牧,种青稞庄稼的必须继续下田工作,不能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这样是非常自私的,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人,养家糊口是第一个谋生的目的与条件,如果你依靠农牧业工作的收入不足以提供孩子们更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的话,就谈不上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了。

我们藏族目前在经济上仍然落后许多,不像已发展地区那样富裕,所以如果原本的家业工作不但无法增加足够的收入,反而会变成累赘。


像我们在外留学的藏族学生也不能以此来要求别人或小孩继续从事与继承那种不适合的传统工作,要他们继续过以前的农牧民日子,因为连我自己也做不到,所以将心比心,不能这样来要求别人。

所以我认为,不能消极地看到我们藏族各地家乡的藏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并不只限于放牛与种田,或是虫草、珠宝买卖,还有许多如手工艺、舞蹈、服装等等文化技艺,都是可以发展的,要随着时代做出改变,而不是固步自封、画地自限,只要能赚得到钱,还能够养家糊口,才能算得上保护传统文化,因为可持续性发展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再好的文化早晚都会消失的。


བློ་གྲོས་ལྡན་པ་གཉིས་བགྲོས་ན། །

བློ་གྲོས་ལེགས་པ་གཞན་འབྱུང་སྲིད། །

ཡུང་བ་དང་ནི་ཚ་ལེ་ལས། །

ཁ་དོག་གཞན་ཞིག་སྐྱེ་བར་འགྱུར། །


若二智者共商议,则将生出善智慧,

姜黄硼砂配一起,便会变出余色彩。


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两个具有智慧的人共同商议,肯定能得出新见解、新主张。比如把姜黄和硼砂调配在一起,一定会产生另一种更美丽的色彩。


———萨迦格言(索达吉堪布)



🚩原人问:就你认为,目前藏地里哪些是最需要纪录的内容?因为快要消失了而没人去纪录?另一方面,有哪些是你觉得还有救,还可以鼓励大家恢复那项传统文化的?


达瓦卓玛:


之前提到了,藏族有很多可以保护与发展的,例如民间歌舞、唐卡、铜铸、木雕、陶艺、编织等手工艺,还有藏族佛法、文学、谚语、历史故事等等,这些会随着时间而变得很珍贵。


而且别小看自己家乡或乡下这些日常工作,其实这对海外国家而言更是稀有珍贵的,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幸运的例子,并不是因为我在摄影或艺术方面很厉害所以得了很多奖,而且我们雪域家乡的任何角落、任何文化只要是拿得出来的,都会是很了不起的人类文化宝藏!


所以,只要自己感兴趣的都值得去记录与学习,其他还会有更好的办法与出路,最重要的是,要与自己成长生活背景作结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才能走出最真实的自己,让别人看到最可贵的事物。

她是2017年美国毕业演讲典礼上的最美藏族姑娘


5月21日,在美国贝佩丝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达瓦卓玛分享了她4年来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互学互鉴的过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08nb6mrv&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上就是达瓦卓玛的心路历程,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正能量启发与行动哦!    

 来源:钦乐Khyenle

作者:原人

图片:达瓦卓玛 提供


(来源:康定微生活汇编)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康定微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运营人员。康定微生活原创稿件,已委托四川永卓律师事务所处理相关版权问题,转载请注明来自康定微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