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赋认真,酷爱“死磕”,他是丽水中院刑庭副庭长李秀勤

王春孟焕良林珊 法治浙江 2021-11-10

  给你精彩  

   等你关注

8

17

酷爱较真的刑事法官李秀勤



《法治日报》记者 王春


《法治日报》通讯员 孟焕良 林珊



一摞卷宗,近1米高。  


这是浙江省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李秀勤常读常新的“日记”。刑事审判12年出具的每份法律文书,一年一册细致装订好,至今已有整整12册。  


这里面,全是李秀勤一遍遍打磨的“精品”——他说的“刑事裁判文书必须是精品”成为他的执着。

认真与天赋

  

路过同事办公室聊天,边聊天边拿起桌上判决书翻翻:“这里错了。”同事一看,吓出一身冷汗。  


同事的判决盖章前,请李秀勤再核一下,“不对,这个身份证号码好像短了一点!是否漏了一位数?”  ……  


神了,不是他承办的案子,甚至不是他合议的案子,他一眼就看出问题来。丽水中院的同事都认为:李秀勤的认真,是有天赋的。  

他看文书就像钟表匠修钟表,精准到每个齿轮的咬合。表现到刑事裁判文书上,就是法律与事实的咬合、生与死的咬合。法律适用特别讲究逻辑,中国汉字又内涵丰富,文书写作中,每个螺丝和螺母拧得对不对、紧不紧,不仅关乎罪与罚,更关乎生命和自由。  

可要问这份超额的认真,在李秀勤就是浑然天成。

分析与推敲

  

2008年,李秀勤刚调任刑事法官时,以为刑案二审容易:公安、检察、一审都捋过了,还能不清晰?  


但是,现实总是远比想象更惊险、更复杂。李秀勤看到一起强奸案在反反复复“翻烧饼”:被告人一审被判三年,不服上诉,二审发回;重审改判无罪,检察院抗诉,二审改回三年。这样事实存疑、证据单薄,只有被告人和被害人1对1的相反言辞证据,让他忍不住感慨真的很纠结!  


李秀勤主审了一起抢劫案,因身份信息问题,改判得刻骨铭心。被告人小金身份证信息显示,其出生于1991年6月16日。2009年7月24日晚,刚满18周岁不久的小金参与抢劫,一审被判有期徒刑三年零四个月;二审中,小金提出身份信息记载是农历生日,其实际出生时间是阳历7月27日,犯罪那晚,他离成年还差3天。  


关键的3天!李秀勤专门到乡镇卫生院调查小金的预防接种登记材料,出生日期果然写着阳历1991年7月27日,并有出生证、接生员证明佐证,再查农历:阳历1991年7月27日,正好是农历1991年6月16日。最终,小金以犯罪时未成年被改判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  


自此,身份问题成了李秀勤的“紧箍咒”,他强迫症一样不轻易绕过判决书中的身份证,哪怕是核稿,也要翻到原始户籍材料核对。  


“被告人在审判时是未成年人系程序问题,而被告人在犯罪时系未成年人系实体问题,系量刑情节,应注意区分。”他在写给丽水全市刑事法官的裁判文书制作指引中,笔调冷峻、克制,似乎从未有故事发生。  

李秀勤成了刑事案件的钟表匠,每本成形案卷似乎都能听到那齿轮交汇的“滴答”声:“法官无法回到案发当时,只有反复阅读、对比、分析,才能发现隐藏其中的矛盾和疑点。我们必须在细节处条分缕析,反复推敲,仔细揣摩,一点一点去理清头绪,一个一个地排除疑点。”

生死与恻隐

说到刑事法官,自然绕不开“死刑”。正是刑事法官拥有这“定人生死”的审判权,被冠以“生死判官”的名头。  


但李秀勤不喜欢这个名头。一则他办理二审案件虽多,死刑案件目前为止只承办过两件;二则“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空话。  


“小李啊,来这里工作,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啊。”去丽水中院刑庭上班的第一天,庭长就给他打了“预防针”。但等到第一次看到犯罪现场和尸体照片时,李秀勤才明白当时庭长的话。  


每判一个案子,都要顶着压力,去接触、去翻阅那些充满死亡、暴力气息的东西。没有什么岁月静好。  

2019年4月,李秀勤在刑事领域钻研12年后,发出了他的第一份死刑判决书。这是一起抢劫犯罪,被告人用灭鼠药毒杀两人,用自来水管猛击两人头部造成两人死亡,随后用三轮车将尸体抛于水库,犯罪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  


第一次拿到这个案件的时候,李秀勤焦心的不是那一箱箱的案卷,不是那一天天的加班,而是一次次翻阅血淋淋的事实带来的内心煎熬。  


“看完卷宗,我常常觉得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罪大恶极、罪无可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李秀勤说。写判决书的时候,他时刻保持清醒、深刻的认识。“我们没法回到案件发生当时,只有反复阅读、比对、分析,才能发现隐藏其中的矛盾和疑点。”一连十几天,他全身心沉浸在阅读研究案情、审查证据、撰写审理报告中,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经常有这样的情形,李秀勤晚上看案卷的时候,会被被告人的凶残气得咬牙切齿,奋笔写下“被告人某某某,犯罪极其卑劣,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性质极其恶劣,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极大,建议判处死刑”。但到了第二天,又将自己的建议删掉。  


死刑还是死缓,杀还是不杀,成为一个让他在心里反反复复、纠结难断的问题。  


事实证据、政策把握、未来趋势,在心里一条一条过,打叉、打叉、打叉。所有生路都灭掉了,告诉自己别纠结了吧。  


看到案卷里那个彩色人物照片,李秀勤又傻乎乎坐半天,能不能不死?会不会出错……  


公开宣判前几天,李秀勤显得异常焦虑。  

“要充满对生命的敬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刑事法官。”时至今日,李秀勤回忆起当初写下的判决,依然无比地严肃、庄重、沉重。  


好几万字的判决书和审理报告,顶得上一篇论文。而这,却是李秀勤的日常,每个重大的案子,都会有这么一篇经过他无数次咬文嚼字撰写的判决书。


以法治视角 看大千世界


邮箱:fzrbzj@126.com

欢迎投稿!


编辑:俞艺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