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寺的塔
百城煙水華藏界,萬古雲山大同天。
中國,有一座古都叫大同。大同被列入“大古都”並不稀罕,此前,中國古都學會已先後認定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八座大古都,北魏故都大同只能屈居第九。稀罕的是古都大同有座古城。
大同有座古城也不稀罕,相對於同在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在遼、金、元、明歷代城基上修復的“大同古城”,雖然嚴格遵照明代大同古城牆規制“依舊修舊、修舊如舊”,但怎麼看都是新建的。稀罕的是大同古城有座法華寺。
大同有座法華寺也不稀罕,和坐落於大同古城西南部保存完整的華嚴寺、善化寺兩座遼金皇家寺院相比,位於古城東北隅的法華寺還是顯得太年輕了。稀罕的是大同法華寺有座建于元初的白塔,而且是全市惟一的覆缽式塔。
法華寺有座覆缽式白塔也不稀罕,七百多年前尼泊爾建築師阿尼哥設計建造于同一時期、同一風格的五臺山大白塔和北京妙應寺白塔,都比大同法華寺白塔高大壯觀得多,文物保護級別也高得多,二塔均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華寺白塔今年才剛剛從市級保護文物升格為省保文物。
真正稀罕的是,大同法華寺內供奉有四座由本寺住持萬德法師刺血書就的大幅經塔——《法華經》塔、《楞嚴經》塔、《金剛經》塔和《無量壽經》塔!
萬德法師字性空,號雪菴,垂髫臨帖,弱冠剃染,曾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專攻中國畫和書法。法師自幼浸淫於佛學,並熱愛國學,於大乘佛教經典學修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頗有造詣,博古融今藝以弘道,詩文書畫無所不工。其書畫作品繼承傳統文人風格而自成面貌,刪繁就簡,法由心生,寧謐疏淡,清雅雋潤,氣定神閑,韻味高古,不失為禪林臻品。法師研磨三十年,借筆墨而行腳,乘書畫以雲遊,合筆與禪為一致,深悟翰墨三昧。其筆墨說法,得教外別傳之旨;更於點劃之間究竟精妙,借筆澄心,用墨演法:畫則落紙煙雲,書則毫端舍利,詩則墨吐蓮華,文則禪心雕龍。法師以筆墨禪自修化他,以詩書畫啟悟人心,其墨寶所傳達給我們的,除了藝術之神韻和美的享受,更有修行之真諦和心的力量。
萬德法師與雲中古城宿植因緣。2005年,法師於大同城西覓得一僻靜之所,名之曰華藏精舍,掩關三年,以翰墨作佛事,用心血塑經塔。其間,法師絕鹽素食,淨心靜穆,刺血為墨,以字作石,一劃一字,三易寒暑,書就塔經四部。其中血書《大乘妙法蓮華經》塔經文69276字、落款40字合69316字,《大佛頂首楞嚴經》塔經文62035字、落款32字共62067字,二塔裝裱後縱10米、橫3米,現供奉于大同法華寺藏經樓;血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塔經文5175字、《佛說無量壽經》塔經文17398字,二塔具軸後長3米、寬1.5米,現陳列于大同法華寺東、西書畫展廳。
四部血書塔經,字體和潤端莊、俊秀清雅,佈局星羅有序、精妙工整。其字如蠅頭,階層鱗次,飛檐翹角,塔刹風鈴,須彌蓮座,不一而足,一派清氣彌漫,皆為自性流露之神來妙筆。曾先後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馬來西亞東方人文藝術館、山西博物院、香港佛光緣美術館巡迴展覽,遠播法相,廣結法緣;並應邀赴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轟動寶島。台島佛教領袖星雲大師觀展後連聲讚歎“大放毫光”,特書贈墨寶“入佛知見、生如來家”,以示隨喜;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傳印長老亦題贈“藝以弘道”,以表讚歎;百齡高僧、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夢參老和尚則欣然題贊其為“毫端舍利”。
有堪稱“佛國罕世瑰寶”的四座血書經塔鎮山,法華寺便不再是一座等閑的寺院;由眾謂“中國當代佛教書畫藝術聖地”的法華寺鎮城,大同便不再是一座等閑的古城。
更不可思議的是,2014年浴佛節過後,萬德法師再次閉關於太原東山雲棲樓,墨字血圖,晝夜精進,歷二冬三暑,書就高20米、寬5米、全文60多萬字的巨幅《華嚴經》塔!因《華嚴經》塔是法師心中醞釀20年的心願,終於告竣圓滿。
塔起源于古印度,梵語音譯“窣堵波”,意譯即佛塔。如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載:呾蜜國“諸窣堵波及佛尊像,多神異,有靈鑒”。印度的窣堵波原是釋迦牟尼涅槃荼毗後,用以供奉佛陀舍利的一種高聳型點式建築,後來發展成為供奉佛像、佛經以及安葬高僧靈骨的佛教建築。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用磚石壘築圓形或方形的台基,周圍一般建有右繞甬道,設一圈圍欄,分設四座塔門,圍欄和塔門上裝飾有雕刻;台基之上建有半球形覆缽,即塔身;塔身外砌石,內實泥土,安奉石函或硐函等舍利容器。東漢以後,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廣泛傳播,窣堵波的建築形制與中國本土文化風俗和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塔,常見的有覆缽式塔、寶篋印塔、密檐式塔、樓閣式塔等幾種建築形式,其中最美觀且最具中國特色的就是樓閣式塔。萬德法師所書巨幅《華嚴經》塔就是依據樓閣式塔的形式創作完成的。
經塔第一層束腰部分,中間是個門,好像一個雙掌合十的造型。門兩邊有兩個圓形的窗戶,意在表法,表示二諦融通——真諦、俗諦,同歸解脫之門。上面有兩個像蓮盤一樣的如意,表事事如意,看起來很美觀,亦有二諦融通之意,表示俗諦的如意或者解脫自在的如意,都會通過如法修行而證得。
向上看,整個經塔共九層,寓意九地菩薩,通過登歡喜地,一直到等覺、妙覺,直至成佛。中間光圈以內有八尊佛,代表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和五方佛。佛像兩邊對稱八寶供養——傘、壇城、法螺、蓮花、寶瓶、玉、法輪、傘蓋,八種吉祥貢品。每一層兩邊有鈴鐺,風鈴寶鐸,就好像一個實質的塔,觀瞻者除了可以看到塔的形狀,仿佛還可以聽到鈴鐸的聲音,達到視、聽兩種解脫。看到的經塔是解脫,聽到鈴鐸的聲音也是解脫,恰如《法華經》所言:如果一個鈴鐺或者鐘身上面鑄有文字,它發出來的聲音,我們聽到以後就會結下法緣,將來獲得究竟解脫;乃至輾轉第五十個人,聽說過、看到過也一樣能得到解脫,就像是一陣惠風經過鈴鐺和寶塔後,傳遞到很遠的將來,碰到有緣的人也會令其結下法緣,得到解脫。瞻斯塔者,聽到的聲音皆是陀羅尼音,皆是妙音、梵音、海潮音,聽聞聲音亦可獲得究竟解脫。
經塔每一層的斗栱、網燈、滴水,全都符合建築本身的規範和寓意,每隔一層都有一件三個菱形的勾華(鉤花),古代把這種構件稱為“方勝”,戰無不勝,能降服一切外道,能降服一切內魔。最上面塔刹部分有一朵蓮花,中間立柱部分有七個承漏盤。取“七”這個單數,也代表佛法中的一種殊妙智慧。禪宗叢林每年冬天打禪七,淨土道場會不定期乃至常年打念佛七;許多寺院則會在佛菩薩聖誕日前夕打七,如藥師七、地藏七、觀音七等;有些重要法會往往也都是以七天為期,比如拜《梁皇寶懺》、啟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等。為什麼要打七呢?因為七是一個很奇妙的數字,可以說七就是解開宇宙生命奧秘的一個密碼或一把鑰匙。佛在《阿彌陀經》中更是對舍利弗尊者不請自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可見“七”之勝妙和不可思議。七個承漏盤、九層寶塔,也暗合了《華嚴經》中釋迦文佛於七處九會演說這部大乘要典的奧旨。萬德法師發心之殊勝、用心之良苦,由此可見一斑。塔刹最上面是一個覆缽式寶瓶塔。整座《華嚴經》塔是一座樓閣式的佛塔,塔刹部分又“植入”一個窣堵波造型的覆缽式小塔,將印度原始佛塔建築形式和中國傳統樓閣建築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珠聯璧合,氣貫長虹,天衣無縫,妙義天成。
塔門上面的匾額寫有“華藏莊嚴”四字。《華嚴經》講的是蓮華藏莊嚴世界,簡稱為華藏莊嚴。說到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佛教的宇宙觀。據《阿含經》等佛教經典記載,人間有四個天下,亦即四大部洲,分別為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我們亦即地球上的人類,居於南瞻部洲,又名閻浮提。四大洲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在其山腰,四王天居其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其山頂。須彌山四周,另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之鹹水海;鹹海之外,還有大鐵圍山。此大地由水輪支撐,水輪由風輪支撐,風輪由空輪支撐;空輪之外,則是虛空。而眾生所居之世界不僅只有平面上的展開,亦有層次上的分別,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下而上,第一界為欲界,是具有飲食男女等貪欲的眾生所居。欲界眾生依生命層次的高低分為六種類型,即佛教所言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天道又分為六重天,即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的範圍是下至地獄,中間涵括四大部洲,上至他化自在天。第二界為色界,是指雖脫離淫欲等貪欲,但仍有色相分別,即仍有物質形態的眾生所居。佛教認為,人類生命想要上升到色界天,就要修禪定,根據禪定所達到的不同層次,色界又分為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四個層次,共十八重天。這十八天,都離了情欲,但還為形所累,還為色質所礙。第三界即無色界,是指擺脫了欲望束縛亦無色相分別而處於禪定境界中的眾生所居,此界眾生的生命只有精神形態,已沒有物質形態。根據眾生所修禪定的不同層次,無色界又分為四重天,亦稱“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量無邊。欲界六道眾生所居空間,即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色界之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色界之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色界之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色界之四禪九天,及無色界之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借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表述,一世界即一個日月圍繞照耀之下的時空,相當於一個銀河系,一個大千世界則相當於10億個銀河系,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或稱佛刹。一佛刹為一尊佛教化的國土,涵括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其法身為毗盧遮那佛)負責教化的佛刹,位於“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位於“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位於“華藏莊嚴世界海”的中央;華藏莊嚴世界海位於“十方世界海”的中央;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中。一真法界為諸佛所證悟,諸佛以一真法界為身。
大千世界無限,佛土亦無量無邊。經云,風輪之上的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即蓮華藏世界。“華”,指的就是蓮華;“藏”,意指蓮華含子之處。因為華藏世界中所有的世界、世界種,都含藏于大蓮華之中,都住在大蓮華之上,所以稱為“華藏”。此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如來在修菩薩行時,親近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修行世界海微塵數大願,莊嚴清淨而成,所以說整個華藏世界都是法身佛毗盧遮那如來的清淨顯現。《華嚴經》講,1萬億個大千世界組成一個“華藏世界”宇宙系統,而華藏世界也只是另一個更大的宇宙系統“大雪海遍照佛”手心裡的一個微塵團而已。佛教認為有的佛本身就是一個宇宙系統,而像大雪海遍照佛這樣的宇宙系統並不止一個,而是有無數個。無數無數個這樣的大宇宙系統又構成了一個更大更大的宇宙系統,如是重重無止,永無窮盡,構成萬妙無方的整個宇宙,佛教稱其為“法界”。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無限廣大、含攝一切的宇宙萬有,居然全部都可以收攝在阿彌陀佛的一毛孔中,小能容大,大小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經》告訴我們,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中,有世界名為“普照十方世界種”,上持二十重華藏世界,即有二十層,其中第十三層共包括十三個佛刹微塵數的世界在內。三界眾生所居的娑婆世界和十萬億佛土以西的極樂世界,僅僅只是華藏世界第十三層之中極微小的一塵而已。如是在普照十方世界種周圍還有“無垢世界種”、“因陀種”、“法界種”、“廣大種”、“善建種”、“恒出種”等無邊無際的世界種,一一種上,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安立。《華嚴經》又說:“一一微塵中,各現無邊刹海;刹海之中,複有微塵;彼諸微塵內,複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因陀羅寶珠網,萬珠含一珠之中,一珠現萬珠之影,光光互映,重重無盡,“無邊刹海海含空,海空全是蓮花宮”。
猶如佛國莊嚴、蓮宮錦繡的巨幅《華嚴經》塔,其塔身部分,中間的八尊如來和兩邊的八吉祥、八寶供養,全部為萬德法師刺身血精心繪畫而成。塔刹最頂端的佛龕部分為豎匾,額書“世界和平”四字,蘊意到了如來境界,佛佛同體、祖祖聯芳、光光互攝、萬德圓融,一切究竟平等。一塊橫匾、一塊豎額,也象徵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頓超直入、真如自在。一塔含攝華藏界,華藏盡在一塔中,其中深意,妙不可言。
完成以上十五部血墨經塔後,萬德法師又經數年準備,著手創作被大乘諸宗奉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塔,其規模和字數超越前作之總和,並在繼往聖絕學之上博采歷代精華,用文字砌成一座巍峨壯觀的樓閣式寶塔,更為圓滿殊勝。60多萬字的經文皆以細若蚊足的蠅頭小楷密密書成,竟無一錯漏之處。其檐欄戶牖、斗栱鈴刹,無不畢肖,既備書法之精妙,又兼經文之義理,更含繪畫之神韻,別具設計之精微,尤有雕塑之工巧,包羅諸美,氣象萬千。其結構之華美,設計之精巧,令人拍手稱奇,歎為觀止。遠觀寶塔,大氣磅礴,雄渾壯美,如一座真塔巍峨矗立,塔頂寶珠似放毫光,檐角風鈴迎風而鳴,法音融融,撼人心魄。
《華嚴經》塔的創作過程,乃是一項至艱至偉的系統工程。沒有參考資料,只能從零開始,悉心研究佛塔建築史的演變過程,實地觀摩塔的造型、風格、結構,反復研究佛塔建築本身。將佛塔變成圖案,則需要一個轉換的過程:先要勾勒出塔的綫條,達到美觀協調、比例適中後,再用小圓圈代表綫條;在這之前,還要先把《華嚴經》60多萬字的經文完整地從《大藏經》中摘取出來,逐字逐句經過幾十次校對,保證佛經文字的正確和字數的準確,再把佛經的文字按照事先數好的字數一個字一個字“種植”在圓圈內,再列印出來,再校對……此外,經塔圖形的設計也頗費匠心,比如須彌座中間的束腰是上下兩根綫條,不能在一條直綫上,否則在視覺上就會失去立體感,變成平面視圖;分開則形成了切面的扇面。這樣的創意和推敲,萬德法師在設計經塔時作了太多次調整,準備了幾十份樣稿,經過反復比對,最後才予以敲定。經塔中所有的綫條其實都是垂直的,而立觀經塔,視覺上卻達到了上窄下寬的塔形效果,實現了美術和視覺的有機結合。一部立體經塔的創作,在經文的書寫中,還融合了美學、力學、透視學、雕塑學和建築學等諸多學科的相關要素,實在是難得稀有、彌足珍貴,簡直創造了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大奇跡。
塔與經,皆為禪家之珍物,經、塔合一,則更為殊勝難思。中國佛教藝術史上,唐宋年間已有用佛經作塔的記載,但大都已湮沉于史海。而今萬德法師能以虔誠、靜穆、正定之心,步踵祖師大德之賢跡,歷經十多寒暑,治心一處,憚思竭力,使絕跡三百多年的《華嚴經》塔重光於世,實屬難能可貴。
從十幾年前寫第一部塔經開始,到今天的巨幅《華嚴經》塔,或墨楷,或血書,都是一點一畫、一撇一捺完成的,是萬德法師個人心力、智力、體力和天時、地利、人助眾緣和合的結晶,更是諸佛菩薩智光加持和龍天護法慈悲護持的結果。《法華經》塔的橫空現世,猶如《法華經》中多寶佛塔的從地湧出,皆不可思議事也!
巨幅《華嚴經》塔甫一問世,即被恭迎至太原美術館,於2016年9月26日隆重展出,展期長達20天,觀者無不驚歎罕有難見。其後,經塔將迎歸大同法華寺,建殿供奉,永久珍藏。寺以塔尊,城以寺名。無疑,建有法華寺的古都大同,是無比幸福的;藏有無雙經塔的大同法華寺,更是無上幸運的。毫無疑問,生長、生活在古城大同的人,從全國各地、從世界各地來大同古城巡禮勝跡的人,若有緣走進法華寺,有緣見到法華寺的經塔,一定是多生多世有大福報,多生多世修積了莫大福德因緣的人!
一塔真如華藏莊嚴,天下大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