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追思】悼念吴建民 留住他睿智冷静的声音

2016-06-19 商业地产八卦女

 18日凌晨4时许,知名外交家、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天河机场前往住地的路上,突遇车祸离世。据媒体报道,抢救医生称,因航班多次更改,司机一直守在机场没有睡,导致疲劳驾驶。


点击此处安装播放视频需要的flash插件


视频:资深外交官吴建民遇车祸去世 是首位担任国展局主席的亚洲人,时长约1分13秒

22图查看精彩图集                          

组图:吴建民与中国外交

姓名:吴建民

性别:男

出生地:重庆

终年:77岁

去世时间:2016年6月18日

去世原因:车祸

生前职业:知名外交家、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

6月17日晚10点35分,吴建民和秘书陈伟杰搭乘MU2454次航班,从北京南苑机场出发,前往武汉天河机场。

原本,天一亮,他要到武汉大学承办的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出席开班仪式、授课。接着,返京,参加19日下午的《中国民间外交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并和共识传媒集团总裁周志兴、北师大民间外交中心主任张胜军对谈“民主多元时代精神下的中国外交”。

意外发生了。18日凌晨4时许,这位知名外交家、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在天河机场前往住地的路上,突遇车祸离世。

“原定的三人对谈环节,三把椅子,却只剩下了两个人。”周志兴感慨,座谈会,成了追思会。


隧道口的车祸


17日晚,吴建民乘坐的MU2454次航班晚点了。

准点到达武汉天河机场的时间是0点55分,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朱晓驰教授等3人接到他时,已是凌晨3时许。

一个小时后,车进市区,路上,车不多。司机驾车沿武昌区梨园隧道由北向南行驶至南出口时,车头撞击路中隔离花坛,车内五人受伤。吴建民、朱晓驰经抢救无效身亡。

据媒体报道,抢救医生称,因航班多次更改,司机一直守在机场没有睡,导致疲劳驾驶。

昨日上午7时许,武大哲学系教授尚重生接到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活动主办方的电话。对方称,吴建民出了车祸,要他帮忙去讲一堂课。

“到了上课地点,才知道车祸这么严重。”尚重生有些唏嘘。活动原本安排吴建民主讲,自己和朱晓驰点评。谁知,主讲人和另一点评人都遭遇厄运。

周志兴一早听到了风声,他一直觉得是谣言——早在5月份,两人就开始约时间,最终在满满当当的行程表上,选定19日下午为《中国民间外交发展报告(2016)》发布的时间,并约定18日都从外地返回北京。

几分钟后,他从吴建民秘书胡佳裕处确认了消息。昨天,周志兴在朋友圈写道:“我临时决定,明天下午的座谈会,改为吴建民先生追思会。”

同事、亲友都不敢相信这场事故。昨天上午9时许,吴建民多年同事、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得知消息时,正要在西安参加一场会议。站在会场门口,他满脑子回响着,“这不是真的。”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探访了事发地,虽然经过清理,仍可见事故痕迹。而事发地距离他们的目的地,仅剩10分钟车程。

据了解,事故车内,分别是司机、副驾驶刘峰,两人因安全气囊弹出,保住性命。第二排坐着吴建民和朱晓驰,最后一排是吴建民的秘书陈伟杰。救护车赶到时,吴建民和朱晓驰没了意识,另三人还能正常说话。


理性的外交家


“他是一位具有理性思维的外交家。”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前大使陈明明评价。

1959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毕业后,吴建民一脚踏进外交界,和外交打上了交道,连退休也不例外——退休后,他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早上8点半,准时来到位于建国门外外交公寓的办公室,直到下午5点下班。

吴建民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当过翻译。这段往事,他偶尔会和同事们提起。他说,从第一代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中有天下”的气度。

再后来,他当过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也担任过中国驻法大使。

在秦亚青看来,在这两段经历中,吴建民都让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段——吴建民就任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时,中国人权方面正遭遇国际上诸多不友好力量的攻击和污蔑,他推动了中国这方面和世界的对话;而担任法国大使时,他促成了中法元首对彼此家乡的互访。

陈明明和吴建民有近三十年交集。他回忆,吴建民是非常冷静的外交家,能从国家实际利益出发,反对情感代替理念。

十年前,陈明明是外交部翻译室的主任。他邀请吴建民来外交部开会,吴建民当时就提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对中国没有好处”。那会儿,陈明明就佩服他,“温和、理性、敢于说不”。

2014年,有媒体曾邀请吴建民与其他学者激辩“当下中国如何与世界打交道”。他说,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而后,网上掀起波澜,他一度被贴上“软骨”、“汉奸”的标签。

吴建民对此并不在意。去年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他说:“我一点也不发愁,因为我相信真理,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有人相信这个,那是思想落后于时代。”


慈祥亲切的院长


2003年,吴建民64岁。卸任驻法大使后,他又接到了意想不到的任务——外交学院院长。

青年学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董春岭至今记得,2006年,他作为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去参加外交学院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赛。比赛结束后,时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和吴建民一起,和参赛学生吃饭。

吴建民就坐在他身边。言语间,吴建民得知他是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便勉励道:“这个专业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重要阶段,需要有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世界。”并鼓励他投身到外交事业中去。

让董春岭感动的是,后来,他们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讲座上再次见面,吴建民还能喊出他的名字。“没有官员的架子,是一个慈祥亲切的师长。”

在外交学院的五年,吴建民不但亲自上课,还尝试将外交经验贯通到对学生的教育中。

秦亚青记得,吴建民觉得要做好外交,必须有很强的和外国人沟通的能力。于是,他专门开设“交流学”课程,自己负责全部的思路和案例,并和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了相关教材。“如果我没记错,这是国内大 37 33997 37 12552 0 0 6406 0 0:00:05 0:00:01 0:00:04 6404第一次开这门课。”秦亚青说。

在一堂“交流学”的本科生课上,吴建民对学生说:“作为外交官,作为中国人,什么时候都要诚实,都要说真话,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清楚。”

有学生问:“那有些时候因为一些纪律或其他要求,不能说怎么办?”

“我可以不说,但我不能说假话。”吴建民回答。

秦亚青至今记得这个场景,他觉得,这是吴建民做人的底线,也是他传递给师生的价值观。


温和的老干部


如果没有这起车祸,吴建民的不少师友都觉得,他还可以继续为国家工作“至少五到十年”。

吴建民爱好锻炼,身体一直不错。秦亚青记得,吴建民每天坚持锻炼,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他走路飞快,我根本跟不上。”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记得,有一年,一起去夏威夷开会时,吴建民每天散步,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

还有一次,也是在国外,他有事找吴建民,吴建民在电话里说,你等一下,我倒立一会儿。

半小时后,金灿荣敲开吴建民的门,看见他穿着运动服,用手拍打着灰尘。“他都七十岁了,挺罕见的。”

在国外出访期间,一天五六场会议,都是吴建民主讲,会议结束后,与会的人都疲惫得不行,吴建民却回来继续写东西。这让后辈们很惊讶。

去年夏天,吴建民参加某网站的一个活动。一进门,他就找到工作人员,说,自己的司机是回民,如果不麻烦的话,能否加一两个清真的菜;如果不方便,就让司机去附近找清真餐厅解决。

周志兴至今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完全是平等商量的语气”。他回忆,会后离开时,吴建民对送行的年轻人再三表达谢意,非常自然、温和。

实际上,在退休前,吴建民已官至副部级。

6月19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民间外交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主办方还邀请了月季专家陈于化——他曾自费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一个和平月季花展览,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

主办方原本只邀请了外交方面的专家,但吴建民多次建议,要把这个种月季花的老人邀请来。后来,主办方为他破了例。

“种月季花的老人来参会了,吴建民却来不了了。”周志兴说。




吴建民长期在中国外交系统服务,曾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外交界。

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曾是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后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

2003年12月,他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他是周恩来口中“精干的人”,也是陈毅点中的“将才”。他是世界熟知的“外交儒将”。

他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作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外交人员,拥有25年驻外经历,在联合国工作近10年。

他被誉为一位“搞透了外交”的外交官!他是中国前驻法大使、2000年申办奥运会代表团发言人、2010年申办世博会“前线总指挥”。

他说“外交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朋友”,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已过去,和平与发展才是新主题。


现将吴建民生前的外交语录和观点整理如下,愿先生安息。



1

谈外交工作


1、中国外交官需要吃钙片?

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需要有效交流,观察中国,与国民沟通也需要有效交流。“软”和“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言战易,言和难”。通过讲能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话,自然能使别人心服口服。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能有效地讲真话。

针对嘲讽外交官太软的人,吴建民发表意见:“第一,外交大权归中央,外交部不擅权。我们所做的决定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没有一件是外交部自作主张。第二,中国想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外交硬很容易,软很难,难在讲的道理要能站住脚,能让人信服。有时候需要一些妥协才能赢得人心。”

2、外交工作太神秘的结果是双输

人们不了解外交,就不会知道外交人员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更不会明白他们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代价。有人把我们的驻外使馆戏称为“和尚庙”,因为外交官家属大都因为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无法随行。有些外交官的孩子甚至因为没人照顾而误入歧途。外交太神秘了,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



3、外交官不能乱发脾气


成熟的外交官通常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来自客观,而客观来自自信。大庭广众之下,我没发过脾气,因为我认为,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娓娓动听地讲道理这种方式。


2

谈和平外交

4、民粹、民族主义本质是反改革开放

2016 年6月6日,吴建民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提到,民族主义的内涵有两条。第一,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没有错;第二,排斥他人。把本国面临的各种问题、责任都推到别国身上。我是好的,别人不好。这样就有问题。

在选举政治中,有人就喜欢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来讨好民众,提出一些口号,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只要能够赢得选票就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起来更加危险。民粹主义会导致从政者被民族主义所绑架,丧失理性。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也很危险,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反对开放。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们中美双方智库的学者要共同努力,揭露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危害,告诉民众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会损害中美关系,损害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对这两个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

5、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

所谓中国的形象,应当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给外界的印象。今天的中国成就斐然,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来看,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毛病,但总体来看,素质在提高。让世界看到这两个方面就比较全面了。所以,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说得对,我就改;别人说得不对,也不必过于介意。我们应当相信,世界上好人居多,多数人是客观公正的。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世界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进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讲道理的中国。这样一个形象,对我们自己,对世界都是大有好处的。

6、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

去年,有媒体请他和中国军方学者罗援上一档节目,辩论“当下中国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吴建民说:“在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你看美国就是这样,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这档节目在网上反响很大,被称为“鸽派”和“鹰派”的公开论战。网友的意见泾渭分明,互相指责。

对于种种看法,吴建民并不很在意。“一点也不发愁,因为我相信真理。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有人相信这个,那是思想落后于时代。”

7、南海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曾向吴建民提问称,“我们都相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是吴大使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保证,南海也不会发生军事摩擦,因为现在的情况下只要南海打一炮,发生一点摩擦,其冲击力就是相当大的,就可能是周边或者是我们的经济都很难以承受的,您能不能向我们保证南海不会发生摩擦?”

“我相信不会爆发世界大战。”对此,吴建民回答称,”对于任何国际问题谁来做保证都是愚蠢的,吴某人不会做这个事情“。吴建民说,但是这两个问题不能被混淆了,南海会不会出现一些擦枪走火的情况与爆发世界大战是两回事情,南海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3

谈对外关系

8、对外援助不能打小算盘欲取之必先与之

吴建民举例说,在中国相当困难的时候,我们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花了1.5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铁路建成之后,时任坦桑尼亚总统的尼雷尔说,“外国在非洲建过公路建过铁路,都是为了掠夺,但中国帮非洲修的铁路是为了非洲的发展。”

9、中美之间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中国与美国,一个新兴大国,一个守成大国,彼此之间的战略疑虑是个长期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但是比较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中美关系又不一样。双方都确认,绝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双方不走冲突对抗的老路,第二,双方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1971年,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去美国,当时中美贸易额只有500万美元,去年是多少,5500多亿美元!谁想到中美关系会发展得这么快。一些人总是强调中美战略上不互信,但我跟美国人、中国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美关系,从500万美元到5500亿美元,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10、保持中美关系平衡需要“三条腿”

吴建民以桌子比喻中美关系平衡:“一个桌子有三条腿,就比两条腿更稳固。中美保持关系平衡,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身就是对世界秩序的贡献。”

关于舆论关注中美之间的分歧,吴建民认为,一是对于国际关系力量的大调整、大变化,各方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二是冷战中“零和博弈”惯性思维还存在,需要警惕;三是媒体倾向报道负面消息。

11、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

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是国际关系当中最大的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零和博弈,是你死我活,但现在,时代主题变了,游戏规则也在跟着改变。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时代主题变化密切相连。


4

谈中国如何成为大国

12、中国如何做大国?

吴建民先生认为,中国要想消除别国的疑虑,顺利实现和平崛起,需要在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要使我们周边的邻国乐于接受。他认为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敏感程度很高,我们要说服别人相信我们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就需要先搞好周边外交,让周边国家感受我们的诚意。

第二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中华文化博大进深,其中包含的“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内在的爱好和平、厌恶战争。而这些也将是我们走向世界最好的名片。

第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充分利用机遇规避风险。在他看来,我们目前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总的来说机遇要大于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中国是否会被推到前苏联的位置上从而成为众矢之的。

第四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有一个地区依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可能的经济风险,必须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自己的自由贸易网络。

第五是中国外交一定要能预见冲突并可以很好地解决冲突。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外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妥善处理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13、中国国际地位达到百年来最高

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大概今天中国的地位,可能是最高的。过去一百多年里面,很长的时间,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边缘,你在世界舞台的边缘,谈不上什么大国外交,距离中心很远,你讲什么人们根本不在乎,但是今天,中国接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14、大外交需摆脱弱国心态

国家和人一样,总是生活在惯性之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我们长期是一个弱国。长期弱国的状态使我们形成一种弱国心态和惯性思维。弱国心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不自信,对于别人的评论就十分介意。不自信,总怕人家瞧不起,总愿意对人家说我这个好、那个好,生怕人家看不到。这种心态和惯性思维,与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弱国心态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克服弱国心态,需要时间,更需要自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