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子行 | 何谓“佛子行”?

2017-03-13 迦那伽罗仁波切 圆明全球虚空法藏流通中心



为了成就无上佛果、成就广大智慧,而追随一切诸佛菩萨之后的随学者们,应作修行之方法,是为“佛子行”。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讲授


我们可以把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 颂词分成三个部分来讲述。首先释题义,解释颂文标题的含义;其次是释论义,了解颂文主体的内容;最后释尾义,是圆满回向的部分。


为了帮助我们容易了解内容,所以仅仅是按照大概的顺序来做讲解,这会方便无暇研习经论的人。


现在先释题义:


我们先解释《佛子行》中的“佛子”这两个字。


什么是“佛”呢?我们要学习和修行佛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知道“佛”是什么意思?佛具有什么样的功德?而佛又何以证明他自己是佛?他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成佛且具有如此的功德?这种功德为什么可以使我们得到解脱?


只有真正知道了这些,才能断除疑惑而对佛陀产生真实的信心,只有当这种因了解而产生的信心确立之后,“佛”对于我们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要趣入修学佛法以求取解脱的道路,首先就要了解“佛”的含义。下面我们便根据这些内容梗概地作一介绍。


“佛陀”在梵文当中称为“布达( Budhha )”,咱们翻译成“佛陀”这个音 , 意思就是觉者、大觉的意思。



1我们误以为真实存在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幻现而生


那么,佛陀觉悟了什么才称为大觉呢?


佛陀之所觉悟,正如《金刚经》上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谓有为法,包涵了世间一切显现----现象和心识所摄的一切,故称之为一切法。


一切法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心识思想这一类,和没有心识思想的物质这一类。无心识的物质的这一类,我们称之为器世间;具有心识、思想的这一类,我们称之情世间。情、器这两个世间合称为“一切法”。


按照这一定义,器世间就包涵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无意识的一切物质;而情世间则包涵了具有心识的六道一切众生。情、器这两个世间即是“一切有为法”了。而佛陀依靠他的智慧和禅定的力量,现量证悟这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样,是空性的。


为什么说它是空性的呢?因为佛陀现量觉知情、器世间所摄之一切法,皆依因果律而显现,没有无因而自现的法。


因为善和恶、有和无等因缘而产生一切法的因果循环。比如吃饭、睡觉等这些事情组成了人的生活,人的生活需要吃的饭,消化,然后累了要休息,休息好了又工作,所有这些行为和现象,都不是无因自现的,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由某种因而产生的结果,或者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而这些现象本身,既是某一原因的结果,同时又是另外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就是因果律。因为一切法皆依因缘而显现,而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是由因缘“幻现”而生的,这是就因果的无常而说的。就本质而言,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假相,因为对它执着的习气,误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从这种习气中觉醒的时候,那就像从梦境中醒来一样,一切本来不存在,不曾存在,而只是对于幻相的执着。所以佛陀说它是空性的,也就是无实性的。



2轮回本来就是执着的梦境


那么,依据佛陀之觉悟,这一切如梦幻泡影一样的“法”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就一般情形而言,比如人类所建造的高楼、房屋等一切用具,所有的一切善妙的东西,都来源于人的创造。而人的创造出于自己最初的发心。


这种发心产生之后,在其付诸于创造行为的时候,那种“我要创造”的发心已经变成了过去而无常了;在创造过程中,我们执着于创造的行为,而在创造完工之后,人们已经在执着结果了,创造的行为也迅即“无常”了。


也就是说,在心念起现的当下,它即已成了会过去的“无常”。而这种无常的心念本身是不实的,我们不可能随时把握住它。比如说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问:“你是谁?”知道他是谁的当下,对“他是谁”的疑问即成了无常。人们由不认识到认识,而认识了之后就不再是不认识,这样“认识”这一行为即成为了“无常”。那么建筑、发心等等,这一切全部都是如此。


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无常——不是常住不灭的,因而是空性的,所有的显现并不是真实的,仅仅是来源于起初的动念和执着,再加以因果的交替穿插,形成了虚幻而又难以觉察的轮回假相。


一切显现的本质即是无常和虚幻。佛陀以其究竟智慧现见一切法皆是远离常、断两边的。比如以器世间的物质而言,这些物质是自然出生的——不依任何因缘而自生的?还是非自然出生——依其它因缘的和合而生的?如果物质是不依因缘而自生的话,它就应该不依任何条件而层出不穷,这样一来物质会无穷无尽,既不需要有人的作为,也不需要其它什么条件。


比如扔垃圾,如果垃圾不依其它因缘而能自生,那么,还没等你扔,垃圾已经堆满了,因为你扔不扔与有没有垃圾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这种因果关系不成立,也会出现无论你怎么扔,垃圾池也满不了的现象。


这都会成为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过失,就是不需要因缘而自己出现的过失和无穷无尽地出现的过失,而我们可以现量地了知,垃圾等一切物质并不具有这两种过失,因此物质不是自生的。


那么物质是不是由他人,或其它因缘产生的?如果其它人或物质能够使它产生的话,那么这种能生它的人或物质自己是什么东西?当能生的力量变成了所生的东西,能生者又成为了什么?有很多种这样详细的观察的方法,皆可使我们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


但是佛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就是“如梦幻泡影”。佛陀这样开示我们:如果你有智慧,你可以通过辨析物质的本性来体察它的无实性;如果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分辨它的话,你可以用透过一个现象来认识它的空性本质。


比如说梦幻,梦里的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每个人在梦中的时候,都认为梦里情境是真的,但是梦醒了之后,都说是假的;没进入梦乡以前都说我绝对不会作噩梦,但是不管你醒的时候如何地坚信,但梦里头该做什么梦照样做什么梦,你意想不到的各种梦境都会出现。


依此你就知道,在绝大多数时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梦境不由你自己控制。它由何而生呢?还是由你的心中而生。但是在它出现的时候,它真实吗?谁都知道梦里的东西不真实。但是如果你要是执着于梦境,就会认为梦是真实的,在这种虚幻的梦境里,你也活得很认真。但是你醒觉之后,就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就会放下对梦境的执着,很快就把它忘掉了。三更之梦,过去就过去了,它只是一种虚幻的显现,只能对你的心理产生一些影响,让你觉得它是不是个好的预兆而已。


大多数人都不会承认说梦见的事就是真实的。如果梦见的就是真实的,那么,一个男子梦见自己变成女的,或者是一个年轻人梦见自己成了老人,那么醒了之后就应该变成那个样子了,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此,谁都不会相信梦境是真实的,只能说是按照自己对梦的执着和习气的不同,感觉到这个梦给你的心情造成了一些影响而已。其实所有的物质也是如此,除了我们给他们起了一个一个分门别类的名称之外,就当下而言,都是我们执着的梦境!试想,在梦里,谁会知道山河大地也是自己的梦所幻化出来的呢!而轮回,本来就是执着的梦境!


梦境是虚幻不实的。佛陀说,当你在梦境里看到一切虚幻的显现时,不知道它是梦,执着它是真实的、实有的,现在就存在,并对你有作用。所以,梦见了站在很高的楼顶上的时候,你也很害怕,“呀,一跳下去就摔死了”,你按醒时的执着来执着梦境,等你梦醒了之后,你就想,梦里头又不是真正的楼,而梦里站在楼顶的也不是真实的自我,在我们醒觉的现实世界里,如果我们从楼上跳下会摔死,而在梦境中无论怎么样跳,也不会摔死的,因为它只是在做梦而已。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就那么执着、那么恐惧呢?这来源于自己的无明、习气、执着和分别心,因为这些给你造就了这种痛苦。其实不仅梦境是如此,其它还有很多事情都是来源于一种“梦”,即分别心的梦、执着的梦、还有无明的梦。


我们现在看见的种种外境,或者人生中经历的种种事情,当你不能了知它们的实质是空性、虚幻的时候,你会以无明、分别的习气而执着它,由这种执着而造就了轮回,造就了苦。


所以,佛陀告诉你,如果你真正地懂得了一切诸法如梦幻、如泡影的话,那么就不再会对它执着了。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可以包容万法,宇宙虚空之中可以显现一切事物,任何事物也消融于虚空当中,就像乌云也好,晴天也好,彩虹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所有的一切皆源于虚空之中,终归还是要融入到虚空之中。


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显现了无实义。如果你能够断弃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分别、执着,你就能够趣入真正的佛陀境界了。


佛陀把他证悟的这种境界,称为本来觉悟的境界。什么叫本来觉悟的境界?就是如虚空一般的平等、广大和包容的智慧境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前所述,一切法的自性即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则一切法从本即是平等的;一切法的自性既然是空性、平等的,就没有了任何对立,没有对立则能够包容一切。


因为虚空是平等而没有对立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于其中显现,不管多、少,无论巨、细,都可以于虚空之中显现。所以,虚空是平等的,因为平等,所以于一切显现无有障碍;因为于一切法无有障碍,所以能够包容一切法;包容一切法就表示虚空与一切法的本性即是空性;唯其空性,故能于空中幻化万法,那就是它的光明本性。所以说,这就是一切法的究竟之处,佛陀所证悟的就是这一实相。



3一切苦乐皆源于心对外境的执着


佛陀证悟的这一实相究竟有没有用呢?佛陀觉悟了这种实相的真理之后,就开始去实践它。在实践中,佛陀通过观察心与外境的关系,发现一切苦乐皆源于心对外境的执着,而外境本身并没有真实、长存不灭的自性。


佛陀了知此义后,断弃了这种执着,笼统地说,就是断除了对于外境―― 一切诸法的法执,以及内心起心动念、执之为我的我执,见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陀现证内在的一切分别和外界的一切幻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时候,觉悟到了轮回实际上是自心当中幻现出来的,而自心本来就像虚空一样,所有的事物皆可显现于自心的虚空之中,而所有的事物也可以泯灭于这种心的虚空,但是虚幻的存在和消失本身,除了是外在的缘起之外,其本质是明觉的智慧,仅仅因为我们不认识,所以误以为是它导致的痛苦和轮回。


认识它!这就是佛陀的本质,大觉的智慧!这就叫“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一种真实的智慧,于是佛陀在这种智慧之中进行了禅修,依靠禅修的经验真正地趣入到了心如虚空的境界而成就了究竟的佛果!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宣讲了一切诸佛的现证觉悟之精华,这就是般若理趣,在般若理趣中,佛陀说一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而这种不生不灭之性是无法以言语来表示的。


佛陀为使众生明白他所觉悟的这种真实智慧,而宣说所有一切外现境界和内心的一切苦乐感受等等都是众生的妄想尘劳,倘若人们可以把自己的妄想放弃的话,就会现量见到我们的自性是本来清净、本来平等包容的,本来就是光明的。佛陀将他所证悟并实践的这种真理告诉弟子,这就是佛法。



4佛法是通过实践能够现证的真理


那么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本身能否得到证实呢?


无始以来,有无量的诸佛,依止这种见地,通过各种实践,而成就了无上佛果;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也有无数的祖师们、菩萨们,他们依照佛陀所说的这种道理,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佛法,更加发现佛法的确是真实的,它在每一个角落当中都显现出它自己的那种真实不虚。


比如,佛陀说过,如果能够断弃对一切的执着,你就会产生一种无执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性和平等。既然是空性和平等,它就没有障碍、没有任何对立,所以才称为空性,所以才平等。有和无的平等,软和硬的各种平等。


但是,如果只凭一种理论,如果没有实践,就很难让人相信这种事实。但是很多佛陀和佛陀的弟子们在修行的时候,他们真的能够示现这种事实,比如在虚空中站起来,在空中来回行走。虚空不象大地能支撑你,但他却能在空中能行走,足以证明就像彩虹在空中显现一样,虚空与大地的实相是没有差别的,都是无依而生的。


像《米拉日巴传》里讲米拉日巴可以穿越岩石,穿越岩石,这表示岩石的坚硬对他的心来讲是没有坚硬的分别的,岩石对他来说就像虚空一样,是通彻的、无碍的,岩石对于他的心来说,只不过就像是在空中观想的一块石头一样,根本砸不死人。


所以,如果能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佛法不止是一种空幻的理论,而是通过实践能够现证的真理。除此之外,还有虹光身的成就和伏藏教法等,都在显示着佛法的真实。详细的实例,可以从如今许多科学家和实践教法的修行人的经验里得知,尤其是将心灵和佛法的智慧结合之后,使物质的肉体在成佛的时候,转换成如同彩虹显耀在虚空一样的虹光身,这是可以用凡夫的思想来衡量的真实境界!


佛陀的这种觉悟是可以类推的。为什么呢?因为宇宙中所有物质都由四大组成:地、水、火、风,如果你能超越四大之中的一个,一切的四大都能超越。因为它只是一种代表、一种概念。


佛陀把握了这种规律之后指出,如果你知道了你堕入轮回,是因为你执着了轮回的幻相,那么这样返回去――你不再执着了,不就返回自己本来觉悟的境界了吗?


所以佛陀觉悟的这种理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圆满真实的,并且使很多随学者都能达到了和佛陀一样的智慧和自在神变,他们的心也真的能够如佛陀一般平等包容,能够显现那种无缘的大悲。这些现量的成就更证明了佛法的真实不虚。


不是说心的力量、物质的力量等等的对立,而是说当心灵的真相被发现的时候,它可以导致创造、改变、超越物质这种假相。当今的物质科学也正在沿着发现这些真相的道路实践,而且已经发现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确凿证据。因此,佛陀当之无愧可以称为是真实的觉者,而这种“觉”圆融广大,周遍虚空法界,故称之为“大”,因此“佛陀”即是“大觉”之义。



5何谓“佛子行”?


而“佛子”指的是为了让诸佛的智慧在自心当中能够现起,让自己能够真正地看破轮回,让自己真正能够超出轮回,得到和佛陀一样的成就,证得和佛陀一样的智慧,和佛陀一样的大悲,来随学佛法的人。这种发心,被称为发菩提心。佛陀的究竟智慧,我们称之为菩提。“菩提”智慧,不同于世俗中常说的那种以分别、我执而建立的世智辩聪,而是已经究竟了诸法的实相。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能够趣入佛法的修证的人,通称为佛子。


当然,如果泛泛而言的话,可以分为佛陀身之子,即罗睺罗;语之子,即声闻们;意之子,即大菩萨们。但是,我们这里是讲授菩提心的时候,所以专以菩萨道的实践方式而讲述。


对于证悟,我们可以把众生从初发心学佛,直至证悟成佛的过程分为五道十地等层次。一个学佛者,在修学过程中,获得了某一种层次的证悟,断除了某层次的无明,即可称其为某一道的菩萨或某一地的菩萨。因为在究竟成佛之前的证悟,有这种层次上的差别,所以随学之“佛子”也就可以概括地分为两种:胜义谛的佛子和世俗谛的佛子。


胜义谛的佛子,我们通常也称之为菩萨,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指的是已经真正证悟了佛陀的究竟智慧的随学者。真正地依止胜义菩提萨垛的法行来修行,现证菩提萨垛的智慧境界,即称为一切诸佛的修行、佛陀的行境。如果真实证悟了这种智慧,并且对自心产生作用了,能够真实地遮止自己的烦恼,对一切外境的显现能产生觉醒的力量的时候,即是“真正的证悟”。


当菩萨实证了佛陀所证悟的某些境界、依靠这种智慧能够断弃烦恼、断弃对轮回的实执的时候,即称为胜义的菩萨,也就是真正见到了佛性的菩萨,这个时候就入了圣位了。比如说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等等是已经证悟了的,就称为是真正的菩萨了。


世俗谛的佛子,是指虽已发了菩提心学佛,欲成就佛陀的智慧和果位,但是只具有证悟无上佛果的发心,还没能全部断弃烦恼,断弃实执,就是我们现在随学菩萨道的这些学子们,还没有亲眼见到佛陀所证悟的自在境界的人,我们称之为发菩提心佛子,或是世俗菩萨。


当你这样发心要成就无上佛果的时候,就等于说自己要成就和佛陀一样包容、广大、清净、平等的智慧。这时我们要了知,我们修学佛法不是为了你自己,为什么呢?没有自他之相,才能包容,如果有我和他的这种分别执着,那就不能成为究竟,不能成为空性,也不能成为平等,也难以成为大悲,这样当然不是究竟菩提心了。


“佛子”也就是“菩萨”的总称了。这个意思是说,一切菩萨,因随学于诸佛之智慧,依此而能产生成佛的果位,如同王子随学于国王,亦将成为国王一样。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人就可称为菩萨呢?因为佛陀所证悟的是究竟智慧,也就是菩提佛果,也称为是菩提的智慧果。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我们要把菩提当究竟的意思来理解。具足了菩提心的人就是具足了一种究竟智慧心的人。因此,有了菩提心的人,即可称为是菩萨。


这种智慧心――菩提心是什么呢?菩提心是它是以空性为自性的,它是通彻无碍的,是平等心,是究竟的大慈心、大悲心,是具足无碍的心。就是说究竟的菩提心不为任何相所障碍。既然没有任何的障碍,自他分别当然也不成为障碍。在这种菩提心中,你和一切众生心灵的自性本来就是一体的,那就是法界。与一切众生同成无上正觉的这种发心,这才叫菩提心。


菩提心也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外表上是以大悲为相,实际上是以空性智慧为体的。因此真正证悟了胜义菩提心,也就证悟了它的本体。


在胜义菩提心中,菩萨了知一切众生从本与佛无异,皆住于空性大平等的境界之中,无有能度的人和所度的众生;而于世俗菩提心中,菩萨为令迷乱众生觉醒本来之智慧,而发愿以四无量心等无尽法行,度脱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苦海,而成就究竟的智慧。


简言之,菩提心就是希望和实践一切众生成就本来清净之智慧的愿望和道路;菩萨,就是正在和已经实践或者达到了这种道路的随学者;而佛陀,就是已经究竟了这个道路的大觉者。


“行”是指一切诸佛都是因为修行佛法而得到成就的。修行佛法可分成见、修、行、果这四个部分。


所谓“见”,就是说,首先你要认识到佛陀所证悟的境界是什么,知道了佛陀的境界,然后你向着佛陀的境界迈进,这才叫修行。


比如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圣地,你想要去五台山朝拜的时候,你必须要知道去五台山的路怎么走。目的明确了,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往五台山走,才能够到五台山。但是,如果你要去五台山,却朝着北京的方向走,或者是走着、走着就翻山越岭跑到东北,翻过长白山,又跑到莫斯科,或者跨洋渡海地跑到日本,到了富士山去了。这样走下去,你永远到不了五台山,因为你心中没有这种目标,没有趋向目标的发心,你就不会断除对道路的怀疑,盲目奔走,走到哪儿就算哪儿,虽然口中说是要上五台山,而按照这种走法,谁知道哪天能到呢?这种道路的错乱,是因为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的缘故。


我们这里所说的“见”,准确地说,就是对无上佛果的认识。当你认识到了佛果的真实不虚,确信自己也有成佛的可能,相信依此修行,可以断去我们自心的痛苦轮回,能够使我们达到像虚空一样无碍的境界、证悟同佛陀一样的无上智慧、洞知三世因果和一切生死轮回,并且于此之中“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于此种种,坚信不移,有这样证悟的时候,这叫信佛,这也是对佛陀的认识,我们把它都称为“见”,具有这样的见,即是正见――正而不偏的见地。


确立了这样的“见”,为了达到这种“见”所指引的目标,为了成就佛陀一样的功德、智慧而依止佛法来修行的方式,我们称之为“修”,也就是趣向目标――成佛――的道路。


修行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一说修行就不吃、不喝、不睡了。我们都有二六时中作息的区别,有行住坐卧的区别,所以我们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坐在那修行。因此,在修法的时候就专注地“修”,在密法当中,我们把它称为结座;修法之外的时间,我们叫“行”,比如行、住、坐、卧、吃饭等那些零散的事情。


在没有修法的这些时间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具体的摄持自己的行为的问题了。修法的时候如何摄持自己的心,不修的时候又如何把握自己的行为,这两个方面我们把它统称为“行” , 就是见修行的第三个部分“行”。


只要不断地这样修、行,不断地在生活当中体会佛法、认识佛法,用佛法去印证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不断地改变,这个就是“修”和“行”的总体,简称为“修行”。


把见、修、行都总和起来,就叫修行佛法了。通过不断地修行,使之纯熟,达到了究竟的时候,也就是达到“菩提”的时候,你就成佛了,这时候就叫究竟佛果了,不叫佛子而叫佛陀了。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就明白“佛子行”的意思是:“为了成就无上佛果、成就广大智慧,而追随一切诸佛菩萨之后的随学者们,应作修行之方法”。


无住菩萨把佛子的广大法行,归纳为三十七个颂词,就是说,一切佛子所应修行的精华应该如此,所以大家也应该如此奉行。


以上就是对《佛子行三十七颂》题目的解释。



往期回看

佛子行 | 究竟智慧与慈悲的源泉


【说明】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xukongfazang@163.com




 点击 阅读全文参与【千万人签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