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的必修课】有关死亡的真相(二)——轮回的真相

2017-03-30 圆明全球虚空法藏流通中心

汉民族本有旷达的生死观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贾谊《鹏鸟赋》



常言: “生死事大。”一个正常的人都要对死亡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相信死亡是人的必然命运,最终想超越生死。从人类出现起,死亡作为最残酷,最无法抗拒的现实,一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探索。至今,它仍然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话题。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有名的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当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看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唱歌。惠施对此很不理解,责备庄子很过分。庄子对此的解释是: “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路看来,「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


这是历史上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表现出了汉民族哲学对宇宙生死大道的通透达观,在生死间可以平常心待之。然而,我们现代人远没有古人面对生死的那份豁达,面对死亡的话题和真相,总让我们觉得无比沉重,无法承担和面对。这种恐惧和沉重感,其实是来自于两个原因:无明,无力。


无明,是我们不了解死亡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无力,是我们的心没有力量,对这种客观的真相毫无面对的能力。


因为汉朝以后,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的推动,在汉民族历史长河占据了主流,儒家所提倡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现世哲学,也潜移默化成了生命的“标准答案”,而其他更直面生死真相的学问蜕变成了“隐学”,只是士大夫阶层的心灵所涉及,而不再广为人知。因此,中国的文化慢慢演变成了对有关死亡的一切话题忌讳提及,从而让人们对死生之大事变得无知无明,也毫无心理准备。


然而,真相毕竟是真相,无论我们承不承认,它一直在那里。当我们越不能对它坦然面对,心灵深处会堆积越多的恐惧。


如何破除这一恐惧?首先需要破除我们对生命真相的无知。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轮回的真相


转世,即心识的相续,倒不见得身体一定要死亡才能发生。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再生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骚客都发出过“对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苦日多”的慨叹。但生命的真相难道就是这短短几十年?如果真相是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研究生死的课题了。当我们想了解死亡时,我们首先目光往更长远看。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精神传承都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下树证悟,在证悟的那一刻:


乔达摩觉得拘禁他百世千生的监狱已经打破了,愚痴一直是监狱的看守人。由于愚痴,他的心被蒙蔽了,就好象月亮星辰被乌云遮住一般。心受到无尽的妄想波浪蒙蔽,错将现实世界分为:主和客、自和他、存在和不存在、生和死;这些分别并进一步产生邪见--感觉、贪欲、执取和生存变化的牢狱。生老病死的苦,只是加厚牢狱的墙壁而已。唯一的工作就是把狱卒抓来,看清他的真面目。狱卒就是愚痴……狱卒一旦走了,监狱将会消失,再也不会重建。


这个监狱,我们简单地讲,就是轮回以及轮回背后的业力、因果规律。世人认为“人死如灯灭” 、 “万事皆休”。佛教却认为这是对死亡极其错误的理解。佛教说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而组成。即肉体和神识两部分组成的。人的死亡只是躯体的死亡即“四大消散”。人的神识并不会随躯体的死亡而死亡,神识将伴随生者生前的业力投生六道之中。死亡并非终点,而是随着神识,由业力辗转往复。如同车轮,生生死死轮回不止。


巧合的是,爱因斯坦也用过监狱来比喻人类对世界认知的误区。他说道:


“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种监狱,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把自己从这个监狱释放出来。”


佛法告诉我们,生死之间由业力所牵,死只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幻化形态,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生命无始无终,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无尽的流转。此生结束之后,我们会投生至“六道”之中的某一道,从而进入下一世。这就是六道轮回。


六道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并不是唯一的业的景象。佛教提到有六种存在界(称为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每一道都是六种主要烦恼的结果:骄傲、嫉妒、欲望、愚痴、贪婪、嗔恨。 这六道确实都存在吗?事实上,他们也许存在于我们业的景象的认知范围之外。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业的景象让我们看到的,别无其他。就像在目前未净化、未进化的认知状态里,我们只能觉察到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虫也许会把我们的一只手指看成整个世界。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真」。但伟大的佛法却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无数的世界,而现代天文物理学家已经发展出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论。在我们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怎么能够肯定地说,何者存在或何者不存在呢?


人在死后会去往哪一道,这是由业力决定的,而完全不由自己的主观意愿。业力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基本上指的是,你这一世所发生的事,可能是你过去所做作为的结果。当然,业力的说法,使人们以为这是宿命论,或者是一种原罪的感觉。但实际上,这里面没有罪恶,只有误解。一切都因为人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误解了真相。


轮回就由于这种误解而一直延续。投生六道的因,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在的心与外在的行为所创造的。这其中,“意”是最主要的关键行为,意的行为,包括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和每一个粗大以及微细的情绪。而外在的身的行为、语的行为,都是由于这个意的行为驱动所造。换言之,即使我们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只要心中有念头和情绪,这就造下了因果。


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相对来说是比较安乐的道,故称为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是充满了痛苦的道,故称为恶道。三善道的因,是依于我们所创造的福德,和心中的善念,而福德本身也是来自于善念。三恶道的因,分别大致上对应于我们的三种主要负面情绪:愚痴、贪婪和嗔恨。佛陀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无论是善的业,还是恶的业,其实都遮蔽了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当然,如果没有特殊的修行,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这个业力,在轮回中不断地受生受死。当这一世的死亡来临时,由于心识之流的因缘在身体死亡之后仍然继续,所以除非有什么阻碍,否则心识便继续下去。心的连续就是所谓的轮回。因为心具有色蕴的习惯模式,所以转生通常和取得某种物质形体有关。


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在造下或善或恶的业,这种业力不断的积累,象滚雪球一样的壮大。依于这种业力的推动,我们在六道之中不断的轮回,每一生中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然后再一次投生。佛陀正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修行,跳出了生死轮回这个巨大的永不停止的圈,证得究竟安乐的佛果。佛教的修行者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追随佛陀的脚步,脱离生死轮回,永远不再遭受生老病死的痛苦,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解脱”。


敬请关注

“生命的必修课——有关死亡的真相”系列文章,你将了解:


死亡不是结束!

死亡可以做准备!

死亡可以有尊严!


往期回顾

【生命的必修课】有关死亡的真相(一)——为死亡而做准备


【说明】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xukongfazang@163.com




 点击 阅读全文参与【千万人签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