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于成龙学历低、年龄大、没靠山,多亏遇上了几个好领导!

2017-03-07 官天下


一个人的成长有许多决定性因素,而能遇上处处赏识你的好领导,真是三生有幸的事情。领导的开明与提携,是很重要的成功环境。一个好领导甚至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奠定你一生的成功。

于成龙就幸运地遇上了好领导,而且不止一个。在清朝官场腐败成风的情况下,这是他莫大的幸运。他遇到的金光祖、张朝珍等几位开明领导,都能够慧眼识人,举贤任能,对卓尔不群的于成龙高看一眼、厚爱十分,顺境中大力提携,逆境中全力保护,终使于成龙战胜困难,大器晚成,步步高升。

在清代官场中,于成龙本人的任职条件很差,至少有三大缺陷。

  1. 首先是学历很低,以明朝低微的副榜贡生资格,在改朝换代后的清朝做官,根本不能与人家状元及第的学霸相提并论,自然没有多少人能看得起。

  2. 其次是年龄太大,于成龙任罗城县令时,已经45岁了。这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对仕途十分不利的年龄,严重地制约着今后的发展空间。同样的清代官员,人家年羹尧31岁时就是四川巡抚,蒋益澧34岁任广东巡抚,马齐35岁任山西巡抚。而典型的官二代岳(其父为陕甘总督岳钟琪),26岁时即任山东巡抚。与他们相比,45岁才任县令的于成龙堪称叔叔辈人物,毫无竞争性可言。

  3. 第三是没有靠山。出生在吕梁方山县的偏僻山区,既非皇亲国戚,也非豪门富商,社会关系简单,与达官贵人八竿子也打不着,活脱脱泥腿子农民一个。就这个样子,想在清代官场有所作为,如果没有特殊的操守,没有贵人的扶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幸运的是,于成龙不仅有着与众不同的廉能表现,而且遇上了几个好领导。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好领导”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对于成龙的关照与厚爱。至于他们为官为人的总体评价,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于成龙像


金光祖力荐举卓异

金光祖是清代汉军正白旗人,顺治十六年出仕,历任吏部郎中兼佐领、布政使、广西巡抚,康熙九年升两广总督,后因故被革职归旗。

金光祖初识于成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康熙二年广西乡试,于成龙被临时抽调去监考(外帘官)。在众多美服盛装的官员中,于成龙“敝衣破履”,被人嘲笑。布政使金光祖也感到好奇,就问他为什么穿得这样破旧。于成龙恳切地回答说:“卑职初任罗城,未及三年,既无功于国,又无德于民,若华衣美服,何异于盗哉!”这番话引起了善于识人的金光祖的注意,觉得这个老头子县令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抱负与气质。于是便多次与于成龙座谈,了解基层情况,征求理政建议。于成龙实事求是地向他汇报了治理罗城的工作,如实反映了民众疾苦,提出了严肃治吏、禁绝滥派、关心民众、发展生产、慎刑减负等施政主张,受到了金光祖的高度赞赏,认为于成龙所言切中时弊、直击要害。此后金光祖还专门到罗城县视察,详细地掌握了于成龙的廉政爱民事迹。

清代要求各级官员注意保举有才能的官吏,而且考核制度也比较严格。每三年举行一次全面考核,京官叫“京察”,地方官叫“大计”,列为一等者由主管官员签字后可以举为“卓异”,等待提拔。在对罗城县的例行考核中,于成龙的个人操守没有问题,但政绩方面分数不高,评语也写得很一般。因为罗城是典型的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落后,赋税征收不上来,对国家贡献不大,列为一等没有希望。

已经升任广西巡抚的金光祖,认真审阅了关于于成龙的考核材料后,对考核组的评定结果很不满意。当即把新任布政使和按察使叫来说:“其他人的情况不大清楚,于成龙的卓越表现,我十分了解。你们的考核很不公道。如果你们不把于成龙保举上来,那我就专门写报告向朝廷举荐!”

布政使和按察使惹不起金光祖,只好给于成龙重写了评语,把他大大地美言了一番。随后,金光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共同上疏,称“罗城在深山间,民风顽悍。于成龙廉洁有为,建学馆、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

康熙六年,于成龙以“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临行时,金光祖又与于成龙促膝长谈:“我知你治罗有方,清廉卓绝,故上疏朝廷,全广西只荐你一人为卓异。当下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你且去吧。我也知你清贫,特为你备好了路费,并修书与四川总督、巡抚。望你切莫负我举荐之苦心。”知遇之恩,涌泉相报。于成龙把自己对治理广西的思考,写成《再对金抚台问地方事宜》的文章,敬献给可敬的老上级。

  

张朝珍启用革职人

康熙八年,于成龙由合州知州调任湖北黄州府同知(相当于副市长),认识了湖北巡抚张朝珍,两人关系极为密切。张朝珍对于成龙非常器重。特别是于成龙因造桥之误被革职后,张朝珍顶着压力,竭尽全力保护并启用于成龙,帮助他很快走出了低谷。不幸的是,此后不久张朝珍就在任上病故了。死后又受到了朱方旦文字狱的牵连,被剥夺了政治待遇。

当时黄州的最大难题是匪盗猖獗,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抢劫百姓。于成龙花了很多的精力打匪治盗。他采取以盗治盗的办法,招抚了最大的土匪头子彭百龄,令其捕盗自赎,将功补过。他还假扮乞丐,深入虎穴,“尽得其平时行劫状”,然后寻机潜出,带领兵丁一举剿灭匪徒。于成龙常微服私访,掌握下情,断案有方,为民请命,深受拥戴。张朝珍对于成龙的优异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再一次举于成龙为“卓异”。

康熙十三年,于成龙因“卓异”拟任福建建宁府知府,张朝珍上疏朝廷,请求将于成龙留任湖北武昌府知府,得到批准。

张朝珍很欣赏于成龙的廉洁作风和卓越才能,将他视为知己,遇事常与于成龙商量,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建议。如缓征税赋,安定人心,实行扶助贫困的优惠政策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配合清军南下打击叛军,于成龙奉命造桥。适逢梅雨连绵,洪水泛滥,未及军到,桥即被毁。于成龙因此获罪被革职。年近六旬的于成龙心灰意冷,打点行装,准备回老家方山县本家为民了。

在于成龙身处逆境的日子里,张朝珍特意将他安顿在府上住下,一有空就纵论天下,饮酒解忧,为他排遣郁闷,劝他振作起来,保持良好心态,给于成龙以极大的安慰。张朝珍坚决不同意于成龙回家为民,下决心为他创造条件,帮助他官复原职。他对于成龙说,大敌当前,这里需要你。你一定要听我的话,暂且留下,帮我处理杂务。我将尽最大努力,助你复职。于成龙不好意思不辞而别,只好留在张朝珍身边,接受了剿匪平叛任务,单枪匹马招抚了以刘君孚为首的叛军,接着又剿灭了久攻不下的黄金龙山寨,彻底平定了东山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朝珍大喜,立即上疏朝廷,请复于成龙职,很快得到批准,于成龙被复用为黄州府知府。

后来,张朝珍还将于成龙的廉能表现和临危不惧、招抚叛军的特殊贡献,专门向朝廷写了报告,于成龙由此给康熙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张朝珍的推荐下,湖广总督蔡毓荣也对于成龙大力褒奖,还特意赏赐了于成龙一套官服。

  

康亲王核准平冤狱

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清代六大亲王之一、著名军事家。康熙十三年,康亲王奉旨率军南下平叛,后驻军福州,兼理当地政务。

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后,为了民众利益,多次到康王府汇报工作,协调周旋,请求康亲王出面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第一件事是为“通海案”平反。于成龙发现,福建的监狱里关押着数千名普通百姓,主要罪名是“通海”。他调阅案卷后才知道,所谓的“通海”罪是指当地渔民与台湾人的正常往来,被判刑的人大多是无辜蒙冤的,他下决心为此案平反。但因涉及与前任的关系,重审此案面临诸多难题。于是于成龙就向康亲王反复汇报此事,“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并请康亲王到监狱里实地考察。康亲王久闻于成龙大名,知其清正廉洁,现在亲眼看到于成龙为了百姓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责,为民请命,深受感动,“悉从其请”,破例批准于成龙重审“通海案”,为数千名蒙冤百姓彻底平反,释放回家。

第二件事是数万清军长期在福建驻扎,要征调不少民夫为军队服务,耗费了大量民力。有的士兵纪律松弛,欺负百姓,干了不少扰民的坏事。如有不少民女被抢去当军官的奴婢,百姓怨声载道。于成龙为此非常痛心,但又惹不起清军,只好多方筹集银钱,赎买被劫民女回家。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民众负担骤增,清军扰民毫无收敛。于成龙忍无可忍,便放大胆子,直接找康亲王算账。

康亲王听了于成龙的控诉,认为他小题大作,故意夸大事实。于成龙说,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说得全部属实。王爷如若不信,可屈尊赴民间调查,我愿为王爷带路。康亲王经过周密的调查,发现征调民夫和清军扰民的现象,比于成龙说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越发佩服于成龙对下情的透彻了解,以及敢于为民请命的过人胆识。他没有责怪于成龙顶撞冒犯自己的行为,反而对其大加赞赏,认为有这样为国操心的官员是大清之幸事。不仅出面废除了无偿征调民夫的做法,还大张旗鼓地严惩了一批违法乱纪、祸害百姓的清军军官。

这两件事使康亲王对于成龙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事后,他专门上疏举荐于成龙,回京后在皇上面前力荐于成龙为直隶巡抚。




康熙帝治吏树典型

于成龙的大器晚成,最终离不开康熙的破格重用。于成龙在廉能方面的优异表现,正好切合了康熙整治吏风的思路,赶上了康熙急于树立廉政典型的好时候。康熙治国治吏确有高明之处。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一代盛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重视廉政建设,树立廉政典型。他认为,各级官员“节操清廉,最为紧要”,整顿吏治必须培养清官。从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等人的汇报中,康熙发现了于成龙身上的闪光点,便毫不犹豫地大力培养,一再提拔重用,体现了他用人不疑的气魄和胆略,从而留下了“天下廉吏第一”的历史佳话。

史家认为,康熙用人有三用三不用。三用即不拘满汉之别而用、不拘资历出身而用、大忠大奸混用(便于互相牵制监督),三不用即气傲不用、才尽不用、无错不用。于成龙是汉族官员、出身农家、忠诚廉明,在这“三用”里面都能找到于成龙的影子,因此被康熙重用顺理成章。当有人说于成龙的坏话时,康熙一笑置之,还为于成龙打圆场,“因其素性鲠直,不肖者挟仇谗害”。

康熙曾四次专门下旨提拔重用于成龙,并题词以资嘉勉。康熙二十年,康熙两次召见于成龙,说:“尔为今时清官第一,殊为难得。闻尔昔在黄州,土贼啸聚,尔往招之,即时投顺解散,何以致之?”于成龙回答道:“臣惟宣布皇上威德,未有他能。”康熙听了心里非常舒坦,特给予重奖,“知你家什凉薄,特赐内帑银一千两,朕亲乘马一匹”。号召各级官员向他学习。奖励之后,还觉得力度不够,不过数日,又下旨提拔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政事务。两江一带当时已属繁华之地。康熙认为,越是富庶地方,越要廉官担任,这样才能抵制诱惑,改变吏风。

于成龙病逝后,康熙十分伤感,特地赐祭葬、制御诗、撰碑文、谥“清端”,赠太子太保,准一子入国子监学习。叹道“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哲人虽已远,千载可同风”。康熙抓廉政建设,注重典型引路,破格重用于成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引领效应,而且为后世树立了廉政典范。


转自书影乐言 作者 林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