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日记·12月12日】:写作即日常,日常即醒悟
2014年12月12日,周五,北京,晴
《初学者的冥想书》(美)杰克·康菲尔德/著,唐唐/译,赵薇/录音,心灵自由&果麦文化, 2014年1月
以为必须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开始冥想。事实上,一切问题都是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好、何谓坏,我们对此有太多的看法,却从未真正明白。有些时候,全然体验某种我们不欢迎的情绪(如愤怒、憎恨),能让我们走向自己需要学习的功课。
我们凭借冥想向一切生命之歌、所有能量之舞敞开。以呼吸为核心,令自己安静、平和,而后怀着善意与接纳,以这份觉察去迎接所出现的一切。如此一来,无论发生何事,皆能成为冥想的一部分。
宽恕绝非纵容。宽恕的本质是不将任何人从心中驱逐出去,哪怕是那些深陷无知、困惑、痛苦的泥沼无力自拔,并因此伤害他人之辈。宽恕也意味着放下过去,即使确实有错铸成,无法补救,亦难挽回,但前方崭新的道路已然展开。
慈心观是一项古老的修炼,我们要做的是先对自己散播爱,之后将慈爱传递给我们所爱的人,最后扩展到一切众生。慈心观的美妙之处在于可以随时随地修炼。在街头散步时,在挤公交时,在坐飞机时,你都一样可以修习——“愿他喜乐安康,愿他心中充满慈悲。”
食禅的重点是让所有声音都进入意识层面,看清楚哪种是自己习惯追随的,之后学着去聆听其他的声音。若想点燃生活中的智慧,关键就在于,无论你是否坐在蒲团上,都要将觉察之光带入自己的经验。日日皆食,且不止一次,食禅正是发展觉知的绝佳机会。
哪怕是在最忙碌、最容易被打扰的日子里,行禅也是极好的修炼。当你心无旁骛地来回走着,你很快就能意识到,重点并非取得某些进展,而是待在此时此地——毋庸置疑,冥想的精髓即在于此。
唯有发现自身的愤怒与仇恨之源,我们才能明白它在外部世界的运作。唯有懂得如何走出自己内心的恐惧与偏见,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解决。若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学会如实地看待这个世界,无惧苦痛,不贪欢愉。无论遇到何人何事,都能够敞开自己的心。
请记住,冥想无法成为一件技艺成品,它是一种终身的修行。若你能与呼吸、身体感受、念头和情绪能量共处,你就能在任何生活场景中保持冷静与好奇。让事情简单些吧!内观的关键在于觉察当下的一切,而非追求殊胜的体验。不妨以赤子之心敞开自己,那将帮助你发现当下一刻的生命真相。
《写作的权利》茱莉亚·卡麦隆/著,唐唐/译,待出。
写作是一种行动。它是下定决心朝前迈进,成为任何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陷在自我的窠臼之中。写作既是行驶的帆船,也是航行中的风。即使是在那些灵感之风微弱的日子里,依然会有一些行动和进步产生。
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是写作的重点。它是一种转变,一种灵性炼金术。无论生活提供了什么,我们都能接住,然后从中创造出一些什么。有时候,它只是一盅汤;有时候,是一场宴会;也有些时候,它是一根有待我们慢慢咀嚼的骨头。但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可以消化的东西。
每日写作,且单纯为写而写,这就好像在炉子上煨着一罐汤:它一直在那儿,已然准备妥当,可供你随时品尝,亦能容你揭盖添加其他佐料。它总是这样滋补、美味,还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这罐汤不必花哨,一些简单的配料就已经足够,而日常写作也是如此。
诚实、观察和想象是主要原料。它们构成了这盅肉汤,构成了有待添加其他成分的基础高汤。我们借此观看自己所处之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是关于珍惜的冥想。它是一条通道,通往我们自身和真正的“我”。倘若能够准确地见证自己的生命与思想,在看到它、听到它的时候便将其记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正在见证某些更大的事物,而那远远大于初始的认知。我们将发现,自己正在见证生活,正在学习。
我相信任何规律的练习都是好的。如果你坚持骑行,它就会教导你;如果你坚持行走,它也会教导你。烤面包如此,写诗也如此。教导你的是你所做的“它”,因为“它”也一样在作用于你:为你帮忙,为你服务,为你带来好的转变,赠予你魅力,乃至赠予你工作。
写作可以表达自我,也可以让自我安静下来。它将纷扰的噪音过滤掉,然后指出一条直抵内心深处的道路。换而言之,写作让小事和大事都待在自己应在的位置上。写作这项事宜能掀开你的眼皮,令你识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绝对之美。写作即日常,日常即醒悟。
《灵性逃避》(美)罗伯特•奥古斯都•玛斯特斯/著,黄秀丽/译,待出
并没有什么情绪是负面的。有问题的是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我们的情绪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它们就是情绪。
为了疗愈和成长,有时候,我们需要敞开心扉去感受并且表达憎恨(在适当的情况下)。比如,如果有人谋杀了我们的孩子,那么恨他就是自然而然的,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也是自然而然的,意图伤害甚至杀死这个谋杀者也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允许自己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这种感受——比如和一个专业的精神治疗师接触,或早或晚,当我们就能满怀悲痛给予创伤以空间,而不是任其泛滥或被悲痛主宰之时,我们不仅会被“打破”(break down),而且会被“打开”(breakopen)。
这当然会花时间,但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当我们部分地释放掉憎恨或者仅仅是加强它,它就会溃烂并喂养自己,蔓延至全身。那些紧锁憎恨,或者试图过早地超越憎恨,会在强力控制的平静之下,留下相当大的创伤。比起这些人来,那些能够用理智的方法充分表达憎恨,而没有伤害到自己和他人,更有能力宽恕他人。
所以真正宽恕之路上常常铺满了憎恨。深入憎恨的核心,你不会看到憎恨,而会看到痛彻心扉的悲痛,那是一个打碎了的开放的深度空间,在那里,既有恼人的、微细的痛苦,也有清醒的空间和真正的自由。通过这个淬炼后,宽恕就不会是装饰性的灵性逃避行为,而是具有巨大能量的实践。我们都会陷入灵性逃避,倾向于给情绪加上“正向的”或者“负向的”标签,好像正负特性是绝对的一样。但是,我们越深入研究生命的实相,有一件事就会越清晰:用“正向的”和“负向的”来定义情绪,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束缚。
否定我们的负面部分,会使我们受制于那些未揭露的旧伤。痛苦、愤怒、悲伤、羞涩、害怕、恐惧、孤独、绝望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离灵性很远的“负面部分”。这些部分就像是被我们抛弃了 “内在小孩”,对这个 “内在小孩”,我们并未以成熟的灵性态度对待它,而是从他的痛苦、无助以及对安全和爱的渴望中逃离。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么做。如果我们能够去充分地感受这些伤痛,熟练地接近它,我们会从中解脱,就能够活得更全然、深刻,当然也更灵性;如果我们对愤怒、害怕、羞涩、疑虑、恐惧、孤独、悲伤等等痛苦缺乏亲密,我们的体验就会流于肤浅,患上情感贫血症,并对那些麻木自己的方法上瘾。
对于【心灵自由·工作坊】第三期:占星与亲密关系工作坊感兴趣的书友可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