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再等待:觉醒之心的行动指南
情绪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自情绪的云霄飞车中全身而退,摆脱它的控制?
生活中某些时刻,我们会觉得难受异常、诸事不顺。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却仍凡事碰壁、不见转机。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愤怒、沮丧,不断抱怨这个世界缺乏公义;我们觉得眼前的道路崎嶇难行,我们彷彿赤足走在热沙、荆棘与石砾上,双脚都因此而受伤流血了。抚著受伤的脚板,我们禁不住忿忿地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踏上平顺好走的康庄大道?
其实,我们必须认清的是,世间的人事物是不可能处处随顺己意的,我们能做的仅是面对无常,调伏自心。这个世界不是由平坦好走的道路所铺成的,唯一可行的对治方式,是让自己穿上一双好鞋,让每一步都平稳踏实。
这个问题的答案,寂天菩萨在一千多年前便提出来了。寂天菩萨是佛教中观应成派开创性的思想家,他所著的《入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与哲学典籍之一,它也是一部万能的“情绪处方”,记述许多对治情绪的智慧之法。
佩玛·丘卓,是现代人身心修持的精神导师,她的畅销著作《当生命陷落时》抚平无数人的烦恼心境,牵引众生,体察当下,勇敢面对生命的悲苦与困窘。《生命不再等待》以《入菩萨行》为本,配以佩玛·丘卓既现代又平易近人的文字风格;她引用经典、事例,冲刷掉现代生活的无明与不安;她也另外调制清新的配方,抚平现代人的各种困惑与需求。全书有著原典的精炼智慧,也有著因应世局人心的崭新诠释,是一本现代人的智慧生活行动指南。古今两大名师联手出击,旨在让身处烦扰人世中的我们,回到初心,寻找到真正的智慧、平静与深沉的喜悦。
菩萨道的修行
佛教的修行概分为解脱道和菩萨道二种。解脱道着重在自我烦恼的超越,以戒定慧三学深观自我烦恼的起因,并对治之,得到内心的涅槃寂静;菩萨道基于解脱道,扩大之,不仅求自我烦恼的超越,更求其他众生烦恼的超越,以六波罗蜜甚至十波罗蜜救济众生,得到大涅槃、大菩提的无上佛果。
这二种修行方式各有其殊胜处,但也有其陷阱,若处理不当,易生过患。解脱道的殊胜是绵绵密密,于自己身心审实观察,其陷阱是著迷於禪定的神祕境界、厌离世间、唯有理性缺少感性;菩萨道的殊胜是理论深广、愿行无边、法门无量,其陷阱则是空泛难行、能放不能收。
所以,修行应有解脱道的深厚基础,以及菩萨道的开阔心胸。二者确实不易兼得,若论次第,应先修解脱道,才谈得上菩萨道。菩萨道有如万丈高楼,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否则易于倾倒。但不可以解脱道为满足,否则沦为自了汉,对世间众生并无助益,应进修菩萨道,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菩萨道又称大乘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二大主流,前者盛行于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后者盛行于西藏、蒙古和俄罗斯三小共和国。
顾名思义,《入菩萨行》属于菩萨道,却不闻于汉传佛教,只盛行於藏传佛教,而且还是藏传佛教的主要论典之一。原因是《入菩萨行》成书於第八世纪,那时汉传佛教早已粲然大备,教观双美,不再需要印度佛教的养分。
《入菩萨行》之译成中文,乃最近二十年大量流亡印度的藏僧前来台湾传法之后的事,连二十世纪翻译藏传佛教论书甚有成就的法尊(1901-1981)似乎都未曾提及,可见本书之晚出。藏传佛教有次第分明的特色,却常有宗教普遍存在的神通描述,视为宗教啟人信心的方便可也。
《入菩萨行》的作者寂天,出生与第八世纪的南印度,生平并不甚详。那时印度佛教已成强弩之末,充满祕密色彩,而佛教才刚传入西藏,致使西藏佛教揉合本土苯教之后,也披上外人不甚理解的神秘外衣。或许因此引起大家的好奇,西藏佛教得以遍传全世界,比起汉传佛教还全球化。
《入菩萨行》的神秘色彩并不多,因為它属於显教的理论。汉传佛教描述菩萨道的经论甚多,不是失之过简,令人有打高空的感觉,就是失之过繁,令人不胜负荷。《入菩萨行》以偈颂条列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因此井然不紊,便于持诵。
菩萨道的修行,可分十住位(华严经把初住细分為十信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华严经在第十地法云地之后另立等觉位)、妙觉佛位等四十一个过程(依华严经则为五十二个过程)。这是一条漫长的难行道,需要三大阿僧纸劫(无量劫)才可以功德圆满,修行者往往视為畏途,必须发四弘誓愿才能坚持下去: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正因為漫长时间的修行,才可以断除极微细烦恼无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入菩萨行》的内容就是顺著这个次第,不过略去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的德目,因為这三十位的内容与解脱道大体相似。《入菩萨行》在谈十地位之前,先谈归敬(表示尊重佛法僧三宝)、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即四弘誓愿)、懺悔业障;在谈完十地位之后,以迴向功德总结,呼应最先的发菩提心。这是佛教修行的通例。
十地位的修行内涵是十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安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禪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后四波罗蜜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之后的延伸,所以一般谈菩萨道,為简明起见,只谈前六波罗蜜。《入菩萨行》亦然。
本书英文原著者,依其上师创巴仁波切的开示而集成,不过略去般若波罗蜜,因为作者想把般若波罗蜜的部分单独成书。所以本书的编排,除前言之外,依次是发菩提心生的利益、懺悔罪业、受持菩提心、不放逸、护正知、安忍、精进、禪定、迴向。恐文繁,玄不赘。读本书,要回到第八世纪印度的时空,才不会格格不入。
觉醒之心的行动指南
智者听到暗夜里有人叹息:闯荡世间好比赤足走在戈壁,遍地热沙、荆棘、砾石、蛇蝎,如果能找到一块铺天盖地的皮革,叫问题看不到碰不着该有多好?可是智者说,这不可能,也不必要,找一块小小的皮革护住双足就尽够了。要走上戈壁,就穿上鞋!要面对世间的挑战,就调伏自心,安住当下,不再妄想从外界因素下手能彻底解决问题!
《入菩萨行》中像这样鲜活的妙喻俯拾皆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任重而道远,譬喻却神奇地将施工蓝图顷刻化为脚下坚实的路面。
历来论典多为阐发正见而造,《入菩萨行》是少数洋溢宗教情操的论典之一。知性说理与软性诉求交互出现;时如低眉菩萨,激励向善,时為怒目金刚,恐吓不可為恶,菩萨以智导情,谁曰不宜?其中反复申辩,有问有答,读之如私淑老师座前,醍醐灌顶。
论师寂天菩萨,原是南印度贤疆国(Saurastra)太子,俗名寂鎧,生于西元七、八世纪之交,在登基前夕闪电告别了王室生涯,捨弃所有既得利益,沿著悉达多太子的足跡,踏上修道之旅,终身游化,施展神变,力辩外道,传奇事蹟不绝。他先前在东印度那烂陀寺出家,成天看起来无所事事,其实当时正独力汇集一百多部经律论的精义,编著了《一切学处集要》、《一切经集要》,史传上说他是「内勤修学,外示放逸」。后来,《入菩萨行》的宣讲也充满戏剧性。他在各方等著看笑话的心理下开讲《入菩萨行》千颂,从内心深刻悲智境界所流出的优美颂体,前无古人,僧眾叹服之际才恍然大悟,这名「懒」僧其实是位特立独行的「酷」僧。本论由印度一路传诵到西藏和中土,无数暗夜叹息的心灵因此乍见光明,无数已套上皮靴的勇士因此踏出更雄健的步伐。
贯穿本论的主题是菩提心,也就是以觉醒的心体证至深实相,利益无量众生,本论指导初发心菩萨如何踏上菩萨之旅终至成佛,是有方位座标、有等高线、有通往菩提心条条大路的地图。偈颂文体简短易记,背诵之后,便成了口袋地图指南,可一路随时掏出应用.
本论于公元十一世纪被译为藏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皆研习教授,西藏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在感动之余,发愿宣讲本论一百零八遍。自阿底峡、宗喀巴以降,乃至近代伦珠梭巴格西等大修行人,都曾宣讲本论。如石法师参考藏文侈译成中文偈颂,弥补了赵宋时天息灾译成《菩提行经》,汉地却几无流传之憾。本书颂文则完全根据英文本译成,与藏文本容或略有出入。
《生命不再等待》(No Time to Lose: A Timely Guide to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一书,难得的内地版和台湾版的封面和书名完全一样,相信应是版权方的要求。区别在于内地版是2010年1月出版发行,繁体版是2008年11月出版发行。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16:41,野兽爱智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