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12书·12月】一月读书报告(3)|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
封面图片摄影陈寿文,从左到右依次为张茵萍,唐唐和苏印
名:用写作来调心
文:苏印
2016年,自媒体“心灵自由”(微信号:freedomloveaction)发起一个有趣的读书实验:12人,12月,12书,即这一年里,12人成组,每月读一本书,每日成员分享书摘,看看这一年会发生什么。第一个月,是这本《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作者纳塔莉是位美国女诗人、作家,也是位禅修者,所以,这本书讲述的是禅与写作的艺术。
一月里,几乎每天,我都会抽出时间来读它,尤其是在深夜,而每次阅读不仅都有所感悟,且会情不自禁感叹:“这真是本好书!”每天摘录出来的段落,是作者笔下的精华,更是我对写作尤为关注的部分,困惑或思考;我很高兴每次翻开书,都像与一位老师、同修在交流。读书感,正着手写,而整理出来的一月份书摘,也一并分享,即使是阅读它们,也是很美妙的历程。
1月3日:
为什么初起的意念能量如此丰富?因为他们牵涉到清新的气息与灵感。灵感意味着“吸纳”,吸纳的世界因而变得比本来的宽广,而初始的意念随即显现出来。它们并不掩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感受。当下洋溢着巨大的能量,事情该怎样便怎样。我有位信佛的朋友有一回在打坐完以后说:”打坐后,色彩变得更鲜活了。”教她打坐的师父表示:”活在当下,世界才会真的活过来。”
1月4日:
初始的意念藏有巨大的能量,呈现心灵对某件事物灵光一闪的最初反应。但内在的潜意识压抑往往会抑制它们,我们因而生活在第二手、第三手想法的世界里;思索再思索,再三地远离了和初始灵光的直接联系。比方说下面这句话——“我把喉咙上的雏菊割掉了”突然浮现心头,可是我受过一加一逻辑训练的脑子,经过深思,基于礼貌、恐惧,加上对自然无矫饰的语言感到难为情,于是会这么说:“胡说八道,你听起来一副想自杀的样子。别让人见到你在割喉咙,人家会以为你是神经病。”如果我们听任潜意识的压抑发威,我们会写出:“我的喉咙有点痛,所以我什么话也没讲。”合宜但无趣。
初始的意念亦未受到“自我”(ego)的阻碍,我们内在的这个机制一直设法要取得控制,想证明这个世界是永恒、充实、持久且合乎逻辑的。然而世界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动,并充斥着人类的苦难。因此,一旦你表达出不受自我约束的东西,文中也会充满着能量,因为它表达了世事的真相;你的文章并未负担自我造成的包袱,你乘着人类意识的波浪前进了一会儿,并用个人的细节来描述这趟旅程。
1月5日:
我们的感官本身缺乏动力,它们接收经验,可是接下来需要借由我们的意识和整个身体做大幅的筛动,一段时间后,才能把这些经验筛选出来。我称此为“堆肥”。我们的身体是垃圾堆:我们收集经验,而丢掷到心灵垃圾场的蛋壳、菠菜、咖啡渣和陈年牛排骨头,腐烂分解以后,制造出氮气、热能和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诗和故事便从这片沃土里开花结果。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假以时日。不断翻掘你生命里的有机细节,直到有些细节从散乱无章的思绪垃圾堆里筛落下来,落到坚实的黑土上。
1月6日:
我通常会把想说的东西试写多次。比方说,翻开我从1983年8月至12月的笔记本,你会看到我在一个月当中,好几次试图想写我父亲临终时的事。我不断探索、堆砌那个素材。然后突如其来,不知怎的,到了12月,当我动也不动地坐在明尼阿波利斯可颂快餐店的座椅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一首长诗径自从笔尖泉涌而出。我不吐不快的所有乖离、异质的东西,突然有了能量,结合为一体——自堆肥当中,绽放出一朵鲜红的郁金香。片桐老师说:“小小的意志力成不了事,必须拿出庞大的决心。庞大的决心并不单单只有你在努力,它意味着整个宇宙都在背后支持你,与你同在——鸟儿、树木、天空、月亮,还有十方。”在堆了许多肥以后,你与星辰、当下那一刻,或饭厅天花板的水晶吊灯,豁然结盟了,你的身体张开、说话了。
1月7日:
列表是有好处的,会让你开始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而你的写作便展现出你与生活和生活肌理之间的关系。堆肥的过程如是展开,你的身体开始消化翻转你的素材,因此,即使在你并未真正坐在桌前写作之时,仍有部分的你在耙土、施肥、吸收太阳热能,为写作这株墨绿色植物的成长做种种准备。
1月8日:
他们都很亲切热情,而且深带着敏感脆弱的气质,惹人爱怜。他们知道自己喝的水是从哪口井打上来的,知道两年前离家出走的猫咪不会回来,也知道跑步时发丝扑打脑袋瓜时的感觉。我不必告诉他们任何写诗的规则,他们原就住在诗乡,紧贴着众生万物。于是我问他们:“你们从何处来?是谁?是什么塑造了你们?”我告诉他们,我是城里人,可是我也熟悉田野。写作时,你可以无所不知;你可以身在此处,却对纽约的马路知之甚明;你可以把其他生命的一部分纳入自身:“我是乌鸦之翼,远走他方,不会归来。”
1月9日:
不要问“为什么”,不要在糖果堆(或火花塞)中精挑慎选,而应贪得无厌,让我们的心灵吞食一切,然后使出浑身解数将它们吐落在纸上。我们不该心想:“这是个写作的好题材”或“我们不应当谈这个”,而应该百无禁忌,无所羁绊。写作、生活和心灵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如果你的思想空间够巨大,能够任凭别人吃汽车,那么你也能把蚂蚁看成是大象,把男人视为女人。你将能洞悉所有的形体,如此一来,所有的分野都将消失。
1月10日:
我们的生活既平凡又奇妙。我们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有人虽垂垂老矣,依然美丽,有人则满脸皱纹。我们早上醒来去买黄色乳酪,希望口袋里的钱足够付账。与此同时,我们都有颗神奇的心,我们在世上度过许多寒冬,经历无数愁苦,心都一直在跳动着。我们都是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也是重要的。说实在的,生活真的很神奇,生活的种种细节都值得一记。这是作家所必须怀有的思考,是我们握着笔坐下时,所必须写下的。我们在这儿,我们是人,我们就是这么活着。让所有人都知道,世界在我们眼前流转。我们的细节是重要的,否则,如果他们根本不重要的话,就算丢下一枚炸弹也无关紧要。
1月11日:
伟大作家所传达的,其实多半不是他们的话语,而是他们在灵思时刻的呼吸吐纳。当你大声朗读一首伟大的诗作,比方雪莱的《致云雀》,并且依照他所安排的分行分段方式来念,那么你所做的,便是随着诗人写作此诗时,灵思泉涌的那一刻的呼吸气息,一吐一纳。诗人吐纳的气息如此沛然有力,以至于在一百五十多年以后,仍然可以在我们的体内苏醒过来。呼吸到这股气息着实令人欢喜兴奋,因此最好记住下面这段话:想让自己感到酩酊醺然,别喝威士忌,大声朗读莎士比亚、丁尼生、济慈、聂鲁达、霍普金斯、米莱、惠特曼,让你的身体高歌欢唱。
1月12日:
倘若你常读好书,在你写作时,好书会从你笔下泉涌而出。或许并非如此轻而易举,不过如果你想学点东西,直接走向源头吧。17世纪日本的俳句大师芭蕉曾说:“欲知一树,走向彼树。”想了解诗,便得读诗、听诗,让格律与形式都铭刻在你的心头,不要走到一边,转而用讲求逻辑的脑子来分析诗;带着你全副的身心进入诗中。日本禅宗大师道元说道:“走到雾中,会弄湿身体。”因此,只管听、读和写便是。慢慢地,你会逐渐接近你需要说的东西,并且用你的声音把它说出来。
要有耐心,别担心,只管和着调子歌唱并写作。
1月13日:
倾听就是有容乃大,你听得越深刻,就会写得越好。你不带成见地接纳事物的本色,到了第二天,便可写出关乎事物本色的真相。杰克•凯鲁亚克曾列表说明散文写作的要素:“对万事万物皆怀抱恭谨,敞开心胸,倾心聆听。”他同时也说:“不要转文作诗,要确切呈现事物的本色。”只要能捕捉事物的真貌,就不再需要转文作别的诗了。
1月14日:
我有位诗人朋友目前正在写一本推理小说,这位朋友建议我写作本书。我记得我五年前便已开始着手,只是当时的时机并不合适。然而,一如令我们迷恋的事物,我们的梦想也会重现。因此,最好能关注这些梦想,并采取行动。这是洞察生命的一种方式,否则,我们可能就随着自己的梦想四处飘荡,永无宁日。
一旦你学会信任自己的声音,并容许那个有创造力的声音从你体内流泻而出,便可引导这个声音来写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诗,或者校正旧作,等等。你拥有实现写作梦想的基本工具,不过,请注意,此一类型的书写亦将揭露你其他的梦想,好比去西藏、当上美国第一位女总统,或者在新墨西哥州建造一家太阳能工作坊。这些梦想都将变成白纸黑字,让你更难去逃避。
1月15日:
我们用句子来思考,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我们用主词/动词/直接受词的结构思考,那么我们便会以此一结构塑造我们的世界。借由挣脱这个句型结构,我们可以释放能量,能以崭新的眼光和角度来看世界。我们不再怀着身为人类(Homosapiens)的沙文主义立场,除了人类以外,万事万物在这世上也有其生存的意义:蚂蚁有自己的巢城,狗儿有自己的生活,猫咪老是忙着练习出招捕猎,植物在呼吸,树木的寿命比我们长。我们的确可以造出以一只狗、猫,或一只苍蝇当主词的句子,比方“狗儿看猫咪”。可是在我们的语言结构里,始终存有自我中心又利己主义的句型。非得当主宰者不可的负担太沉重了。我们并没有主宰这世界,这是一种幻觉,而虚幻不实的造句结构让此一幻觉长系不坠。
1月16日:
最好当个部落作家,为所有的人写作,反映人群当中许多不同的声音,不要只是做个隐士型作家,只追索个人的心灵中微不足道的真理。提笔写作时,应视野恢宏,胸怀全世界。
即使我们独自走向荒野,在旷野中写作,也应时时和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密谈,好比说书桌、树木、飞鸟、水和打字机。我们和万事万物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以为自己独一无二,那只是我们的自我在作祟。我们的存在植根于我们来到人世前这世上已发生的种种,纵使我们笔下的文字意欲反抗,或是我们试图否定过去,结果都一样。写作的时候,我们都明白我们背上扛着的是什么东西。
1月17日:
忘掉你自己,隐没至你所凝望的每样事物——一条街、一杯水、一片玉米地。对任何事物有所感,便彻底化身为那种感觉,与之同焚。放心,你的自我很快就会紧张不安,并阻止你过于狂热。不过,倘若你能捕捉那种感觉,或者嗅到、瞥见你与那感觉合为一体的刹那,那么你就很可能会写出一首好诗。
1月18日:
别害怕回答问题,你将发现自己内在无穷的机智。写作是在焚尽你心灵中的迷雾,别把雾气带到纸上。就算有件事你并不是很确定,表达的时候,也得做出对自己胸有成竹的样子。如此这般地多多练习,最后你会真的胸有成竹。
1月19日:
自我们的痛苦中出发写作,终将促使我们对自己既渺小又时时在摸索的生命产生怜悯,恻隐之心将油然而生,我们将怜惜我们脚下的水泥地,还有在疾风中噼啪作响的干草。我们将可触及周遭的一切,我们以前觉得它们好丑,如今则看到它们特有的细节,比方剥落的油漆和灰暗的阴影——其实这就是它们的本色,没有好坏之分,且就是我们生活周遭的一部分而已。热爱生活,因为它是我们的生活,此时此刻,什么也比不上它。
1月20日:
别听信怀疑的声音,它没有别的用处,只会让你痛苦消极。它就像你正设法写作时,心里那个对你挑三拣四的声音:“那太愚蠢了,别那么写。你以为你是谁啊?竟然相当作家。”别去理会那些声音,它们有害无益。相反,对你的写作要有怜爱之心和决心,保有幽默感和极大的耐心,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不要被怀疑那只长着啮齿的小老鼠给吱到了,放眼去看看广袤无边的人生,并且对时间和练习保有信心。
1月21日:
学着书写平凡事,歌颂老咖啡杯、麻雀、市公车、薄片火腿三明治。把所有你想得到的平凡事物列成一张表,以后想到什么再继续列上去。对自己许下承诺,离开人世前,在你的诗、短篇小说或报纸文章中,那张表上的每样东西至少都要提到一次。
1月22日:
当我们提笔开始写作,眼前却是空白的纸,一颗心拿不定主意,脑中空空如也,深怕自己毫无感觉——就从那里写起,从产生电力的地方写起。这是一种不加控制的写作方式,起头时,身处无知和黑暗当中,也不晓得最后的结果会怎样。然而面对那些东西,从那里写起,终将让我们敞开心房,向世界展露我们的本色。从恐惧的暴风中浮现的,将是一个真实的写作声音。
1月23日:
不过,这(为何而写)是个盘踞脑海、值得教人一再探讨的好问题。它的好处并不在于你终将找到一个理由,而在于你将看到写作如何以种种理由渗透,充斥在你的生活之中。虽然写作可能具有疗效,但是写作并非治疗。你不会因为发现了你之所以写作是由于缺少爱,从而停笔不写。接受心理治疗则不同,经过治疗,你发觉自己猛吃巧克力是缺乏爱的一种寄托;知道原因后,幸运的话你会戒掉赫希巧克力条和热巧克力浆。写作比治疗深奥,你透过你的痛苦而写,就连你的苦难也得见诸笔端,接着让它随风而逝。
1月24日:
写作具有庞大的能量。如果你为写作找到一个理由,随便什么理由,似乎都不会否定写作这项行动,反而会让你越发燃烧自己,让光芒越发照亮笔端。问问自己:’我为何而写?’或’我为何想写?’不过别去思考这个问题,拿出纸笔,用清楚、斩钉截铁的声明来回答。每一项声明都用不着百分之百地真确无误,这一句可以和另一句形成矛盾。需要的话,甚至可以撒谎,好让自己写下去。要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写,就当作你晓得原因,写下你的回答。
1月25日:
我的意思可不是说非得嗑药才能成为好作家,而是说,人生在世,偶尔应当疯狂一下,失控一下,用不同于平时的观点看事情,并了解到这世界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世界并不扎实,并没有明显的结构,也不是不朽的。我们总有一天会死去,这一点是无法被左右的。不用嗑药,独自到森林待三天。如果怕马,就买匹马,跟它做朋友。拓宽你的疆界,冒险走一阵子偏锋。我们表现出一副我们将永垂不朽的模样,并陶醉在这个幻觉中。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我们希望能寿终正寝,但可能下一分钟就会丧生。常念及生命无常并不荒唐可笑,反而能让我们活得更有生命力,更有现实感,并时时保持醒觉。
1月26日:
写作时也需要这样的弹性和空间。写作必须全心投入。是的,不停地写了一小时后,你会在好几页纸上都写满了字。然而归根结底,你无法愚弄自己。你必须进入灰色和蓝色地带,进入你的情感、希望和梦想之中。到了某个节骨眼上,你必须有所突破,要是没在眼前的写作时段达成突破,下一段再努力。假如你写了多年,已经烦了,那意味着你和你自己以及写作过程并没有联结在一起。倘若在你那乡愿的个性底下隐藏了想当作家的秘密心愿,可是你所做的努力却只是抽空写写而已,光这样是不够的。
1月27日:
写作可能会很寂寞,有谁会去读?有谁在乎?有个学生问我:“你是为自己写作,还是为观众而写?”写作时,想象你正与他人分享你的看法;走出寂寞的深壑,向另外一个人表达自己。“当我在中西部时,便是这样。”写出来,他们才能了解。艺术就是在做沟通。品味孤绝的苦涩滋味,而从那里开始,与所有曾经孤单的人相濡以沫并互相怜惜。写作时,引领自己在心里想起某人,想着要向他倾诉你的生活;通过写作,让自己靠向另一个寂寞的灵魂。“八月底一天的傍晚,我独自驾车穿越内布拉斯加州时,心中的感触就是这样。”
运用寂寞。寂寞的苦楚使你迫切想要与世界重新联结在一起。拾起那份苦楚,运用它来驱策你更深入表达自己的那股渴望;张开嘴,说说看你是谁,还有你多么关心灯光、房间和催眠曲。
1月28日:
我们听到有人回到了自己的根源,这样很好,不过别陷在根源里走不出来。根上还有枝丫、叶子和花朵,全都伸展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们不可划地自限。我在以色列寻根时领悟到,我不但是个犹太人,也是个美国人、女性主义者、写作者、佛教徒。我们是现代纪元的产物,这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却也使我们陷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我们并不只有一种身份,我们的根变得越来越难挖掘。虽然根很重要,但也是最容易逃避的事物,因为根里头往往埋藏着痛苦——这就是当初我们离开根的原因。
1月29日:
那天在书房里,我的意识心灵感到挫折,根本不晓得自己写的东西是好是坏。可是在那些有如嗡嗡乱飞的蚊子般,散漫又吹毛求疵的思绪底下,我的手却忙不迭地记录下初始的意念,写下一篇很有临场感的文章。这种事是可能发生的,我们的某一部分可以一边走过嗡嗡蚊群,一边碰触到内心深处清澈的地方;我们可以忽视内在那个爱批评的人消极又喋喋不休的闲谈声,不停地在纸上移动我们的手;我们的意识心灵忙着应付蚊群,因此无法时刻保持觉察,发觉我们其实正在写一篇佳作。不过那天在书房里,有某样东西觉察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从头到尾都在哼着小曲。这不无像是个为人母者,老是批评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可你看到她的孩子却个个快乐又漂亮。她是个好母亲。只是在这件事情上,这位母亲(那散漫的思绪)和优秀的孩子(你写的文章)都存在于你体内,同时在工作。穿透所有的散漫思绪,继续不断地写就是一种练习。一个月后,当你重读笔记时,你有意识地发现了那篇佳作。就在这一刻,你无意识的自己和有意识的自己相遇,认出对方,并结合为一体。这就是艺术。
1月30日:
马拉松写作是非常开放的经验。刚做完一次马拉松写作时,可能会有种赤裸裸、失去控制的感觉。我有时会觉得有点生气,可是我没有理由生气。那好像是你自我防卫的肚子被炸开了一个大洞,突然间,你赤条条地站在那里,暴露真我的本色。完成马拉松后,你试着和另一位马拉松选手做正常的交谈,谈谈天气或是当个写作人有多么好,但是你心里却感到好没面子。放心,这个阶段一定会过去,你会恢复全身的防备,又变得顽固刁钻。
马拉松结束之后,必须独处至少半小时,这一点很重要。做些劳力、具体的事情会大有帮助。马拉松写作以后,我会突然变得很爱洗碗盘,或者在我原本打算种草的地方,疯狂地临时栽种了十二排豆子。就在上周,我家举行了一次写作马拉松,最后一位学员还没走,我便抬出了真空吸尘器,吸起客厅里大伙儿不久前才坐在上头的地毯。
1月31日: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深具自信的写作声音,我们却往往无法连接上这个声音,即使连接上了,也写出了佳作,却不加以承认。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人都是莎士比亚,而是说人人都具有真实的声音,这声音可以以真正的尊严和细节,详尽表达出他或她的生活面貌。在我们所能达到的伟大境界和我们的自我认知之间,似乎有着一段落差,因此,多看看自己的作品吧。
名:我是窗上的窗,幼狼的嚎叫,扁平的草叶
文:唐唐
名:不同的生命阶段,这本书会带给你不同的力量
文:张茵萍
写作是件需要自律的事,“必须想出办法让自己动笔”;
而写作时得给自己自由,让创作者“享有呼吸、探索和表达的自由空间”;
而且,我们需要伙伴一起前行。
《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这本书,我算是读了三次。
第一次阅读是2008年我处在工作极为忙碌的状态。捧起来便忍不住要读下去,结果是挑了自己觉得特别被吸引的章节来读。对于当时做着一份以写作任务的工作的我来说,最吸引的是“自由书写”——这衬托出我平时写作的不自由。每写一篇文章,我总是学习再学习,思考再思考,调整再调整。十几年的编辑工作,已经让那个“编辑”成为我的头脑中的长住民,我得学会有时候不受它影响。
那一年,它带给我的是触动和反省:还写作以自由。
第二次阅读是2012年,我从持续十几年的上班族的职业道路转向自由职业的转折点上,紧张和焦虑是不易觉察的生存背景。这一次,我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书本上划满认同的、赞叹的道道,书页旁写着自己的思考和启示。其后一年中,我在进行一本书稿的写作时,遇到障碍,也会拿起这本书,读一读。每次读,都仿佛是疲惫的汽车进了加油站,而后可以重新上路。
这一次,它带给我最重要的是鼓励: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第三次阅读是2016年初,此时我已自由职业三年,全靠自我监督的时紧时慢的生活节奏中,时有懒散,我决定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创造性、多一些自律。所以朋友寿文于2015年底发来邀请,我毫无犹豫地参与到他组织的“12人·12书·12月”活动,答应每天和其他11位同学一起在微信群里读书、签到,月底写读书报告。得承认,虽然有大家一起互相督促,我还是没有做到每天读书、签到。还有一直想开始的写作,就像纳塔莉写的,“我们的心灵是很狡诈的,似乎我一提笔写作,心里便会想起一百件我更想做的好玩的事情”。
我仍然有所突破。比如,我终于开始为大家用音频的方式读这本已断版、买不到看不到的《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我常在喜马拉雅听书,也想过很多次自己也可以为大家读书);再比如,在这本书以及曾经坚持自由写作而获益匪浅的群友唐唐的经历的鼓励下,我开始按书中建议练习自由书写,我们其中几位群友或会互相激励着继续写下去。
“该是写的时候到了,就写吧!”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取阅 一月读书报告(1)|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它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