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的快慢与理性的维度 | 海读沙龙 NO31 《思考,快与慢》总结

章培祝 海读沙龙 2022-07-02

点击最下方蓝色字体“阅读原文”查阅最近活动通知(可直接点击蓝色字体链接直达)


【作者:章培祝,海读沙龙志愿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职于厦门国际银行,喜读书,尚自由,爱旅行。】


又是一个美好的周末,海读沙龙和海淀区侨联、中关村归国留学联合会联合组织的第31次读书会活动在北京华侨服务中心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陈乃博学长为大家领读了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著作《思考,快与慢》。活动有东南亚分会、留苏、留美、留英、留法等分会的学长,以及香港归国定居人士、驻外归国人员等近30人参加。

陈学长高屋建瓴、举重若轻,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本书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实际,生动风趣地讲解了锚定效应、叠加效应、回归平均定律、损失厌恶(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光环效应等几块重点内容。


该书是在卡尼曼论文集的基础上整理而来的一本较为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本行为经济学著作。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正是他依靠心理学对经济学进行的研究开创了行为经济学这一学派,是一位学术大牛。


书的第一章介绍了这本书的立论基础,作者把我们的认知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例如:一眼辨别两条线段的长短只要“系统1”工作即可,而估算几条线段的平均长度,则非要“系统2”出马不行。“系统1”虽然不精确,但是却时刻待命,总能完成任务(尽管质量不敢恭维)。“系统2”却常常偷懒,精力有限,除非付出主观努力,否则很难做出点什么。

卡尼曼对大脑工作机制的这一划分可谓深富洞见,高度概括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同行为,这一划分比我们以前认知的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这样的划分来得更加准确和系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自身行为的分析与考察。


随后几章作者结合众多试验和案例具体阐述了大脑这样一种系统分工所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思维上的偏见和失误,总结出了众多关于人的行为反直觉的规律。这些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和警醒意义。


但是人的大脑为什么会分成这样的两个系统呢?为什么“系统1”会这么不理性呢?或者说为什么人是有限理性的呢?


这是卡尼曼在书中没有谈到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来看,人的有限理性实际上一种更深刻的理性。这种有限性是人的资源的有限性和世界的复杂性妥协的结果


人的理性本质上是一种计算。而计算的过程如同计算机一样,需要能量,需要时间,还需要存储的空间;而这个世界是如此多样和多变,人的身体的构造并无法承载如此复杂而精确的计算。因此,在万千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只能部分舍弃精确但“耗时”、“耗能”的“系统2”,转而投身“快速”、“低耗能”但不那么精确的“系统1”。


因此是否理性,很多时候并不能仅仅在一次事件中进行考察。很多事情在一次事件中也许是非理性的,但在多次事件中也许就是理性的;比如从众心理: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跑,我们本能地就想跟着跑;也许很多时候是虚惊一场,但是假设100次中有1次是碰到一个持枪杀人的歹徒,跟着跑的人显然就规避了这样的“黑天鹅”。所以,如果我们加入了“次数”或者“时间”的维度,这样的行为就是理性的。再有,反过来,有的事情也许在个体中是理性的,但如果考虑到群体,它就是非理性的;博弈论中“囚徒困境”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加入了“空间”维度,理性与非理性的判断就全然不一样了。


因此“系统1”和“系统2”并没有好坏之分,加入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它们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组合。关键看在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下使用。与这本书众多误用“系统1”的例子相反,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用了太多的“系统2”。世界是如此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常常要快速地做决策,或者只能在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做决定。对很多人来讲,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判断。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能量去与我们的“系统1”进行斗争。外界环境如此多变,机会稍纵即逝,大方向对了即可,重要的是先跑起来,而不要希望我们的理性把一切都计划好,而要学会在奔跑的过程中调整姿势。我们会摔倒,也会走弯路,也会回望,会回退,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前进,水路十八弯,但终将汇入大海。人就是如此,自然对我们的设定,使得我们只能这样前进。


当然,“系统1”和“系统2”是长期、缓慢进化和演进的结果,而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环境变化急剧加速,人的身体构造的进化已经远远赶不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克服的是只适应于远古社会的“系统1”,而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允许我们的“系统1”正常地运行。


另外,“系统1”还提示我们,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乔布斯一生就有完美主义人格,为什么早死?累死的。偏执狂才能成功,但偏执狂也容易早死。通常管理做到80分就好。我们既要追求精确、准确,但也要考虑效率和成本。


简言之,本书“系统1”和“系统2”是一种很好的划分,给了我们思考我们的“思考”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只有站在更高的理性的维度,才能明白我们思考的快慢的内在逻辑。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