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拉卜楞寺的初次相遇
——甘加志愿期间初游拉卜楞寺记
在历经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后,到达夏河,之后将是为期一月的志愿者活动。
也许正是冥冥之中天定的缘分,自己很幸运,恰逢赶上盛大的藏历节日(九月二十二)-“降凡日”,传说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上天为母说法毕,重返婆娑世界(即现实世界)而设。届时,四面八方的信众将汇聚在一起,朝拜祈福。
拉卜楞寺佛乐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
初次体验传统藏族节日,内心激动竟有些难眠。第二天一早,享用过散发着麦香的糌粑后,便迫不及待跨上从同学出借来的微单出门。在冬靴踏雪的嘎吱声中,身着借来的藏衣,便加入浩浩荡荡的朝拜人潮中。放眼望去,无论是身着长袖藏袍的中年大叔,还是手持转经轮的花甲老者,或是是用布带背负幼儿的妇女,无一不显示着虔诚而又激动的神色。凛冽寒冬中,他们手中或是拿着松柏枝,或是提着供奉的酥油,或者小包的青稞粉,皆怀着满满的诚心步入寺庙,祈求神明的福佑,积累自身功德。一望不到边际的转经长廊,绵延数里,号称世界最长。络绎不绝的人群,丝毫不见任何喧嚣吵闹,入耳的只有信众和僧侣低吟的诵经声,久久回荡在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上。经过一段又一段长廊,终于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佛殿。殿高三层,鎏金瓦构造的柱形塔顶四面皆雕刻佛像,在清晨蒙蒙云雾和皑皑雪山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庄重,圣洁。
随着人群转寺,沿着深红寺墙前行,便可见到规模宏大,排列有序的藏式建筑群。不同于汉传佛教寺庙的文化厚重质感,拉卜楞寺的建筑完全可以用色彩艳丽来形容。无论是深红色的绵延寺墙,还是错落有序的金色或绿色琉璃瓦,或是在屋檐下迎风招展的彩色经幡,都体现出一种迸发的勃勃生机,赋予这宏伟寺庙无穷的生命力。
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下,人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佛祖悲天悯人,福佑众生的亲切感,不是疏离的高高在上,而是佛融入了这婆娑人世。络绎不绝的信众,手持苍翠的松柏枝,小心翼翼放在每座佛前白色的塔形桑炉中焚烧名为‘煨桑‘,借着蔼蔼烟雾向佛传达人们祈福朝圣的心意。
攀爬到后山低矮的山丘上,入目所见,拉卜楞寺每一个角落都不乏朝拜信众的身影,后山小径上步履蹒跚的老者,转经旁几步一叩首的磕头者,还有佛殿红墙边被父母或牵或抱的牙牙学语的幼儿,芸芸众生个体看似微不足道,但汇聚在一起便是这世间最虔诚的信仰最蓬勃的生机,令人动容。同时也为自己这颗奔波许久的心灵提供片刻安息之地,在佛音余韵中得以洗涤。
不由想到昨晚当地的伙伴阿克(在藏语里阿克是叔叔的意思,在安多大多数地区也是对僧人的尊称)提及到的甘加与拉卜楞寺深厚的渊源。早在数百年前,善良而虔诚的甘加牧民自愿捐献出牧场作为拉卜楞寺建寺的初始用地,从此,在甘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拉卜楞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现今中国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为万千佛教信仰者,以及佛学研究者尊崇与向往。现在想来,虽然当初捐献土地的人们早已湮没在满满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已经难以知晓,然而后世的民众和寺庙的僧侣永远不会忘怀甘加人民对佛祖的真诚信仰与无尽的虔诚,这种精神不仅是无数个藏族人真挚情感的缩影,亦是拉卜楞寺源远流长佛教文化的文化要义与精神支柱。
◆ ◆ ◆ ◆ ◆
藏文意为发心
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ཀུན་ཕན་ལག་ལེན།
有声 | 有图 | 有知识 | 有行动 | 利众生
© 善 觉
扫描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