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天发现的草原小知识和一种可能
不同文化的眼睛,看到的雪是一样的吗?汉语里常说“瑞雪兆丰年”,藏语里有句牧人的俗语:“冬白则夏绿”(དགུན་དཀར་ན་དབྱར་སྔོ།)。
在甘加牧场,上周还有牧人担忧:常言“冬白则夏绿”,可今年的冬天不见白,雪一点也没有。这周,甘加牧场终于下雪了!
如果说大雪覆盖草原,牧人在一旁轻轻松松、一点也感觉不到困难,是不可能的。雪天对于牧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冰雪覆盖了草场,也是隔离了牛羊的食物来源。下雪天里,牧人都在忙什么呢?
城市里公交车道和人行道,化雪通常是通过撒融雪盐,这些盐水溶液的冰点会在零度以下,撒了融雪盐的地方自然不容易冻住。在高原上,自然化雪需要的是阳光,但也有大暴雪的时候,阳光难以融化厚重的积雪。牧人传统的方法是在雪地上挖出一些没有完全冻住的地方,如鼢鼠挖出来的黑土,撒到附近的雪上,将雪融化。另一种方式是,牧区冬季通常焚烧牛羊粪以取暖,将牛羊粪烧过之后的炉灰,堆在一起,撒在雪上,雪也会融化得比较快。通过这些方式,牛羊就可以直接吃到天然牧场上雪后湿润的牧草,且不会对草场的生态带来压力。
甘加盆地是甘南芨芨草(རྩི་རྒོད།)生长最旺盛的草原,同时也是盛产甘加藏羊的天然牧场,当羊吃不到牧草时会吃芨芨草来渡过难关。
“补饲”(གཟན་རྩྭའམ་གསོ་ཆས་སྟེར་བ།)也是牧人度过雪天难关的方法。当雪难以融化的时候,牧人会腾出一小块地方,将雪扫出去,地上撒上玉米和甘草,有时还喂吃糌粑和面粉。在甘加,这种方法从八九十年代开始产生,目前成为了雪天里过渡时期的实践。
暖棚,也是牧人想出来的方法,大多是在晚上牛羊休息时起到保暖作用,补饲的时候,偶尔也会用上。小规模的暖棚,其实可以减少牛羊的压力,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休息。
古人的传统方式跟其他事件一样往往在演化。当大规模的项目效仿并试图复制牧人在保持生态平衡大背景之下的小智慧,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不容乐观的未来。
在过去的多年里,草原上不同形式的暖棚越来越多,如今看到开始建更大规模的棚房,是否会直接将牛羊圈在在大棚里饲养呢?起初牧人在自己建造的暖棚只是为了短时间使用,大部分时间牛羊还是在草原上自由放养、摄入天然牧草。
但未来可见的大规模投资之下的圈养,会不会改变牧人的牲畜饲养方法,并且大量的牛羊养在一起,食用外部运送的加工饲料,这种做法如果得到大规模的推行,会不会替代然牧场。难道天然牧场上的牛羊,仅仅是来自于天然牧场而已,而吃不到天然牧场的牧草吗?那这个名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目前的前沿研究认为,在世界多地的原住民牧业生态系统中,对于草场生物多样性的维系,传统的放牧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牧人的牲畜不再依赖草场,放牧不再是日常实践,那对于牧人原本为其中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如果草场失去了牛羊粪便和踩踏的滋养,随之而来,草场会进一步退化吗,野生有蹄动物和猛禽的生存会受到威胁吗?
最近听一位老牧人说在1978年左右时下了一场极大的雪,由于雪太厚,白天融化的一点晚上又会变成冰,一些人拿出了炸药,直接将土炸开以加速融雪。有些牧人也会自责,如果牧人不曾发现过用黑土来化雪的方法,那也就不会有炸药。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古人的智慧,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大背景之下、在本地人的小规模实践,如果自上而下的大力大规模推动,通过以偏概全的方式、对牧人的智慧照猫画虎,会不会给草场生态带来不可逆转的威胁?如果“量”的扩大,导致了“质”的变化,智慧也会化为它的反面。
文:柯普布
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ཀུན་ཕན་ལག་ལེན།
有声 | 有图 | 有知识 | 有行动 | 利众生
© 善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