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堂现场 | 甘加孩子们的艺术课
昨天跟志愿者们一起去甘加镇的才艺课堂,看斯柔村村民周特加给孩子们上艺术课。艺术课堂会在各个小学的各班级之间轮换,每年轮一节课。上课老师周特加是甘加镇有名的“文艺青年”,曼陀铃、扎念琴、吉他、唱歌全不在话下,还会木工活儿(善觉之家的很多桌椅板凳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该才艺课是在来自大山项目支持下善觉爱心助学开展,目前设有黑帐篷和曼陀铃、藏文书法等课程。通常教孩子们用曼陀铃弹唱当地流行的藏歌,还有用“奔卡”(制作牦牛毛线,旨在让孩子们不要忘记本地传统文化与技艺。
“奔卡”是制作牦牛毛线的工具,由一根木棍插在石头或木头圆扁块上制成。当制作牦牛毛线时,将牦牛毛从牛身上薅下来,用手掌先简单搓成一根线,再将线固定在“奔卡”的凹槽,一只手拿着牦牛毛上端,另一只手旋转下方的扁块,随着扁块的转动惯性,带动上方的牦牛毛旋转拧成一股。
看着简单,但是上手却有些难。我和珺涵、翻译妹妹拉毛草试着模仿孩子们的样子搓一根牦牛毛线,结果真正做起来,手完全不听使唤!要么是牦牛毛中途断开,要么是我们开玩笑说“眼睛看懂了,手没懂”。不禁感叹牧人们的智慧和勤劳——听说用这样的工艺,制作一顶黑帐篷需要耗时近一年时间。
曼陀铃琴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这对于能歌善舞的藏民族来说,可谓是完全不在话下。当周特加教小朋友们弹唱的歌曲是《三朵花》。
男生们都很积极,还有一个小男孩随着弹唱摇头晃脑,很是可爱。我们都开玩笑说,他是“社牛(社交牛人)”,以后长大了可以去当歌手。女生就比较含蓄,面对我们的观看和拍摄有些腼腆。
我和珺涵闲聊,内地的小学好像没有这种教民族文化的课程,除非去外面报名参加培训班。甘加镇艺术课的形式非常好,能够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很多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今天,这无疑是一种从教育入手留住文化的方式。
摄影/文案/排版:杨辛玥
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ཀུན་ཕན་ལག་ལེན།
有声 | 有图 | 有知识 | 有行动 | 利众生
© 善 觉
扫描二维码订阅
小红书 | 善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