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安夜空】第2期 | 程鹰:启蒙三昧

程鹰 黄山日报
2024-08-28


让文学唤醒梦想,用艺术点缀人生



  青丝有言:



程鹰者,年少成名,《神钓》出,与阿成《棋王》双子辉映,掀术道小说之风潮,余响至今。得“文坛令狐冲”之名,后隐于新安江畔,号黄山老道。程鹰善饮,好交友,热忱且善,又善文,博古今。其文大巧若拙,曲径通幽,若霞光见于雨后,宝华敛于玉匣,有魏晋风流之象。


【名  家】

▲▲▲



程  鹰

我现在之所以做了一个写字的人,大半是因为蒙童时期的“童子功”打得不坏的缘故吧。有时,我忍不住会这样想。



一  认字




小时候我跟外婆在乡下长大。五岁那一年,隔壁的老疤就开始教我认字。现在想来,这真是我莫大的福份。


老疤好像是桐城人,初以补伞为业,四方游走,补到我们村就住下来了,仿佛看准了我们村的破伞最多。老疤这一回看走眼了,我们村的破伞并不多,我们村的人下雨天出门喜欢戴斗笠,偏就不喜欢花钱去买伞来戴,老疤有什么办法呢?老疤只好改行开了染坊,不料我们村的人也不喜欢把衣裳的颜色变来变去,这就迫使老疤又改做了修铜壶补锅的。这一行总算合了我们村的胃口,老疤终于在我们村呆下来了。因为他的后脑勺上有一个又圆又亮的疤,就像新补过的一样,所以大家都喊他老疤。


我也开始喊他老疤的时候,那一年,据他自己说,他贵庚五十四了。


大约是桐城自古多文人的缘故吧,老疤说他的祖上都是极有学问的人,因此他执意要教我认字,以便我长大后可以和他的祖上一样有学问。他捏着一块木炭信手在地上一画,然后指着那黑圈儿教我念:


“滚、滚、滚你娘个蛋的滚!”


“滚、滚、滚你娘个蛋的滚!”我专心致志地跟着他大声读。


以后我天天去他家,他就天天教我认这个“滚”字,我也照例是天天认真地学。


老疤有个老婆,据说是老疤年轻时从青楼里赎出来的风尘女。当时我觉得老疤很了不起,因为那时候我猜想风尘女和仙女大概是一个意思,更何况别人的老婆都是娶来的,独独老疤的老婆是赎来的,那还了得?有一回吃夜饭的时候,老疤喝着酒,不知怎么喝生气了,擂着桌子冲他老婆吼:


“滚!滚!滚你娘个蛋!”


我一听觉得不对劲,疑心老疤一生气就忘了词,赶紧一擂桌子替他接上去:


 “——的滚!”我喊得震天响。


大家猛一错愕,随即面面相觑。我矜然四顾,心想自己好歹念对了一回。


这便是我开始学会认字了,尽管老疤笔下的“滚”字很不好认,时而是个圆圈,时而是个椭圆,时而又像根茄子似的,但我总算知道了认字也不稀奇,不过就那么回事儿。



二  学诗




说起学诗,我的福气可比香菱差得远。我的师父名不见经传,他叫骚和尚。


骚和尚三十六岁还没讨到老婆,一个村的人都说他可怜。听人家说骚和尚十七岁时还在念小学三年级,因为脑子实在太笨,就停了学不再念了。骚和尚却再三申辩,说他的语文原是一等一的,只不过算术嘛……有点那个。


骚和尚的原名记不大清了。因为没有老婆,人家就叫他和尚。又因为没有老婆,他见了年轻一点的女人家,两眼就放直光,像个“花痴”,所以人们又在和尚前面冠以“骚”字。骚和尚对此很不满意,他认为索性加个“花”字,叫做“花和尚”,那便要好得多了。怎奈大家都不愿意把他和鲁提辖混做一处,皆一口咬定叫他骚和尚,他也就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了。


骚和尚是个绝对的好人。他每天来我家,替我外婆挑满一缸水后,就开始教我念唐诗。他再三叮嘱我一定要把唐诗学好,这是世间顶要紧的事。这不由得使我肃然起敬,便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跟他念诵起来:


“大屁呀大屁,本是一股气,趁你不注意,一下溜出去,熏倒了百姓也臭死皇帝!”


这首“唐诗”朗朗上口,原是极易背诵的,我学不多久便烂熟了。骚和尚一时又想不出新的“唐诗”来教我,于是我们只得天天温故而时习之,只把这首“大屁呀大屁”的“唐诗”颠来倒去地念个不停。


有一天把我外婆吵烦了,她去门后边擎来一把扫帚疙瘩,一边在骚和尚身上死命地抽,一边大声念道:


“躺尸!躺尸!叫你躺尸去!叫你躺尸去!”


我竦然敬凛,觉得外婆也是不可小觑的,她居然也知道我们念的是“唐诗”。


我的第一首“唐诗”,就这样学会了。至于“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那些个诗句,是我长大以后费了大力气从书里背来的——这是后话了。



三  比喻




老实说,我第一次学会运用修辞学里的比喻,和表哥实在有极大渊源。


表哥是乡下所说的“泡新鲜”那种人,凡事爱赶时髦。他曾依仗一把烧汽油的打火机,在村里辉煌了一个春天,因为当时村里人认定洋火(即火柴)是世间唯一可以引火的东西。直到剃头师傅小瘌痢不知从何方洞府也弄来一把打火机,这才削弱了表哥的气焰,进而就郁郁寡欢起来。至于他从此对小瘌痢心存芥蒂,那是不言而喻的了。


表哥曾去县城读过西瓜种植培训班。回村后,西瓜不见得种得高明,却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在瓜地尽头的山坳里,搭了一个男女分家的茅厕,以供大家方便。男的使用东头那半间,大家戏称“东厢房”,女的使用西头的半间,自然就叫“西厢房”了。


我头一次学会运用比喻,就是在那“东厢房”里。那会儿我正在方便,忽听得“西厢房”有两个女人家在说笑。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


“这男人家和女人家就是不一样。就说走路吧,男人走路有一股子猛劲儿,跟打鼓似的,咚!咚!咚!那女人家呢,一股子软劲儿,一款一摆,跟打锣似的,哐——哐——哐——”

两人说着,又一齐吃吃笑起来。


待我从“东厢房”出来,走上通向瓜地的那条田埂时,见到适才说话的两位正走在前面。她们徐徐地,缓缓地,一款一摆地,跟打锣的似的。我急于超前,无奈田埂太窄,她俩人又只顾说笑,浑然不理会身后有人。我正琢磨着怎样招呼她们闪开道,忽然脑间灵光一闪,提气喝道:


“喂,打锣的,让打鼓的先走啊!”


两人一惊,蓦然回头,均飞红了脸,羞赧地让到一边去了。我便理直气壮地扬长而过。


这一年我九岁,头一次运用比喻,效果就不坏,以至于如今每当我看见时装模特儿或礼仪小姐什么的在台上地下走,我都忍不住想喊她们一声“打锣的!”


忽而又感慨世风已改,如今无论什么事,常见“打锣的”一股疯劲冲在前面,且再也不愿给“打鼓的”让路。“锣钹”开道,“钟鼓”尾随的新潮流已蔚然汹涌。



作者简介程鹰,徽州绩溪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年近耳顺,喜闻雅音,闻翰音则耳不顺。主要作品有“术道小说"集《神钓》,长篇小说《余韵》、《文博游戏》,电影剧本《砚床》等。其中《余韵》、《文博游戏》获安徽省政府社科奖,并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长书天地"栏目连续播出,电影《砚床》被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收购。业余爱好易经、中医、古琴、书法。





标题题字程   鹰配文美术黄宝昌

画家简介黄宝昌,1954年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14岁师从江寒汀弟子房介复先生习花鸟。16岁师从张大千大弟子胡若思教授习山水、人物。师从复旦大学中文系黄润苏教授学习传统诗词写作。1999年9一12月应邀赴美国得州举办“黄宝昌诗书画展”。2006年广东美术馆“黄宝昌赏珍展”。2006年,嶺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黄宝昌赏珍集”。2007年北京荣宝斋“黄宝昌作品展”。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胡纯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

原创首发!

要有正能量!

有温度!

有力度!

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徐海生  终审:项其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