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山影派(3)】籍绿萍:十年拍摄一条街

樊成柱 黄山日报
2024-08-28

我2009年开始拍摄老街的,因为自幼生长在这里,这条老街满载了我的回忆。”籍绿萍告诉记者,屯溪老街雨后湿润的青石板老旧斑驳的木板门,满满的全是青春的记忆。每次步入老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街头店铺里那热气腾腾的灌汤包子;摇着铃铛招揽顾客的馄饨摊,一碗馄饨飘香了整条大街;金黄喷香的小烧饼、炸得黄灿灿的毛豆腐......

了让老街的影像记忆更为丰满,在准备阶段,籍绿萍曾努力寻找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街照片,但结果却令她失望:虽然诸如《良友》这样民国时期出版的杂志上,曾刊载过老街的照片,但清晰度很低,难以翻拍。渐渐的,籍绿萍发现,清末至民国初年的老街影像,几乎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碎片中。

    十年,正是屯溪市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十年:老街从功能性街区转型为文化旅游街区,街巷弄堂中的居民大量外迁,繁华的主街商铺由于竞争激烈,加上租金逐年上涨,门脸也是不停更换,老街开始变得既熟悉又陌生

最初拍摄老街,我总是选择一些特殊的天气春夏秋冬不同时节,追求的是光影画面之美。2011年一张雨润老街的照片在网上发表后,被各类媒体转发点击量超过数百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同我一样喜爱这条老街的人,我理应将老街之美,更多地展示给大家。

    2017年,老街部分街区开始拆迁,籍绿萍的拍摄重心又逐渐转向被称之为棚户区”的街坊邻居家中。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原居民,住房都是“弹丸之地”,非常窄小,但却不失温馨。每一户居民家中,都有一照片墙,挂满了各个时期的相片,记录着一家人的生活。在这些居民中,有一位居住在立新巷内的洪秋香老人。

2018年4月16日,籍绿萍在立新巷内转悠,发现一幢清代老屋墙脚处刻有“许氏”字样的界碑,于是敲门入户,看见了面容清癯、身体瘦小的92岁高龄的洪秋香老人,她躺在幽暗的偏房之中,见有人进来,便急切地问道:“房子要拆了吗?我能不能不搬家?”老人误认为籍绿萍是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满含期待地问。当老人知道籍绿萍的来意后,便缓缓地讲述起自己的故事:她是隆阜大姓洪家的长女,自幼读书识字,十六岁便初等师范学校毕业了,相中老街许家商户俊俏的小儿子。洪父却嫌弃小伙子没有手艺无法养家,不同意这门亲事。许家小子亦对洪家女心生情愫,为征得洪父的同意,前往老街隔河相望的木船厂学扎船棚手艺。最终,洪父应允了这门婚事,洪家女如愿嫁入了许家。这一嫁,便是一生。这栋旁人看起来破旧的老宅,于洪奶奶而言,却是承载了她七十多年幸福时光的家。

在给老人拍照时,籍绿萍环顾四周,墙上挂着老人和孩子们的照片,厨柜上码着老樟木箱,家具件无不收拾的妥妥帖帖……走出老屋,籍绿萍感慨:如果一座老屋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记忆,那么老街的巷弄,何尝不是承载这座城市的记忆呢!作为摄影人,希望自己的影像能够承载起这座小城、这条老街这些年来的零星记忆,最后能成为这一地区历史记忆的部分。

    入门进户寻找碎片化人文记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籍绿萍发现影像的背后,需要更多社会学”知识来指导拍摄。于是,开始收集、阅读老街的各类书籍、人文历史等,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

拍摄老街十年,籍绿萍是快乐的,带着家的泰迪犬“可可”,行走于街头巷尾,走过繁华和喧嚣,小家伙总是跑前跟后地陪伴着。有一段时间籍绿萍选择清晨5点至7点去拍摄,这个时间段老街没有游人,是属于居民的。大家很自在地在街上洗衣服、炉子,把老街当成了自家的后院,这或许是这座城市最后保留的市井生活方式。至2019年底,老街棚户区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老街通往滨江路的有些小巷就被拆除了,成为了历史。老街的改造将在未来几年完成,而籍绿萍的拍摄也会继续下去。

许多耐人寻味的老景象都日渐消失了,所幸的是,在的相机里,还记录了一些可供人追忆场景……

籍绿萍部分摄影作品选登

老街居民早晨生煤炉

老街茂槐店

老街一马路

滨江路

老街还淳巷

老街枫林巷

老街上街

老街中街

老街立新巷居民家

老街德仁巷

老街榆林巷

老街劳动巷

老街德仁巷居民家

老街德仁巷居民家

老街中街

老街梧岗巷

老街民居




籍绿萍简介

籍绿萍,出生于休宁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黄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其专题《市井》《器物》《山一样的户学伟》等在平遥、黟县摄影节展出。

平遥摄影展上与老一辈摄影家朱宪民合影

刘树勇老师在一起采风




策划:南飞摄影工作室

文案:樊成柱

制作:燕南飞

征集邮箱:hsrbfcz@163.com

联系方式:15955592199

(微信同步)




责任编辑:樊成柱  二审:徐海生   终审:项其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