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8032,都是重点保护对象!
7·7洪灾,历经500年风霜的屯溪镇海桥轰然倒塌,黄山市随即启动部件打捞和大桥修复工作,作为一座承载着城市历史和记忆的大桥,老大桥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非比寻常。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90处,其中国保49处(列全国地级市前十),省保117处(列全省第一)。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安徽省为25005处),占全省32%;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0家,馆藏文物15万余件,珍贵文物6878件,其中一级120件、二级369件、三级6389件。
近年来,我市始终贯彻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文物事业科学有序发展,成效显著。
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11月10日,记者从市文旅局文物科了解到,我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23处,中国传统村落271处。通过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我市对空间形态类4类(古城、古镇、古村、古街)116处,建筑单体类12类(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码头、古塔、古桥、古亭、古井、古道、古碑)3348个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今年全市共实施110个保护利用项目,预计完成投资5.6亿元。
文物的抢救修缮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市积极争取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近两年来,申报国保项目32个,到位资金3668.85万元;省保项目21个,到位资金831万元。中共皖南特委机关旧址修缮工程,黟县西递、南屏消防工程,歙县上丰鲍氏宗祠和巴慰祖宅简易消防工程、长庆寺塔防雷工程等已通过验收。同时,不断加大文保单位申报力度,2019年休宁同安堂、三阳洪氏宗祠、石潭吴氏宗祠、稠墅牌坊群、歙县太平桥等18处文保单位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村建筑群、通济桥、太塘牌坊、珰金牌坊、富溪牌坊、世德堂等40处文保单位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长庆寺塔维修)
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日常巡查、文物安全专项行动、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加大文物违法犯罪执法力度……压实责任,常抓不懈,截至目前,我市无重大文物违法犯罪案件和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发生,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黄山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颁布实施了首部地方法规《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接连出台《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先后印发《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五个规范性文件,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竹山书院维修 )
保护利用齐头并进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我市会同江南林交所建立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通过集中收储古民居、对上申请报批、按规拍挂出让、规划公示实施“四步走”程序,实现古民居产权有序流转。2019年,黄山区庄里、永丰等5幢古民居测绘、规划工作完成,进入收储阶段。通过实施博物馆集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一批重大工程,努力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物建筑群西递、宏村、呈坎等相继获批国家5A级景区,2019年,宏村古村落接待人数达275.9万人,门票收入1.59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以产权换资金、以资源换渠道、以市场换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等多种形式投资保护开发,涌现出了一批以猪栏酒吧、澍德堂为代表的精品民宿,成为我市全域旅游新亮点、乡村旅游新热点。
(文旅部门联合消防支队对黟县宏村古建筑群进行安全检查)
讲好文物背后故事
徽州不仅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文物星罗棋布,我市三区四县全部列入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歙县上丰和狮石乡修复刘奎游击小道、狮石程氏宗祠等一批革命文物点,建起岩源革命历史陈列馆和红色狮石革命村史馆;歙县北岸镇重点打造“烈士故里五渡村”、方璧烈士故居,目前革命烈士故居保护维修已开工建设,下一步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村”,红色基因不断被激活。
要让更多游人亲而近之,还需讲好文物故事。为此,我市不断推进博物馆建设,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举办专题展览、革命文物讲解员大赛,有序接收具有收藏价值文物。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市的文物故事讲述也在不断创新,全市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围绕文物保护这一主线,举办各种宣传活动,通过文艺演出、非遗展演、专家鉴宝、线上展览、网上直播等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品读故事,以史鉴今,文物的容颜与魅力也在重获新生。下一步,全市文旅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文物工作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水平,统筹协调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记者:舒俊
图片由市文旅局提供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