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走红军路】13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士长眠许村

黄山日报
2024-08-28



6月2日,沿着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进路线,黄山日报社“重走红军路”采访小分队一行走进歙县许村镇箬岭村、许村村等地,仔细聆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勇事迹,真实感受先烈们艰苦奋斗历程。尽管硝烟散去多年,但红军将士那种视死如归、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代代相传,嘹亮的红歌更是响彻了整个许村镇。




许村镇箬岭村历史悠久,境内的箬岭古道地处深山,曾是古徽州对外的交通和经济要道,除了政治军事用途外,在徽商兴起后,也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目前黄山市遗存最长的古道——箬岭古道,留下了北上抗日先遣队先烈们的光辉足迹。“前些年在做党史调查时,听箬岭当地村民的父辈或祖辈说起‘红军坟’的故事无不刻骨铭心。”箬岭村78岁的退休教师程大明说,1934年12月14日,北上抗日先遣队谭家桥战斗结束后,有掉队的红军伤病员向歙县许村镇箬岭方向撤退。入夜,天下大雪,气温骤降,厚厚的积雪没膝,四周山岗白茫茫、雾蒙蒙,一片晦暗。当时,村民发现从谭家桥太平岭脚到正岭前山一线的伤病红军战士因再次掉队,有的伤病红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中失去年轻的生命,有的被当地人就地掩埋。其中,在六九座(乐得坐)处一坑里埋有8名红军烈士遗体。敌军抓住13名负伤的红军战士,并欲逼迫其到前线充当炮灰。当行至海拔800多米的箬岭茶坦村风扇口,遭遇大雪,这13名红军伤病员饥寒交迫,再也无力继续行走,见他们再无利用价值,敌人便丢下他们走了。几天后,天气放晴,茶坦村民在风扇口处,相继发现13具早已冻僵了的红军遗体。于是,好心的茶坦人就地挖了一个大坑,掩埋了13名红军战士的遗体。如今,此处曾掩埋红军战士忠骨的土堆,仍被当地村民叫作“红军坟”。去冬今春,当地政府斥资修缮,红军坟前摆上鲜花,并竖起“无名红军烈士墓”碑,以供后人悼念。






据党史记载,1934年12月21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结束在皖南苏区柯村休整,22日到达黟县碧阳镇古筑村,23日到达休宁当金街,24日到休宁兰田,25日到达许村。1934年12月2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主力、侧翼、后卫部队进驻歙县许村、塔山一带,军部设在许氏“大邦伯祠”。如今,走进许村镇许村村,在国保“大邦伯”祠堂大门两侧,仍留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繁体字抗日标语“后方重于前方,训练重于作战”。而在当年红军主力部队驻地许村环泉许绍奇家院墙上保留着标语“兵士们,暴动起来当红军”。许存彰家宅院写有“我们是民众队伍,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等标语口号。


“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每到许村一地,都积极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政策。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让许村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热衷箬岭村史修志的退休教师程大明说,当时为了加强地方党的组织建设,经方志敏提议,抗日先遣队在许村“大邦伯祠”召开皖南特委扩大会,改选皖南特委,红十九师政委聂洪钧当选皖南特委书记。皖南特委扩大会议还传达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的另两项指示:战术上,开展年关暴动,扩大先遣队的影响力;战略上,将正规军化整为零,确定以旌德为中心,向宁国和宣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但遗憾的是军政委员会的这个战略决策,被军团及中央的右倾主义否决,导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兵败怀玉山。“如今,在许村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等同志的革命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许村人创新创业。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这一段红色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将英勇的红军将士的革命精神融入到基层组织和乡村振兴建设当中,存史资政、以史育人。”歙县许村镇党委书记何建中说道。


作者 :姚大盛、黎小强、许晟、钟伟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徐海生  终审:项其敏

推荐阅读

【新安医家④】曹恩溥:承岐黄正道  怀医者仁心
黄山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最新提醒和提示!
钻心疼!黄山区一男子被捕猪器夹住大拇指
温馨提醒:外语科目考试有不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