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山日报》”征文⑧】王坤:从心而上
编 者 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年5月,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黄山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这一刻,我们感慨万千,既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喜庆,也有面向读者用户的感激感恩,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站在新的起点上,决定从即日起开展“我与《黄山日报》”主题故事征文,一起回首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幸福过往,纪念彼此伴跑的风雨征程,抒发共赴未来的豪情壮志。
征文活动至3月底结束。征文以有故事、有细节、生动感人者为佳,也可一事一议,篇幅1500字以内,附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照若干张。征文优秀作品除黄山日报(新媒体)选登外,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届时将授予获奖证书、奖金或物质奖励。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hsrbzbb@163.com。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从心而上
午夜梦回,无意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黄山日报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的启事。恰逢岁末年关,难免追旧。于是就有了这篇疾笔草就。
日报七十年,或曰“从心之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今四十岁,谓之“不惑之年”,不止于思,不惑于行。我与日报相识二十载,与日报结缘之时,正值青葱岁月,灼灼韶华,可谓鲜衣怒马,意气风发。那个年代,对待文学有着一腔热爱,虽然已经过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期,但是余音绕梁,余温尚存。向往海子,以梦为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个年代,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初露锋芒,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还远在路上。
如今,身边的人很少知道我曾与日报有过渊源,或许渊源谈不上,但情结至少是有的。当年在日报副刊发表的那些文章早已尘封箱底,有些早已遗失不存,自嘲偶有诗篇,散落人间。殊不知,当年的日报副刊质量上乘,代表了一方文学水平,俨然成了文学阵地。尚记得那时均以在“散花坞”发表为荣,能被刊用就像是获得了文学上的认可。那时候对于铅字的执念远比现在对事物的热爱大的多,至今我还能回味报纸那新鲜油墨的味道。
那时候对文学的热爱是纯粹的。开始是邮寄稿件,却总是了无音信,一来二往总担心是付诸洪乔,所幸就在市内不远,索性决定上门投稿。记得20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为了投递一份稿件,从学院骑车去日报社,路上忽遇雷阵雨,躲无可躲,索性一路冒雨冲锋。就这样跌撞懵懂地找到编辑部,有位稍年轻点的编辑满脸疑惑问我找谁,我怯声应道,投个稿子。就这样,那编辑接过我带着雨滴的手稿,诧异地望了望我。许是诧异于我对文学的这份虔诚,又或许是觉得这人有些痴傻。就这样,我在日报的第一篇文章刊登了,从此打开了一扇窗。
起初总是无心插柳,后来有了水到渠成,仿佛很多故事的梗概。就这样一路走来,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于是,我在暑期打工时在老大桥的踱步中写下了《临流顾影》,在学习间隙沿着新安江骑行中感受了《山、江水、稻田》,在学业行将结束时回忆缅怀出《我与照东》……
都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事实上,人生能留下来深刻记忆的瞬间并不多,有些片段在回忆的时候甚至需要模糊的加以拼凑。当年那编辑的面孔已然模糊,但这件投稿往事却始终未曾遗忘,他或许早已忘记当初的那个投稿少年。而如今,我多么希望我还是当初那个少年。就像苏东坡那样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如今工作繁忙,难有闲暇写作。中断写作很多年,偶有起笔,闲情偶寄,也总是难抒胸臆。惟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如今的我,早已不再追求文章发表与否,也不在意旁人的评价,许是四十不惑,许是读了老庄的缘故,更倾向于自然的流露与表达。有些人生体验,是有感而发,情不自禁,自然而然,如同此番笔记。2023年,我写下了《登高望远》,也祝愿黄山日报在未来“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推荐阅读【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在无垠的春光里奋力奔跑【网络中国节·元宵】上热点火出圈!人民日报全媒体聚焦徽州民俗
这项工作极端重要!凌云孙勇分别作出批示
起步就冲刺!黄山“双招双引”上海厦门“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