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大巡演!黄山五一假期很热闹
巡演线路图
▼
🚩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剧
📍屯溪河街古戏台 开场表演
徽剧原名“徽调”或“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为徽剧。明末清初,徽州腔、青阳腔、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昆剧、越剧的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 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对许 多剧种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为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徽剧渐渐衰落,只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新中国成立后徽剧得到抢救和发展。1959年,徽剧进京,演出《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目,大获成功。1990年,为纪念“四大徽班”进京200 周年,徽剧再次进京演出,著名演员章其祥主演的《水淹七军》享誉京城。
2006年,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国家级非遗项目·祁门县·目连戏
📍屯溪河街古戏台 开场表演
目连戏肇始于宋杂剧《目连救母》,后发展为南戏剧目流行各地。明代祁门县清溪村人郑之珍在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撰写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这是最早和最完整的目连剧本。目连戏一经搬上舞台,即受到大众欢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祁门民间流传目连戏“出在环砂,编在清溪,打在栗木”的说法。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的目连戏班不下数十个,其中影响较大、活动面较广的有祁门的栗木班、樵溪班、马山班、清溪班、历溪班等,歙县长陔乡的韶坑班、长标乡的劝善班。清乾隆以后,流布在徽州各县的六十多个徽剧班社也大多能搬演目连戏或目连折子戏。目连戏演出唱白质朴,广用民间土语、谚语,并吸收了诸多民间艺术,穿插了筋斗、蹬坛、跳索、窜火等杂技表演,精彩刺激,在民间广为流传。
2006年,徽州目连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区级非遗项目 ·屯溪区·舞和合
📍 巡演节目
奕棋镇有舞和合的传统习俗。每逢占川溪边村2·8庙会时,占川人便会将村中10岁左右的孩童组织起来,给他们戴上“和”“合”二圣的大头面具,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婚姻和合,寿长年丰。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黄山区·跳竹马
📍 巡演节目
跳竹马是由徽剧演变而来的一种传统民俗,又叫汉马和徽马,是过去农村农闲和春节时的娱乐节目,距今已有四五百年。跳马表演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刘备送谋士徐庶去曹营的故事。曹操为得到徐庶这个人才,掳走徐庶母亲要挟徐庶,孝子徐庶被迫就范。刘备知道留不住徐庶,怀着惋惜之情,率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为徐庶送行。刘备亲自为徐庶牵马。徐庶为表达感谢,向刘备、关羽、赵云等传授各种作战阵法。徽州民间老艺人被这则故事所感动,将徐庶传授作战阵法的故事用竹马形式编成龙门阵、文武梅花阵、铁壁合围阵、五子登科阵、赤壁铁索网阵、四面埋伏阵、耙子珑阵、腾云驾雾阵、一字长蛇阵等来表演,传承至今。
2022年,跳竹马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市级非遗项目·徽州区·蜀源草龙
📍 巡演节目
蜀源村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舞草龙等民俗,流传至今。中秋舞草龙,既庆丰收,又贺中秋团圆,由村民分工合作以稻草扎龙起舞,龙头威武神气、栩栩如生,龙体轻巧灵活,便于舞动。全村从傍晚7点开始持续到深夜12点之后结束,敲锣打鼓、点放鞭炮、走街串巷,迎草龙、点香敬草龙,热闹非凡。
2022年,蜀源草龙入选黄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歙县·许村大刀灯
📍 巡演节目
大刀灯是歙县西北古镇许村追怀祖先唐代忠义公许远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五代时,战乱频仍,许远之孙许儒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人,不让“许家刀法”失传,清同治三至四年(1864—1865),许氏族人议定每年正月十五为忠义公许远的纪念日。正月十五晚上,许氏所有宗祠均派出一支舞刀队,擎着两丈多高的大刀灯,走上十里长街,来回舞个通宵。大刀灯制作主要材料是毛竹、杉木,人们将竹剖成十一股,扎成大刀形状,内点蜡烛,外糊绵纸,在绵纸上画上人物、花鸟、亭阁等图案。表演方面主要体现“手、眼、身、法、步”统一协调。
2017年,许村大刀灯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县级非遗项目·休宁县·舞布龙
📍 巡演节目
舞龙是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时,表演者举着巨龙在追逐着龙珠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休宁县齐云山镇岩脚村素有逢年过节舞龙的习俗,近年曾先后参加了非遗进景区、春节传统民俗展演等活动。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市级非遗项目·黟县·舞麒麟
📍 巡演节目
舞麒麟是流传在黟县金家岭村一带的民间舞蹈,至今在黟县保存的古民居徽州三雕中及彩绘上有大量呈现。麒麟在徽州亦为民间神兽,麒麟吐书、麒麟送子典故更是祥瑞象征,能带来子嗣繁盛。黟县自明清以来民间就有舞麒麟习俗。碧阳镇金家岭村的舞麒麟,深得传承之精髓,特点鲜明。一对麒麟以雄壮敏捷、威风凛凛而曙称,表演有望月、吐书、送子、献福之情节,在欢快鼓点中展现腾、跳、转、挪之舞技,把麒麟的动与静,承载美好愿望之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进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心愿。
2020年,舞麒麟被列入黄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徽州区·跳钟馗
📍 巡演节目
跳钟馗作为傩戏的一种,最初用以逐鬼,后世以其避邪。徽州各地村镇旧时每逢端午节,都盛行跳钟馗。各地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各有千秋。每年端午节正午 12 时,村民先至祠堂拜祖宗。祠内烈焰腾腾,烟雾弥漫。钟馗箭步冲出,身穿蓝色官衣,头戴方翅纱帽,旁插两根野鸡毛,手执朝笏板,赤脚。一鬼手执篾制蝙蝠,逗引钟馗。一鬼手撑破红伞,在钟馗头上不断旋转。代表蜈蚣、蝎子、蛇、蜘蛛、蟾“五毒”的五个小鬼手执钢叉,在钟馗身前身后又跳又闹。一鬼不时以一纸扎的方形酒坛孝敬钟馗。喝醉酒的钟馗,东倒西歪,欲捉鬼吞吃。小鬼则逗引钟馗走街串巷,挨门挨户跳舞取乐。各家各户将准备好的铜钱、糕点、喜物送给舞者作为酬劳,并燃放鞭炮,随舞人员鸣金鼓,撒五色纸。而今徽州区岩寺镇和歙县徽城镇渔梁街、雄村义成、郑村堨田等地每年端午节还有跳钟馗活动。
2010年,跳钟馗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祁门县·采茶扑蝶舞
📍 巡演节目
采茶扑蝶舞,原名扑蝶灯,流传于祁门西乡彭龙、渚口一带,是祁门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由渚口村老艺人根据老一代人口述整理恢复。采茶扑蝶舞演出时间一般在茶季、正月或农闲的时候,舞曲表现了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最初在元宵节闹花灯时表演,四个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圆纸扇,作扑蝶状,且歌且舞。唱词为一年里十个月的花名和农事,意 在欢庆新春佳节的同时,安排好一年的农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8年,采茶扑蝶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屯溪区·黎阳仗鼓
📍 巡演节目 巡演至黎阳牌坊驻演
黎阳仗鼓在徽州久负盛名,相传隋末英雄汪华曾用仗鼓以壮军威、欢庆胜利,民间将仗鼓视为“灵物”,平时不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祭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才组织队伍演奏。为了祭祀先祖,黎阳人每年都要在汪华秋操练兵的八月举办大型庙会,仗鼓作为舞队前导的仪仗队,一直要打到庙会结束。仗鼓以杂木做围,用牛皮蒙双面,上下鼓边镶嵌着两圈密集的铜钉包,鼓呈扁圆形,样式极为古朴。击打时,一人一鼓用红缎带斜背于身前,左手持鼓环,右手执鼓槌。四鼓、两笛、一云锣为一班,场面越大,庆典越隆重,启用的仗鼓班数就越多。
2006年,黎阳仗鼓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休宁县·得胜鼓
📍 巡演节目 巡演至老街口驻演
得胜鼓又称“仗鼓”。在民间,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方能组织队伍演奏。休宁的得胜鼓主要在五城农历七月二十四庙会上演奏,祭奉的是唐代大将军张巡。休宁得胜鼓的表演以夹板碰击为节奏,伴以鼓声,别具一格。仗鼓乐曲在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鼓点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配以曲笛、云锣等民族乐器伴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极其强烈。表演得胜鼓的武士举着牙边风火旗、大灯笼,身背仗鼓、手持夹板、键铃。表演时牛角号一声长鸣,一面杏黄大纛,引出四面牙边风火旗,四只大灯笼开道,紧跟而出的是六位手执夹板者与八位身背仗鼓的鼓手。演员们敲击着鼓面与鼓边,抖动着手中的键铃,和着夹板声与音乐声,不时变换着队形、步伐、舞姿。得胜鼓场面壮阔,气势逼人,记录了军士班师回朝的喜悦豪迈之状,更体现了老百姓的欣喜之情。
2017年,休宁得胜鼓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市级非遗项目·歙县·瞻淇鱼灯
📍 巡演节目 巡演至河街大码头驻演
瞻淇村嬉戏鱼灯习俗由来已久,竹丝、宣纸、蜡烛,拙朴的画工,表达着村民对新年朴素而直白的希冀。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省级非遗项目·黄山区·轩辕车会
📍 巡演节目 巡演至老街照壁广场驻演
车会又称“车公会”。据《中华舞蹈志》记载,自唐代以来,就流行于黄山区仙源、甘棠一带的民间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共七日会期,从“洗车”“落地车”“试车试路”“正车”、“祭车”到“收车”进庙,一届滚车方告结束。滚车表演以涂满鲜红色彩的大车轮为道具,以力与美为主要表现形式,场面气势宏大,参加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滚法有“平滚车”“夹篱笆阵”“飘反车”“发绕车”“拍绕车”“螺旋车”等。绕车、螺旋车在广场表演时,车手和几千观众齐声呐喊助兴,锣鼓、鞭炮声震天动地。火轮车白天在道路、街道、广场活动,凡能通车的祠堂、庙宇、商店和住户的门前都要滚到,以示降福祛邪。
2006年,轩辕车会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字简介可滑动查看 ]
温馨提示:1.请文明观演,以免人员过度拥挤而发生踩踏。2.严禁攀爬树木、在楼顶滞留聚集观看,不要倚靠护栏、桥栏,防止坠落。3.请家人照看好老人、儿童,防止走失;保管好随身携带物品,防止物品遗失。4.活动结束后,观看人员有序离开,不要奔跑、拥挤、推搡。5.如遇大雨,活动将延期,具体举办时间另行公告。
#创意黄山,美在徽州 #
推荐阅读“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卫星命名!拟于2024年发射
超美!黟县东站掀起盖头来
“全国工人先锋号”炼成记!聚焦黄山杰尔马
雨!雨!雨!后天开始气温明显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