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评】齐抓共管构建清新网络空间
一年一度的暑期,是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上网的“开心季”,但它因为缺少一些有效的网络监管,一些中小学生暑假期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常常也成了家长、学校、社会恐网的“头疼期”。
有数据披露,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54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我国中小学生作为新一代“数字原住民”,“触网”呈现出低龄化、常态化特征。据第 11 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除个别未使用过互联网外,参与调查未成年群体均有上网经历,整体上网率达到 99. 9%,上网普及率近乎饱和,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水平。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各种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儿童智能装备等,早已共同构成未成年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生态环境系统。
为保护好未成年中小学生的用网环境,中央网信办不久前发出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生态,这也是中央网信办连续第3年做出这一部署。这次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大、对未成年人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站平台以及儿童智能设备等,重点聚焦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不良内容、网络沉迷、新技术新应用风险等7个方面问题,从深从细从严全面整治,旨在全面压缩有害信息隐形变异的生存空间,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网信联合公安、教育等部门对涉未成年中小学生互联网乱象重拳出击,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监管方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不断压实、自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涉未成年的网络种乱象花样翻新不断、变异升级加快。比如,有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暴力恐怖、低俗色情等视频图片,扭曲和异化了未成年中小学生的伦理观、价值观;有的利用网络幌子,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有,更有甚至者利用现代技术,通过“AI换脸”“AI绘图”等对未成年中小学生实施诈骗;有的借“帮助”未成年中小学生躲避防沉迷系统,谋取不正当利益。构建未成年人清新的网络空间,需要多方合作、齐抓共治,不断健全部门监管、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网络生态治理体系,让中小学生尽情沐浴在网络知识的阳光之下。
部门要监管有力。网络监管部门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善于发现“老问题”背后的新变种、打击“新问题”滋生的新套路。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管,坚持关口前移,及时发现网上涉未成年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常态化巡查未成年人活跃的网站平台、产品功能和位置板块,受未成年人追捧的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时下流行的儿童智能设备自带的和第三方APP,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反复反弹、隐形变异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网络执法处罚力度,健全完善部门执法联动机制,从严处置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和账号,及时封禁下架各种不良软件,坚决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中小学生网络违法犯罪。
平台要积极有为。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网站平台要主动压实未成年中小学生网络保护主体责任,切实加强自律和内容管理。要加大投入及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青少年模式等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系统辨识度,优化算法推荐内容,持续完善内容审查和过滤系统,及时过滤谣言内容、违法违规信息、低俗内容等不良信息,健全完善违规和不良信息内容的预警机制、全流程审查机制,牢牢守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底线红线。同时,平台企业应正视中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多元需求,主动增加优质网络内容供给,努力以网络正能量吸引、塑造和感召未成年中小学生。
社会要关心有爱。构建未成年中小学生暑期清新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机构、平台的齐抓共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共治。作为每个家庭,要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关注,帮助他们提升用网能力,合理规划上网时间及事项,引导养成更多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作为每个学校,要加大对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提高网络素养和甄别有害信息的能力。作为社会其它方面,也要主动担负起守护人的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提升网络素养,共同护佑未成年中小学生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度过暑期、健康快乐成长。
编辑:程红妹 实习生:李仲然
二审:徐海生 终审:金一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