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戴震诞辰三百周年⑨】戴震的精神遗产!

潘定武 黄山日报
2024-09-08

戴震不但为乾嘉学术的代表,而且是清代中叶最杰出的思想家。戴震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早已越出中国而远播海外。戴震于治学中彰显了严谨求是、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深思明辨、去私解蔽的启蒙智慧和忧时伤世、体民富民的仁者情怀。在戴震诞辰三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总结其泽惠后人的可贵的精神遗产,无疑很有意义。


一、严谨求是、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


戴震一生治学闻道,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钱大昕《戴先生震传》称戴震:“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辩以排击前贤。”为人熟知的戴震少时“难师”的故事,最能说明戴震早年读书即能独立思考,尤具实事求是的态度。


严谨求是,在戴震首先体现为探本求源的精神。戴震治学,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居高望远,努力探明源流、建立原理及系统。洪榜《戴先生行状》称戴震“尝为《七经小记》之书,凡经中训诂、制度、象数、水地诸事,以及天人之道,经之大训,皆比类合义,具其端委,论其指归,俾学者因是以求六经,用力约而功多”。其《七经小记》虽未完成,但在诸多研究领域均已建立其原理及系统;对《水经注》经、注之混淆等问题,最终理出辨析经、注的三大义例,而深得钱大昕的推许:“今武英殿所刊,用先生校本,海内始复见此书之真面目焉。”(《戴先生震传》)


自觉摒弃主观臆断,“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与王内翰凤喈书》)凡事必依据事实材料,探本求源。戴震自论其治学之旨在寻求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馀议,巨细必究,本末兼察。”(《与姚孝廉姬传书》)中国古代认识论长期停留在注重感知和经验的阶段,戴震提出的“十分之见”可谓精微深刻,是认识论走向抽象概括和探本求源的积极尝试,体现了一定的现代学术品格。


严谨求是,在戴震还体现为攻坚克难的精神。学术本无坦途,迎难而上,勇立潮头,方能体现一流学人的本色。戴震治学,人以为难,己以为乐,《方言》《考工》《大戴礼》《水经注》……字句讹脱,人多不治,学者恒苦其难,戴震一一治之,真知灼见,灿若繁星。穷究《方言》《大戴礼》《水经注》,最能体现戴震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程瑶田叹道:“三书之舛谬难治,苟非东原以其所能治之,后之人虽有一知半解,欲为功于三书者,吾知其有所不能也。有东原以其所能先治之,后之人或有拾遗补阙,以裨益于三书者,吾知其有所甚易也。”(《五友记·戴震》)


面对人所不治的学术难题,戴震毅然劈山开路,勇做先导,因而才能引领乾嘉学术,被梁启超赞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治学的严谨态度与攻坚精神,使他不但成为当时学界的领袖,引领一代学风,而且备受后学推崇。

图片来源网络


二、深思明辨、去私解蔽的启蒙智慧


戴震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如梁启超所言:“苟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清代学术概论》)戴震以考据为手段以探求义理,实事求是,不盲从,不轻疑,不偏主一家。戴震更坚持:“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解蔽斯能尽我生;尽我生,斯欲尽夫义命之不可已;欲尽夫义命之不可已,而不吾慊志也,吾之行己,要为引而极之当世与千古而无所增,穷居一室而无所损。”(《沈处士戴笠图题咏序》)戴震所持这种去私解蔽精神,得之于长期的好学深思,其所贵者,在于不但要摒除一己之私见,而且要为大众去蔽解惑。中国数千年最缺乏为民解蔽之人。戴震自幼志在闻道,尤其能自觉地去私解蔽。戴震自称:“立身守二字曰不苟,待人守二字曰无憾。……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正是能坚持这样一种为人为学的原则,才能不断自我日新,而且广泛沾溉时贤,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焦循等等一流学人,无不受其启迪。


戴震所追求的“十分之见”,同样旨在去私解蔽。求“十分之见”的基础,在于知识的不断扩充,对事理的不断探索。戴震在对义理的不懈探索中,大胆揭露理学末流舍训诂、实事而空求义理,必然导致以一己意见为理,名为有理,而实则无理;名为治人,而实则害人乃至杀人的实质。这是戴震去私解蔽、启迪民智最引人瞩目的发现。“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孟子字义疏证》)这种振聋发聩的呼声本应警醒当时尚在沉睡的士林,可惜得到的呼应甚微,不解与批评之声却甚是汹汹。这是戴震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戴震认为理即存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条理”(规律),而坚决否认“心即理”、“穷理即是穷心”。戴震所言“明于心”,是通过不断扩充闻见、探索事理而明此认知之心。他断言:“圣人之言,无非使人求其至当以见之行;求其至当,即先务于知也。凡去私不求去蔽,重行不先重知,非圣学也。”圣贤求理,务先求知;圣贤重行,务先重知,如此才可去私去蔽。这种重视实知而否定虚理,同样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此,戴震既将知、情、欲等作了认真的区分,又将理、欲关系作了合乎实际的重新界定,倡论“情之不爽失”即为理。戴震毫不讳言正常合理的情、欲需求,并将合理的情、欲视为天理,理、欲本为一体,理、欲绝非不可并存,这是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彻底拨正,是对宋儒“太极图”的勇敢打破。“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楚图南题戴震纪念馆语),是一代真儒戴震的真实写照。



三、忧时伤世、体民富民的仁者情怀


曾子论士人当“仁以为己任”。戴震正是这样满怀忧患、“仁以为己任”的弘毅之士,虽然一生命途多舛、甘苦倍尝,而始终痌瘝在抱。戴震以《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振聋发聩的著述,直揭理学末流掩天下人之耳目,以意见杀人的本质。戴震自称《孟子字义疏证》为其生平最大之著述,而且自言为正人心而“不得不作”,正缘自其痛感当时社会“无论邪正,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天下尽陷于不自知之恶的可怕现实。因此戴震之解蔽,已不仅为民众,更为唤醒士人、知识阶层。戴震痛心于知识界普遍昧于天理人性,误以意见为理,扼制万民正常情欲,乃至常以意见杀人之境地。戴震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与某书》)“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无疑是极可怕的现实。因之,戴震明确提出统治者应当“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著于义而罪之。”(《孟子字义疏证》)


统治者只有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推己及人、以情絜情,才能够达民情、通民意,真正造福万民。“国之本莫重于民,利民、病民之本莫重于吏。有一念及其民,则民受一念之福。”(《送巡抚毕公归西安序》)洪榜《戴先生行状》深情推许:“先生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在文字狱高发的乾隆时期,戴震大胆为民请命,堪当鲁迅先生所称颂的“民族的脊梁”;而他主张体察民情万物的平恕之道、通达民欲与富民理想,正与当下以为民本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


被梁启超誉为“字字精粹”的《孟子字义疏证》,最能体现戴震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忧时伤世的精神,也是戴震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疏证》中饱含的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解蔽的仁者情怀与勇气,更是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的体现。   

作者:潘定武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程子洋  终审:王翠竹
推荐阅读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全国百强!黄山3地上榜
最新!休宁7名干部任前公示
祝贺!陈尚发当选“安徽好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