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山改革新图景 | 以“有解思维”探寻乡村振兴“最优解”

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
2024-09-08

四季黄山,气象万千,改革潮涌,沃土欢歌。
新安江畔,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农村闲置资产被盘活利用,民居变民宿风生水起;古村落里,春采茶、夏赏花、秋收果、冬沐雪,“土特产”变“香饽饽”,撂荒地焕发新生机,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幸福感跃然脸上……

改革的春风吹进每一个山村。黄山市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做好转化文章,激发基层首创精神,以“有解思维”探索乡村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路径,让农村资产活起来,发展资金聚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创与变,激发新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黄山怎么干?实践证明,“五微”模式是“最优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小切口、微更新”实施美丽乡村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推动村庄变景区、创意变生意、农房变客房、生态变业态、资产变资金、风景变风尚,实现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村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五美”目标,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屯溪区南溪南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也是外地人一度捂着鼻子绕着走的村庄。这几年,该村以“五微”行动为抓手,通过村庄环境整治、特色节点打造、“美丽庭院”评比、引入乡创客、村企共建等,开始变得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2023年,南溪南仅豆腐产值一项就超过了3000万元。如今,随着新场景新业态的持续“上新”,南溪南日益变得时尚化、年轻化、艺术化,蝶变成为精品示范村、“网红村”。

坐落于丰乐河之南的徽州区西溪南被游客誉为“绿野仙踪”。从千年传统村落到“乡村国际会客厅”,西溪南的华丽转身,是黄山市实施“五微”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五一”,西溪南接待游客首次破10万人次,旅游接待量已超2023年全年。

在黄山,出圈出彩的乡村不止于两“溪南”。一批个性鲜明的非遗村、康养村、艺术村、哲学村、摄影村、戏曲村、写生村、美食村不断涌现,千村千貌、各有韵味。
面对乡村如何全面振兴这道“必答题”,黄山以“五微”作答,让乡村有颜值增价值,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稳居全省前列。

破与立,打开新天地

“钱从哪来”“如何运营”“如何造血”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黄山的乡村,已不满足于只为文旅发展“添砖加瓦”,而是要在更深层面创造性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不破不立”的决心,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破解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聚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为了解决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黄山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与省农发行合作全域推广“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流程管理,市场主体负责管理运营,金融机构负责评估融资,村集体和村民负责流转土地、房屋供应等,五方协力,共建共享,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去年8月,“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中的徽州区大灵山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启动,以“区域性整村运营”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共富示范点。去年以来,灵山村直接获得运营收入20万元,景区带动当地村民就业50余人,带动玉米、粽子、酒酿等农副产品销售1000多万元。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模式,统筹零散的政策性资金,灵山中心村正在推进的5个重点项目已争取到村落徽州二期、村落徽州大灵山项目资金等融资贷款9.5亿元。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乡村振兴之变不仅“焕新”了田间地头,也“唤醒”了“沉睡”资源。
草坪露营、竹筏漂流、野趣BBQ,艺术之家、乡村画廊、窑烤面包坊……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深山村落呈现出的文艺和洋气,这里便是黄山区焦村镇的汤家庄村。该村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通过“一栋房改革”盘活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吸引社会资本、高端专业团队入驻乡村,目前已改造农房24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4年的4.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89.7万元。

像汤家庄一样,黄山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流量密码”,掌握了“流量密码”就能找到变现方法。
切口小而准,破题大文章。我市结合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盘活闲置农房,创新乡村运营机制,做强“茶花草鱼”等特色农业,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5个,打造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区域公用品牌,开发徽茶、徽菊、皖南花猪、蔬菜盲盒等产品600余款,去年全市农产品仅网络销售额就达39亿元,乡村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050亿元。2023年,507家县乡村三级乡村运营公司实现营收2.8亿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3800余万元。全市689个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占比100%,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了新动能。

改革创新,让黄山跑出了绿色发展“加速度”,找到了打开乡村振兴的3把绿色金钥匙:“村落徽州”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吸引千余名新农人、徽创客、设计师、艺术家、数字游民等新力量人才扎根黄山,开展创新创意创业创造创富实践,汇聚了更多社会资本、有识之士,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大黄山建设。

形与魂,拼出新图景

“被评为AAA级信用主体后,仅贷款省下的利息一年就有20多万元。”汪玉顺是休宁县和福园家庭农场投资人,2022年,他的家庭农场被评为AAA级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银行根据其信用评级结果及经营规模实力,将授信额度从200多万元增至800多万元,利息却仅有以前的一半左右。利用信用贷款,汪玉顺建起了民宿,购置了蔬菜烘干机……今年1—5月,他的农庄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带动40多位村民就业。

近年来,我市针对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发展缺资金、普惠金融缺信用、农村基层党组织缺抓手问题,以争创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以信用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信用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为了让徽州的绿色农产品走出去,我市开发了枇杷贷、新农易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同时聚合“银政担险”多方力量,加强风险防控,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并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截至目前,全市各金融机构为信用主体授信4.79万户、99亿元,用信3.01万户、61.69亿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歙县是安徽省首批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县之一,在深渡镇大茂社区“生态美·信用好”超市,居民拾捡垃圾及义行善举都被量化为信用积分,积分既可以兑换相应的生产生活用品,也可以在年底时享受分红。
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中,我市打造407家“生态美·信用好”超市,将农户参与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行为量化为积分,通过积分兑“好物”方式,让诚信增值、德者有得,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质效。同时,将信用结果运用从金融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出台了自来水、燃气、农村公交、加油、教育等多项“信用礼遇”,让没有金融需求的群众也能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目前,信用成果运用已惠及群众35万人次。

发展不止,改革不息。国家发改委点赞黄山“五微”改革绘就“新安山居图”;绿色金融“村落徽州”上升为“村落江淮”获全省推广,并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我市党建引领信用村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未来,黄山市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不断把改革向实里推、往深里走,持续为发展增添动力、激发活力、提升内力,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舒俊图片:樊成柱、王婧等部分照片为本报资料图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王翠竹  终审:黎小强推荐阅读
来自南开大学!黄山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
开通倒计时!宣绩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大黄山365】名校+名山,力推黄山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
持续至7月20日!在杭州市民中心,可观大美休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