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三人谈:跨时空相遇苏轼,真心爱戴大文豪
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指导,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演艺集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杭州爱乐乐团出品,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创作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上演后引发热评、专家、媒体、观众纷纷发来评论,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教育部将其收集,扩充整理成为文章,以飨读者。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王珏
《苏堤春晓》通过一个个片断展示了苏东坡的一生。难得的是,《苏堤春晓》的分寸感,对官场沉浮的慨叹,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对人生际遇的奈何,在剧中都有呈现。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剧呈现的艺术风味,那便是雅趣。中国文人尚雅,宋代文人作为中国文化的某种代表,追求远逸平淡。《苏堤春晓》有着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也有着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在嬉笑怒骂间,百态人世。在对酒当歌中,恍然人间。
这也是田沁鑫院长继《北京法源寺》后又一部历史题材的力作,对于苏东坡这样一个知名的人物,文艺作品要表现起来容易,要表现得好并不容易。田院选择了一个不容易的角度,用考究的方法,实证的勇气,在庞杂的历史材料中找寻东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北京法源寺》到《苏堤春晓》,田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题材的创作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厚重的历史背景、大段的台词,虚实相间的艺术风格,这不是一个讨巧的创作路径,却能够通过舞台演出与当下观众呼吸,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国有院团和地方院团的合作,是近年来很多剧目的创作模式。《苏堤春晓》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创作,可以说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国家院团的人才、制作优势,可以带动地方院团的创作。地方院团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对当地剧场经营的经验,又可以让国有院团触角更为纵深。我们也期待国有院团和地方院团的携手,能够创作更多精品力作,让中国舞台艺术扎得更深、传得更远。
浙江川图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卓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有幸在杭州大剧院现场观看了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创作的话剧《苏堤春晓》,编剧田沁鑫、张昆鹏;导演田沁鑫、高蕾蕾,剧目之新颖、独特、精彩绝伦,令人观之难忘。
我相信这将是田院长最神来之笔、鬼斧之作的话剧剧目之一,也许将来巡演之后,会是话剧舞台上一部如当年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般流传不衰,广受观众热赞的经典作品!
整部戏,如散文诗一般,无形胜有形,无意胜有意,形散而神聚。创作元素之多元,但丝毫不违和,叙述方式之跳脱新颖,却行云流水,表达意境之层次丰富,既深入浅出又雅俗共赏,人物形象特立鲜明,个个争彩,然幕幕和鸣。
看戏时感觉全剧犹如冰雪消融叮咚作响的汩汩清泉,高山之间蜿蜒跌宕,顺势穿流而下,在润物无声中,化寒为暖,化诗为意,化苦为乐,化重为轻,一次次笑声之后,留下一幕幕的深沉与思考。
在2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观众全程饱含热情与专注。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喝彩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谢幕时,观众席里叫好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我特意留意了观众席里年长者与年轻人的反应,无论年轻或是年长观众都报之以欢笑、掌声与赞叹,连我7岁的儿子都笑得前仰后合,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剧目不同的情境中发生共振、找到共鸣、获得共情。
从文化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言,《苏堤春晓》既可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高水平文化审美境界。在我看来,这部戏的境界可以类比《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的意趣,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在观看剧目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处表演、每一段台词中,获得自己文化精神层面所需要的那份享受与快意。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苏堤春晓》在不同的观众眼中也会从不同角度去了解苏轼、理解苏轼。
剧目主题与故事基于苏轼两次上任杭州,为官一方疏浚西湖、修筑苏堤而来,而剧目在创作思路上铺陈开来的却不仅仅是一条苏堤,而是一段历史,一种人文,一份情怀,一个诗人的豪放与惆怅,一个政治家的抱负与起落,一个文人为官刚正、为人率真的性情,一个丈夫对亲情的不舍与思念,一众士大夫对家国的赤忱之心。
《苏堤春晓》通过苏轼之功留传后世千年的绝景,透视了一个伟大人物背后的历史时空,穿越回到今天,观照我们所见依在的绝美苏堤,所见依旧的物是人非,所见依然的世事变换。
在剧目的艺术风格上,通过天马行空的表达与想象,轻松幽默的表演和台词,极具浪漫主义的戏剧张力,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上,融合了多种戏剧元素,极其丰富的演出呈现方式和表演层次,让观众沉浸在活泼愉悦的话剧体验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现了“苏轼”与“苏堤”、“人物”与“景物”二者交相辉映的全景舞台画卷。
纵观田院长以往的话剧作品,多改编自名家名作,而此次《苏堤春晓》则是一部原创剧目。在田院长携团队主创的共同努力之下,整个剧目呈现出较之以往更加灵动、轻盈、跳脱、标新立异、举重若轻的风格。可以说,面对苏东坡这样一个久负盛名,一生际遇坎坷的历史人物,一道苏堤如此盛景之下笃定的背后历史,田沁鑫导演以她炉火纯青的话剧艺术语言和超凡创意的舞台驾驭能力,给观众打开了一个意想之外的上帝视角,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去遇见一个不一样的鲜活的苏东坡,为观众抽丝剥茧剥开“苏堤春晓”背后的传世美景、历史脉络与文化灵魂。
该剧在创作理念上,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形而上的叙事方式,一味去追求历史与人物的宏大叙事,而是打破了常态的戏剧叙述结构和表现方式。如后现代艺术在戏剧领域进行了一遍遍解构之后,由田导再重构出新时代话剧艺术创新表现的别出心裁,别具一格!通过见微知著的视角,情景切片、时空错位、人物交织、事件连横,在话剧舞台方寸之间,既有直抒胸臆的细腻,又有畅快淋漓的戏说,逐步由一场场、一幕幕编织出《苏堤春晓》的恢弘图景给予现场观众无比感动,让全剧整个演出节奏欢快有序、观后意犹未尽,紧紧抓住观众的视听味蕾。
我相信当我们每一位观众在看完这部剧之后,再亲临西湖苏堤美景之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人文感受和情景体会!
观众Milo
田沁鑫总排大戏,《生死场》中有生民悲歌,《断腕》中的情思满溢,《青蛇》中孟浪贪恋,一座《北京法源寺》满眼众生,《聆听弘一》中听到人性和佛性。到了《苏堤春晓》,观众陆续进场时,文武百官已在台上坐定,帽翅还在摇摇晃晃。远远飘来一句:“有人不爱是非,却总在是非之中。” 这一句,气质饱满,马上攫住了我的心。
田沁鑫的宽容,是她的剧里没有绝对的反派,这种设置就很好玩。发国难财的冠晓荷,最后被抄家被流落街头也有破碎感;法海一句“小青你等我回来再与你传道授业解惑”;“窃国大盗”袁世凯也能不卑不亢说出“我像个女人一样深深爱着大清”。《苏堤春晓》里也有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一个主张变法,一个全面废除变法,一个反对变法又反对全面废除,都是死对头吧,都得唱反调吧,但田沁鑫不!倒也能相互理解,同是北宋公务员,我们只是政见不同,却都是怀有赤诚之心。接着神宗也来了,说抱负也说抱歉,求仁未得仁的遗憾。多沉重的“乌台诗案”,原来只是偶感风寒大梦一场。
田沁鑫的大气,让人说话,也让“鬼”说话。《北京法源寺》里1921年的大和尚与1898年死去的谭嗣同隔空对话,聊着聊着,死去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也加入其中。《苏堤春晓》里让大家抱着自己的灵位上台,四川口音的王弗一说话,要告别有托付,才知道什么是情深意重,才知道苏轼为什么说“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已经潸然泪下。
田沁鑫的大气,是《苏堤春晓》的艺术审美。太舒服了,古画前人影绰绰,人在画前走或一起成为画。神宗着淡黄袍衫,底现红销金领袖;大臣是荸荠紫是赭石色,太后和太皇太后的祎衣更是庄重,不得不说一句“高级”。同行看戏的朋友一直在赞叹这颜色好正这紫色我真喜欢。
田沁鑫的沉稳,是她的演员。上一次看辛柏青演戏,是几周前的院线电影《白塔之光》,演一个落寞颓废的中年男人,总想帮荧幕里的他理理头发。再上一次留下深刻印象是《妖猫传》,他的李白真是惊为天人,一个不让人讨厌的酒鬼,他的李白让我相信真有人能出口成章。而他的东坡真是太有烟火味了,很想得开的E人的职场日常。吴彼的欧阳修也是浑然天成,这颤颤巍巍和精神矍铄是怎么一起做到的?
大戏里还是要有些小可爱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站在台上开始自报家门,轮到司马光,“砸缸兄,这八大家里可没有你”。田沁鑫抖机灵,就是文人插科打诨,酸溜溜痒酥酥在人心里不轻不重挠一下;又比如,“同一拨人衣服换不过来了,我们负责拖时间”,让我想起《四世同堂》刘金山老师那句“老舍先生说:椅子太硬坐着不舒服,休息十分钟罢”;也有老北京田沁鑫总爱调侃杭州人的口音:“你也姓苏啊”——“书童的书(su)啦”。
《苏堤春晓》16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讲苏轼的一生,也讲苏轼与杭州的渊源。名字当然还可以是“苏堤春晓”。剧情需要铺陈,角色需要成长,连苏轼本人都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要讲他在杭州建苏堤造医院成就三潭印月,也避免不了讲他在别乡的彷徨。他来杭州两次,每次都是志得意满,春风满面,“在杭州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但倘若没有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生际遇,哪来杭州的东坡居士呢。苏东坡的初心,是别忘了“我,一个北宋的公务员”,田沁鑫的初心,依然是传奇人物,依然是中国故事,只是在这次的中国故事里,她让这个传奇人物又开心了一点,又可爱了一分。
《苏堤春晓》杭州首演,本土圆满。
摄影:林国兴 郭贯宇 区汉明
雷玉东 吴言波 朱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