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国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水利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字数:7000字
阅读时间:约18分钟
引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面积1.349987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98公顷。在人口多和耕地少的双重压力下,合理规划及优化发展农村水利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以色列、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农田水利发展方面上走上了法制化、系统化、市场化、科技化的道路,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以色列农村水利发展经验
以色列全部领土面积约为2.0770万公顷,其中60%以上土地为沙漠和山地,耕地面积为27.8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3.8%。耕地灌溉面积为22.5万公顷,耕地灌溉率高达80.79%。以色列总体而言水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水利的发展进程。
政府大力发展节水事业,采用较高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由于以色列独特的地理位置,一半以上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这也为以色列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水资源的利用也成为农业发展中首要问题,相关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农业水资源节水技术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保持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色列现在不仅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具有成熟的技术,满足国内居民的生产需求,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特有的灌溉技术促进了以色列农业快速的发展,如表1所示。
整合有限的水资源,循环高效用水。以色列在面对水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能够积极发展水资源灌溉技术,在重新规划农业生产发展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才使得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实施“阶梯收费”的模式,鼓励节约用水,以应税配额百分比来计算农业生产者所缴纳的水费,超出规定限额的部分征收高于限额内的价格。再者为了解决水资源在区域内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水利工程,通过管道、运河等模式,将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地区输送到相对匮乏的地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还积极研发相关节水技术以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研发滴水灌溉等技术,把农药、化肥等通过水灌溉的方式进行输送,还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调节灌溉时间等,最大程度上弥补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才使得以色列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以色列的农业灌溉用水量逐年递减,而农业生产的利润却在增长。
以色列人对于“整个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高效的规划水准和系统的管理能力。以色列通过研发相应的滴灌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单位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成本。通过农业节水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扩大再生产等方式促进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显示,在所有经合组织(OECD)国家当中,以色列是废水回收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2000年,以色列仅有33.6%的人口使用回收处理后的废水,到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攀升至51.7%。以色列目前全国55%的淡水供应来自海水淡化。其成本仅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1/3,以索雷科生产的淡水为例,1吨水的成本只有58美分(约合人民币3.85元)。以色列平均每个家庭每月的用水支出大约在30美元(约合人民币200元),而2016年以色列的人均GDP为3.7万美元,用水支出已经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
日本农村水利发展经验
日本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其水利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
美国农村水利发展经验
农业经营规模大,适合发展机械化灌溉技术。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2002年美国农场的平均面积约为170公顷,是中国家庭平均经营规模的300倍以上。大规模的家庭农场,以及更大规模的公司农场,适合应用大型喷灌机等机械化灌溉设备。
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促使节水效果较好的机械化灌溉方式替代传统的地面灌溉,农田水利建设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在工业技术的推动下,20世纪中期,大型喷灌技术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到2000年美国的喷微灌面积已占灌溉面积的52%。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部大规模灌溉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由于工业化程度提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旱灾害等问题日益严峻,美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从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转向了原有工程的改造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推广精准灌溉、灌溉水质监测、污水回收利用、控制地下水开采等环境保护措施。
四
欧盟农村水利发展经验
高效的水利管理体制是荷兰水利建设的前提。荷兰实行“一龙管水”,在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中分别设置了与水有关的机构,专门负责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尤其是荷兰的水董事会,作为一个独立于各级政府的专业性水管理机构,不仅从事防洪,还从事水量与水质(包括污水处理)的管理工作,管理地位与市政府相当。荷兰实行的这种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杜绝了管理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使得各级水管理机构能做到各司其职,依法管理,运转有序。规范的投入机制是促进水利事业良性循环的关键。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荷兰采纳对居民和工矿企业征收污水收集税和污水处理税以用于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点源污染治理的经费问题。管理大江大河等重要工程的水资源派出机构也从直接向国家管理的大江大河排污的企业征收的污染税的税收中获得了水资源管理的费用。同时,荷兰政府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国家投资,保证了经费;对受益单位和个人,收足了经费,而且建立了受益者、付费者参与决策的制度,责任、权利、义务明确,形成了良好的费用回收机制,具有中央政府、省政府、水董事会、市政府等多种融资渠道,为水利事业提供了稳定雄厚的资金保障。依法行政是水利工作的助推器。荷兰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得益于完善的水利法律法规体系,如在防洪方面,从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到洪水的预警预报,抗洪抢险的组织,以及灾后的救济,荷兰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执行部门。在荷兰,法律执行部门执法相当严格,违反有关水法规的省、市长都可能被起诉,有效地维护了水环境治理与开发的良好局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水利事业的重要内容。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荷兰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了国土浸渍、水土流失这一特定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如湿地恢复、河道治理,一直受到荷兰政府各部门及有关组织团体的高度关注,列入了水管理重要议事日程。荷兰已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体系,加上政府采取有力政策措施予以保障,生态建设效果显著。玻璃温室农业、园艺花卉、生物防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全球领先。荷兰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6.5万公顷,约占全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西荷兰是温室最集中的地区。玻璃温室约60%用于花卉生产,40%主要用于果蔬类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黄瓜)生产。荷兰很注重信息化操作和田间监测、大数据收集,玻璃温室环境控制方面,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智能化配肥喷灌系统、领先的生物防控技术促成荷兰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经典经营模式。通过水和肥料循环利用,避免使用农药和化学农资产品,实现生产过程无污染,达到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目的。
五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水利建设的启示
综合以色列、日本、美国和荷兰农业现代化和水利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可总结经验如下。
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1
作者:赖红兵,鲁 杏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