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阅报告 | 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drc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2022-05-27


本文字数:5800

阅读时间:约15分钟


前 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4”讲话中提出的“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的要求,根本之策在于将水知识、水法制转化为人的内心自觉和实际行动,让正确的水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而调整和改变居民低效的用水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居民节水行为的内在驱动规律,弄清楚影响居民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节水策略,用有用管用的激励约束制度引导居民积极节水,促进节水成为每一个居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


Part  一



为什么着眼于居民节水?

从全国用水总量结构来看,相比起农业和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总量所占比重并不高。据统计,2016年居民生活用水量仅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3.6%。同样,相比起农业节水和工业节水的潜力,居民生活用水的节约空间也不大。据测算,2030年全国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节水潜力总量约为46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潜力约为50亿,占节水潜力总量的11%。

总量占比小并不能说明城镇居民节水不重要,相反,其长远意义甚至远高于农业节水和工业节水。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公共事业局提出通过实施智能淋浴计划、马桶更新计划、向公众提供家庭五项节水行为自检清单等措施,力争到2030年将人均日用水量从2017年的143L下降至140L。目前新加坡生活居民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45%,按现状计算,人均节约3L水的总量不到全国用水总量的1%。那么新加坡政府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下这么大力量来推进这件事?其政策深意不仅在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确需节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举培育城镇居民的节水意识和习惯。

同样,从我国的国情水情来看,推动城镇居民节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不得不节和城镇居民节水尚有空间必须要节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当前转变治理思路主动而为的必然选择。节水优先,首先要在观念和意识上优先。推动城镇居民节水,就是要建立和培育公民“节水优先”的行为意识和良好习惯,把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意识和习惯落实到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中去,促进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氛围。这将是系统解决新老水问题、促进水利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


Part 二



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为了进一步摸清影响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综合考虑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行为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建构了综合性城镇居民节水行为影响机制模型,选择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城镇居民开展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取实证数据资料,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对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影响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重要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居民节水行为的重要因素,水价是经济因素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表明,目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弹性约在-0.4~-0.5之间,表明在目前价格水平上,生活用水价格对居民节水行为的调节能力,特别是短期调节能力,比较有限。

2. 非经济因素

依据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城镇居民节水行为依次受到节水意愿、行为效能感知、主观规范、节水知识与技能、节水价值观及节水态度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1)节水意愿。是指居民实施节水行为的行为倾向,是居民节水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节水意愿表明人们愿意为节水而付出的努力及愿意花费的时间。
(2)行为效能感知。是指居民所感受到的节水行为实施后果,包括实施节水行为所需要付出的各项成本和可能获得的回报。实施节水行为给自身带来的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收益或效用、以及节水行为的便利性和易操作性都是居民所关心关注的。实施节水行为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越低、牺牲的生活舒适感越不明显、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可能性越小,获得的精神收益越明显、经济回报越多,越容易激发并维持居民的节水行为,居民也会更倾向于重复实施节水行为。
(3)主观规范。居民节水行为决策受到社会规范和重要人群的影响。每一个城镇居民都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都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朋友的示范行为都会促使居民具有更强烈的节水意愿。当居民认为对他而言重要的人希望他实施节水行为、通过媒体获取到有益于节水的信息、看到他人实施节水行为、了解到他人的节水效果时,会更倾向于实施节水行为。
(4)节水知识与技能。获取和掌握必要的、科学的节水知识与技能能够帮助居民主动参与节水并获得明显的节水成效。居民不需要复杂的、专业的节水知识和技能,了解简明易懂的节水知识、直观真实的水资源现状,掌握切实可行的节水技能,均有助于居民实施节水行为。
(5)节水价值观。这是影响居民节水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原则性的标准。影响居民节水行为的价值观既包括反映居民环境意识的生态价值观,也包括居民重视人类利益的利他价值观。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理念也对居民节水行为产生影响。
(6)节水态度。这反映了居民对节水行为的倾向、见解及感受,代表了居民对节水行为及节水行为后果的评价。节水态度既包括居民的节水情感,也包括居民从认知角度对节水行为的评价,如节水责任、节水意义。积极的节水态度会促使居民实施节水行为。

(二)城镇居民节水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上述因素对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其中,节水意愿是中介因素,其他因素都要通过节水意愿影响居民的节水行为。同时,节水习惯、情境因素及道德推脱机制等调节效应也会干预节水意愿对节水行为的影响作用。

1.居民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

个人节水行为是指以减少自我用水量为目的的节水行为,如减少用水时长、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及时修理漏水设备等行为。对于居民来说,个人节水行为更容易实施,尽管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生活舒适度、也会耗费经济成本,但是能够减少水费开支,给居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回报。
当居民具有良好的节水习惯时,节水意愿对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会减弱,也就是说,习惯成自然,即使居民不具有强烈的节水意愿,只要具有良好的节水习惯,也会直接实施节水行为。
在情境因素中,各调节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次为节水基础设施、信息干预、节水产品价格/补贴。其中,节水基础设施越完备,为居民节水提供的便利条件越充分,居民实施节水行为的成本越低,则节水意愿对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强度会增加;充分的信息干预使居民更清楚自己的节水效果、他人的节水效果,则节水意愿对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强度会增加;节水产品的价格越优惠、补贴越多,则节水意愿对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强度会增加。
在道德推脱机制中,各调节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忽视或扭曲后果、有利比较、责任转移。当居民道德推脱水平较高时,居民会通过忽视或扭曲后果机制对不节水行为的后果进行失真描述,从而最小化不节水行为甚至浪费水行为的严重后果;通过有利比较机制将自己的不节水行为甚至浪费水行为与其他更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比较;通过责任转移机制将节水责任转移给其他主体从而推卸自己的责任。道德推脱机制弱化了居民内心对于不实施节水行为而产生的内疚感甚至负罪感,相应的节水意愿对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会被削弱。

2. 居民社交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

社交节水行为是指与节水有关的人际互动行为,如向他人学习节水技能、劝说他人节水等行为。这类节水行为属于与节水有关的人际互动行为,需要居民与他人互动,需要耗费时间成本,甚至经济成本,但却不能给居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说服他人改变用水行为甚至可能引发交往冲突。但这类行为对于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氛围十分重要。

与个人节水行为类似,当居民具有良好的节水习惯时,节水意愿对社交节水行为的影响也会减弱。但与个人节水行为相比较,节水习惯对节水意愿作用于社交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稍弱。

在情境因素中,各调节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惩罚机制、节水公益平台、节水基础设施。其中,惩罚机制越严格、越规范,居民实施社交节水行为时就“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居民感受到的行为实施成本会越低、行为价值会越高,则节水意愿对个人节水行为的影响强度会增强;节水基础设施越完备,居民认为实施节水行为的便利性更强、成本更低,会倾向于说服他人参与节水这件“小事”,则节水意愿对社交节水行为的影响强度会增加;节水公益平台越完善,居民了解公益信息的渠道越多,获取节水公益信息越便利,则节水意愿对社交节水行为的影响强度会增加。

在道德推脱机制中,当居民道德推脱水平较高时,他会通过委婉标签机制,以过滤后的语言重新描述自己的不节水行为,从而使自己的不节水行为甚至浪费水行为看起来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影响,为自己找到不受谴责或批评的理由,则节水意愿对社交节水行为的影响会被削弱。

Part 三



城镇居民节水行为引导政策制定的主要建议

城镇居民节水是综合性行为,是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作用的结果。同样,对城镇居民节水行为的引导也应该是由多项政策构成的组合拳,从不同角度激励居民节水行为、约束不合理行为。
(一)完善阶梯水价制度,加大节水产品补贴力度

1.着力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完善阶梯水价制度

一是大幅度提高基础水价和适当减少第一档用水量。在阶梯水价中,第一阶梯水价过低、占比过大,造成居民水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过低,使得水价不能对居民节水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二是改进水费计征方式,改变各档水价的比例不合理的局面。我国大多数地区实际执行的三档水价比例大约为1:1.5:2,节水效果有限,而国外三档水价的比例大多为1:2:5。因此,我国应当优化阶梯式水价分档水量和分档水价设计,从而有效利用水价杠杆调整人的节水行为,促进居民节水。

三是制定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用水补贴制度。为了兼顾公正公平,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用水权益,还可以考虑制定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用水补贴制度,设定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以定期申请水费补助或水费返还,从而在保证用水效率的基础上兼顾用水公平。

2.加强生活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一是加快生活用水定额更新速度。为保证生活用水定额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密切结合用水定额管理实际需要,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每3~5年要及时修订和补充。
二是制定适度从紧的生活用水定额。在结合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我国严重缺水的现实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资源的刚性约束,适度从严地制定生活用水定额。

3.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及产品,不断完善节水基础设施

一是加大节水产品的价格补贴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推广节水产品。一方面促进节水产品生产企业研发,另一方面刺激居民购买或更换节水产品的需求。
二是全面普及智能化水表,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用水信息系统和社群网络,促进用水信息共享,提升用水管理和监督效率。
三是积极推进新建小区中水回用,实施分质供水,通过分类计量和计价引导居民节约用水。
(二)制定居民节水行为规范,提升公民水素养水平

1.研究制定《居民节水行为规范》并适时颁布实施

《居民节水行为规范》是居民实施节水行为的行动指引和参考标准。2020年5月,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组织编写了《水利干部职工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和《水利干部职工节约用水行为规范详解》,为推进其他行业职工节水和城镇居民节水做出典范。建议组织力量研究制定面向社会公众的《居民节水行为规范》,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适时与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联合颁布实施。

2.加快示范性节水单位建设,引领全社会节水

一是加快示范性节水城镇、社区、企业、单位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节水氛围和群体压力,尤其是一些重点人群(如家人、朋友、同事等)的节水行为,对居民的节水行为决策,尤其是重复性的节水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这种基于亲朋好友间的绿色信息传播与扩散,往往比政府宣传更有效力,更有利于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氛围。

二是评选具有影响力的节水模范,通过多元化新媒体的宣传,形成榜样或粉丝效应,通过其社会影响力来传播与节水相关信息,构建节水生活方式,营造节水社会氛围乃至时尚潮流。

3.推进公民水素养提升工程,提高公民水素养水平

一是编制《中国公民水素养行动纲要》,确定水素养提升行动目标和原则、重点领域和人群、行动步骤,编制水素养提升行动计划。二是研发公民“水素养综合指数”,发布中国公民水素养排行榜,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或重要参考。三是制定《中国公民水素养基准》并适时颁布实施,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公民水素养行动提供一个执行规范,为科学测度与评价公民水素养水平提供理论指南。
(三)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公民道德认同水平

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增强互动性、参与性、针对性

一是将节水教育引入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体系中,尤其应注重社区和学校的宣传教育,增强节水宣传教育活动的持续影响。
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增强居民的体验感,如在世界水日或中国水周期间开展“停水一小时”活动,让居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缺水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居民节水意识。
三是通过图片、视频的直观视觉冲击与情感刺激,让居民认识到节水的紧迫性,倡导积极正确的节水价值观与节水态度,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2.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建立节水奖惩机制

一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典型的节水道德模范,广泛开展节水道德的主题活动,提升公民的道德认同,使其对自身的水资源浪费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主动承担节约用水的责任。
二是建立节水相应的奖惩机制,评选节水家庭及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于长期用水超标的家庭或个人在社区进行集中教育或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规避公民节水责任推脱,促进居民积极节水。
(四)强化节水行为的信息干预,增强居民节水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是重视居民用水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提供更加丰富详细的用水信息和节水建议,鼓励居民制定节水目标,完善居民即时用水信息查询平台,提高居民的水资源消费认知,激发居民节水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是强化水效标识和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力度,定期制定和修订节水产品的水效标准和管理制度,强化水效标识的作用,提高居民对水效标识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引导居民提高水效的消费选择行为。

来源:参阅报告  总第687期

作者:陈茂山  孙宇飞  王延荣



往期推荐


水利研究 | 《黄河法》的功能定位及立法关键

他山之石 | 国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水利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水利研究 | 典型地区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经验启示

参阅报告 | 黔西县落实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做法和启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