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观察】2019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布,从事机械行业的他们当选!

专注于机械行业、专业、职业信息分享

 服务于制造业百万工程师

推荐阅读

【机械制图】三视图谁都会画,唯有标注才能让工程师的水平一现高下

【机械制图】机械图纸尺寸标注规则,通过动图复习一下!

【专业知识】书读百遍:轴设计中键槽、轴肩等的结构设计要点

【机械原理】50种模具机构运作原理图,直观易懂

今日来源:节选自 金属加工

导读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最新院士增选结果,75人新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48名“60后”成为主力,占新增选工程院院士比例的64%。此外,新增选的工程院院士“50后”23人、“40后”2人、“70后”2人。


据介绍,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农业学部7人、医药卫生学部10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的王坚此次当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此外,2019年,中国工程院还开展了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选举产生29位外籍院士。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着重介绍一下从事机械行业的这十位:



曹喜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曹喜滨,男,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小卫星总体设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模范教师。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创新特区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卫星总体技术专业组副组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工大副校长。曾任“973”技术首席,国家“863”专家等。


长期从事小卫星基础理论、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在小卫星一体化、星箭一体化以及柔性化平台设计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为小卫星在航天装备、商业遥感以及深空探测领域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成果载入《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授权发明专利67项,出版专著2部。



单忠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单忠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院集团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在自动染色数字化装备、数字化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推动纺织、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与重大技术装备创新。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等奖励。起草国家、行业等标准规范1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指导培养硕博士38人。作为主任建立并主持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科技部评估优秀),主持组建获批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



邵新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邵新宇,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机械工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学部常务副主任;曾任科技部先进制造领域“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主题专家组召集人、“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专家组组长。199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9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8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他长期从事汽车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主持研发了多种工艺技术创新的车身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与生产线,以及整车与发动机制造执行优化数字化平台,在一汽、东风、上汽等成功应用,并推广至航空、船舶等领域,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及二等奖3项(排1,2,5)、湖北省技术发明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排1)、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向锦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向锦武,男,1964年2月生,汉族,湖南岳阳人。1984年获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学士学位;1990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无人机系统技术研究与型号研制工作,先后担任多型无人侦察机系统型号总设计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创新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5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30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团队入选教育部“长航时无人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团队。



项昌乐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项昌乐,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昌乐教授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引领了军用车辆传动的发展方向。同时作为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攻克了军用车辆传动的诸多关键技术,为我国军用车辆传动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果已在新一代坦克装甲车辆中得到全面应用并批量装备,实现了坦克装甲车辆传动从手动机械分置式到自动液力机械综合式的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军事和社会经济效益。


项昌乐是军用车辆传动理论与技术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长期承担国家部委的重大研究项目。承担的6个重大基础研究和型号研制项目中,有2项为国家“高新工程”项目,1项为国防重大背景预研项目,1项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科研项目经费超过7000万元。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跨世纪优秀人才”、国防科工委“511学术技术带头人”,被评为“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1),省部级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SCI/EI论文18/130篇。


项昌乐是军用车辆传动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坦克传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两个型号项目分系统总师,现任国家总装重大背景预研项目—1011专项副总研究师,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XXX项目(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同时是总装备部装甲车辆与动力传动技术专业组成员、“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组(先进载运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机电与运载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坦克装甲车辆分会副主任委员。



肖龙旭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肖龙旭,男,1962年生,汉族,洛城街道安全牟城村人,中共党员。完成多项重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国际发明专利、发明金奖等12项。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8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火箭军原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研究员肖龙旭记三等功。



徐青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徐青研究员1960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701所从事驱护舰研究设计工作。他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做起,37年时间,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努力,成长为我国驱护舰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他先后担任多型护卫舰和大型驱逐舰总设计师,在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等国家部委、机关组建的多个学术组织中担任专家,为实现我国驱护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重大贡献。2016年被聘为中船重工集团首批首席技术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1)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6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评为“船舶设计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等。



严新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严新平,1959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是交通运输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业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兼任国际航运协会(PIANC)内河智能航运工作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严新平教授是水路交通工程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先后主持国家973、863课题、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等科研项目20多项。他主持研制船舶动力设备磨损在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船舶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实现工程应用,为发展我国水路交通安全技术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严新平教授建立了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方法,创新了摩擦学、动力学、性能参数和轴功率的“四法结合”监测技术,发明了船舶动力设备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在我国疏浚、救捞、航运和国防等在役船舶(舰)设备运维保障中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航运企业由经验管理、定期维修向实时检测、视情维修模式的发展。


严新平教授提出了内河通航运行系统的构建方法,主持研发了“电子航道图为载体,在航船舶、航道要素感知网为依托,航道在线服务、多级船闸调度、船舶位置服务、海事实时监管等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一图两网四平台”通航运行系统,在我国“两横一纵”水运主通道通航运行系统建设中推广应用,实现内河通航状态由静态采集向动态感知的变革,有效提升我国内河航运系统的安全技术水平。


严新平教授创建了“航行脑系统”,定义了感知、认知和决策控制等组成空间,攻克了“航行脑系统”的内河复杂航行环境与船舶状态融合与重构、识别与表达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欠驱动船舶智能安全辅助驾驶控制模型,研制了船舶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船舶工程领域应用提供了新颖技术途径。


严新平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2)、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16)、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32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论文139篇。


严新平教授作为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轮机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万千骨干教师计划”优秀教师(2002),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


 


杨树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杨树兴,男,196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总工程师,担任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973技术首席等职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排名第1、第3和第6)、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授权发明专利41项,出版专著《旋转弹动态稳定性理论》,发表论文185篇。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工委型号研制一等功、百千万人才工程、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杨树兴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有:


◎主持我军首型野战制导火箭武器研制,突破了点面多目标快速打击、动能深侵彻等关键技术,综合性能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侵彻厚度国际领先;


◎创建了旋转火箭弹导航与控制技术体系,突破了动态稳定性、惯性导航等关键技术,使我军野战火箭打击精度由百米级提高到米级;


◎主持解决了远程火箭弹修正控制难题,突破了快响应执行机构、减小速度方向散布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无控到有控的技术跨越。


朱广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朱广生,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多个型号产品的总设计师。先后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入选1999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授予航天科技集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委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0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航天科技集团2013年度航天功勋奖。201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特别奖”


来源:节选自 金属加工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不同于本平台认同或者持有相同观点。


升职 加薪奖金职称 都需要专利


加微信:15311423147

申请加入机械工程师微信群

商务合作加微信:695622910

击下方“阅读原文用关键词搜索本公众号往期经典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