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声音 |“一带一路”是空架子?中国当冤大头?用这些事实怼回去!

2017-06-10 广阳发布

还有几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将在北京举行,中国乃至世界即将进入“一带一路”时间。在“一带一路”即将全民刷屏的时刻,你该了解哪些才能跟人愉快地聊天?面对质疑,又如何用事实漂亮地怼回去?来,跟小编一起学习正确的打开方式!

今天,《经济日报》在头版大幅刊登特稿,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且从今天起,正式推出“一带一路”特别报道专版,带读者一起进入“一带一路”时间。


“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奏的“交响乐”


到今年5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3年零8个月了。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提出的这份发展构想,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聚合力。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倡议逐渐点燃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热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从学界、商界到政界,“一带一路”已经成为重要的概念和关键词,获得了广泛的、多维度的认同。

人们欣喜地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成为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演绎出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值得仔细研究。


首先,“交响乐”的形成,得益于中方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内涵的把握。

2015年,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记者协会主席阿比多夫在中国连续考察后,回国发表连载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根本目的是以政治互信、经济整合及文化包容为基础,打造地区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阿比多夫是敏锐的,他触碰到了最关键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是中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各种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的今天,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并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和内涵,使之更加包容持续、更加公正合理。

3年多的实践成果,印证着中国倡议的魅力。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中国已与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余份“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捷克、老挝、柬埔寨等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边合作规划纲要,并与蒙古、俄罗斯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规划纲要。


其次,“交响乐”的形成,得益于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坚持,以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个操作维度的不断落实。

中国所倡导的坚持平等协商、坚持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在实践中,“一带一路”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国际公共服务产品。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约1万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为1260亿美元,增长36%。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

不仅如此,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

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为增进沿线各国民众福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三,“交响乐”的形成,得益于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展经验的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日前表示,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展现出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三大发展经验的总结。一是脱贫致富的经验。二是通过改革促开放、通过开放倒逼改革的经验。三是中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验。3年多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中国家分享自身的发展经验,减少这些国家的学习成本。这种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模式,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东西。

“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又是个年轻的倡议,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寄托着对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期望。如今,乐章已经开篇,合奏正在进行,各方需要携起手来,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有力的贡献。中国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早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惠及沿线人民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3年多来,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正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合作网络,众多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了福祉。

“一带一路”建设开启3年多来,蓝图一笔笔绘就,建设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来源于中国,成果与发展前景由世界共享。如何“抱团取暖”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的“寒冬挑战”?如何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加公平合理?如何促进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回应这些世界发展难题,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00多年前,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2100多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来源于中国。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横跨亚欧大陆绵延7000多公里,途经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组织内的6个成员国(中、俄、哈、吉、塔、乌)、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在中国,则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以及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西南四省区市,几乎占了西部大部分省份。

西边牵着欧洲经济圈,东边系着亚太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经济发展新区域。这个被称为“全球最长、最具发展潜力之一的经济大走廊”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沿线各个国家、各个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不局限于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正吸引周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首次提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合奏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持续推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宁夏智慧宫创始人艾哈迈德·赛义德,是名地地道道的埃及人。他介绍说,智慧宫成立于2011年9月份,目前已翻译出版、版权输出中文和阿文图书700余种,占到中国、阿拉伯国家中阿出版互译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希望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了让他们知道‘一带一路’是一项国际性建设,‘一带一路’不光是中国自己的事儿,也是全世界的事儿,尤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息息相关,我们智慧宫聘请了51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汉学家以及教授学者从事翻译工作,他们对中国文化较为了解,也能凭借母语优势让译本更好地被当地读者接受,有效促进了中阿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艾哈迈德·赛义德介绍说。


“一带一路”是空架子?

用这些事实怼回去!


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同和欢迎,然而也有一些人一直持有质疑和困惑:“一带一路”是看上去很美的“空架子”?是中国转移“过剩产能”?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中国“烧钱装大方”?

针对关于“一带一路”的质疑,掌握下面这些事实完全能够怼回去!

质疑一:“一带一路”是看上去很美的“空架子”?

怼回去:推出了看得见的实际举措,已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质疑二:“一带一路”是中国转移“过剩产能”?

怼回去:产能合作只是倡议的部分内容,结出的也是互利共赢之果


质疑三:“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怼回去:两者存在根本差别,完全没有可比性

质疑四:“一带一路”是中国“烧钱装大方”?

怼回去:是合作不是援助,出资不是“当冤大头”

来源 | 经济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