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身上有一种原始的滚烫的感受力,可以在茫茫的阅读世界里找到落脚点,找到答案。为什么要阅读,也许因为阅读沉淀的是人心,是与另一个自己的一次对答。

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流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呼唤渐渐退去,但留在世间的书香文墨却亘古长存。有首小诗如此浪漫:“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见了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了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 那么,当书遇见了人,就有了温度;当人遇见了书,就有了共鸣。

文学是最为贴近生活的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肯定生活。在静静的朗读之中,抑扬顿挫之间,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学与自我生活的连接。它让相似的人久别重逢,让不同色彩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在读书中,感受历史的真谛,触碰最美的文化。 在拜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对文化进行回顾,更是对自我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接受专访中谈到:“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而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素有“书迷”之称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到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从海明威到大仲马,从巴赫到贝多芬,从屈原到陆游,从老庄到孔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一万两千余字的讲话稿中,至少提到了136人。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总书记对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皆可信手拈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提到“领导干部应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应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求知精神。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很多同志有自觉读书、勤于读书的习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这些话,是让领导干部能深刻反省自己,自己读过的书能否真正撑起自己现所在的地位,能否真正为自己所用为人民所利。

说到读书,其形式也是多样,朗读便是其一。《朗读者》就是对朗读最好的诠释和尊重。与其说《朗读者》是一档读书节目,倒不如说其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在这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是传播的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不喧哗,自有声,以文化为根基,文字为桥梁,朗读为介质,而最终沟通的却是人情。文字在这里从个人走向了普遍,而在文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坦诚的,可以找到共鸣的。

像河水流过大地,总会与河岸冲撞留下印记一样,文字与人的相遇,可以留下些什么,创造些什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他的知青时代时:“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这就是读者最原始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人身上有一种原始的滚烫的感受力,可以在茫茫的阅读世界里找到落脚点,找到答案。为什么要阅读,也许因为阅读沉淀的是人心,是与另一个自己的一次对答。

制作团队

主编:马卿轩

责编:苏 磊 王坤瑶

校对:毕佳莹

编委:张宝安

编审:王兵伟

总编:王兰香

立足河北,放眼全国
网评时事,理性表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