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理想,你的生活才配得上你的预期。励志的话,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汗水;奋斗的路,从来不是想象,而是现实布满你绕不过去却只能咬牙踩过去的荆棘。从来,没有真正的努力被白费。标配的生活背后,总有标配的努力。

朋友圈里,曾经流传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内容大致是辛苦打拼一辈子的父母还在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而刚刚踏入社会的孩子们却都已经有房有车,乐于享受,过上了远比父辈大手大脚的生活。带着父母的宠爱,车房成为年轻人踏入社会的标配。

近日一则广告更有意思,“你和丈母娘,只有一套房的距离。”这句话的进一步理解就是有了一套房,才有丈母娘。看上去,这符合现在很多舆论口口声声传播的“丈母娘房地产经济学”,实际上,那些真的在北上广打拼的男士们,有多少在买房时得到丈母娘家的资助?有多少是婚后夫妻共同还贷?也请真的扪心自问一下,丈母娘的反对究竟是因为没房没车还是在你的身上看不到未来?说到底,有的人是心被入世的“标配”拴住了,钱让房地产商赚了,丈母娘却成了背锅侠,唯一不愿提及的是自己是否努力过。

很多人给标配的车房,冠上了“生活必需品”的帽子。就像《蜗居》里面,海藻对宋思平哭诉的那样:“对海萍来说,房子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特别让人难过,这生活必需品的背后是什么?是海萍一拍脑袋就扒干净了双方父母的血肉?是海萍一而再再而三的因为挑剔而错过?是海萍在办公室里面混日子的浑浑噩噩?是苏淳得过且过地四平八稳地上班,海萍自己承认的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为什么只有我混的越来越差?这,真的是为了生活必需品而竭尽所能的努力?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永远是在齐家之前。放在当代的语境下,其实也是在说,你个人的努力如何,你的家庭婚姻才如何。跳过了个人的努力直奔婚姻的前提,然后不提自己是否奋斗,只怪社会太现实,是不是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

身边有很多同龄人,二十几岁,工作几年,初入社会,工作说不上太好,但也不至于太糟,谈不上多努力,但也不至于落后。他们口口声声说,房是婚姻的前提,是感情的衡量,这成了他们踏入社会的标准。一提谁谁的爹妈给谁谁买了房,就吐槽“啃老”其实心生羡慕,一说到自己爹妈给付了首付,自己要还贷款就是“房价太高不啃老没办法”,却从来不看看身边还有一类人在没日没夜的玩命工作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在生活标准上,有些人向上看齐要求“标配”可以理解,但是他们不勤奋、不努力、不刻苦,在人生奋斗上变成中不溜秋的“标准”就很难苟同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双重标准?

制作团队

主编:马卿轩

责编:蔡文慧  辛

校对:马春阳

编委:

总编:王兰香

立足河北,放眼全国
网评时事,理性表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