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燕赵网红榜丨从家风到国风

2017-06-16 广阳发布

慈母手中线,老人这一辈子,缝进密密针脚里的除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关爱,同时也缝进了母慈子孝、克勤克俭、上和下睦的好家风。

文丨于海新

  “密密针脚传真情,儿孙反哺尽孝心”,这些天,石家庄一位百岁奶奶为儿孙缝制鞋垫,儿孙孝顺传承好家风的故事走红网络。故事的主人公袁盼妮老人已经104岁高龄,她一生勤俭持家,每天为全家缝制鞋垫,一家四代,二十多口人都用她亲手纳的鞋垫,得益于袁奶奶的言传身教,儿孙也非常孝顺,争相照顾、和睦相处。慈母手中线,老人这一辈子,缝进密密针脚里的除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关爱,同时也缝进了母慈子孝、克勤克俭、上和下睦的好家风。

  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缩影。一个兄友弟恭、共享天伦的温馨大家庭,照见了一座城市的风度,也洞见了一个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每一个平凡的人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坚守。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于这个平凡的家庭中,我们却能体味出三点传统家风之美。

  一为俭,俭乃持家之本。老子曾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勤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也是百姓的持家之本。治国和治家,道理相通,因此,勤俭也是诸多明君所秉持的为政之道。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一生节俭,从不敢铺张浪费,正是从他开始才缔造了为后世传颂的“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帝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奠定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因此,历史上说:“德莫高于文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也说明,勤俭,是留给后世子孙的真正福泽。

  二为孝,孝乃传家之本。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物犹如此,何况是人。百事德为本,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也说“首孝悌、次谨信”,“孝”字为先为首,足见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诗经《小雅·蓼莪》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句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恩德大于天。确然如此,世界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木之生,非雨露长育不足致其材,没有父母的生养和教育,就不会有我们的现在,孝敬父母既是天理伦常,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三为和,和乃齐家之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然而家和万事兴,只有和气待人,坦诚包容才能和睦相处,共享天伦。历史很多名家家训,诸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左宗棠家训》等等,都提到要恪守一个“和”字。和,既包括家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国和天下平,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家风与国风,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家风连国风,家风正则国风清,国风的形成必然有赖于家风的建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秉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温良恭俭让”作为基本美德灌注家风传承中,由此才构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坠的家庭基石,也厚植了中华民族绵延亘古、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以“好家风”涵养“好国风”,当传承好家风成为社会共识、全民共举,定能化成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