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标窥日,汕头城西“观光眼”

maker+ 名家志 2024-04-11


解读汕头鸡笼山北回归线标志塔


矗立山麓,眺望海岛。地处汕头市桑浦山脉鸡笼山南麓的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北标窥日”,是汕头首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与在2011年建成、位于汕头南澳岛青澳湾北回归线广场的“自然之门”形成“一东一西”、“一海一山”的城市格调,是一座具旅游、科研、科普的地理标志。


“北标窥日”是由当时年仅21岁的汕头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杜川所设计,年轻有为带着锐气,为城西创造了不一样的“观光眼”。


三十多年来,每逢夏至日,让众多的观咣者争相竞睹一年一度的“立竿不见影”的奇观,亲身感受这春夏交替的时刻。


| 雕塑档案

坐落地点 – 汕头金平区莲塘乡鸡笼山南麓

筹建时间 – 1983年5月

动工时间 – 1985年10月7日

建成年份 – 1986年6月20日

雕塑总高度 – 13.6m

占地面积 – 200多㎡

球体直径 – 5m

雕塑用材 – 汉白玉大理石、玻璃马赛克、钢筋混凝土

历史时刻 – 1990年被列为鮀岛新八景之一

               1994年被汕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被定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归绿带上的蓝色星球


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现了所谓的“回归沙漠带”。


唯有经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个地区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

△ 北回归线标志塔碑志


1983年4月,广东省地理学会联合广东省天文学会、广东省测绘学会,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建议下在广州市、封开县和汕头市兴建北回归线地理标志。


使之和台湾的标志塔连成一体,从而使地理上抽象的概念化成看得到、摸得着的标志。

△ “北标窥日”现貌


1983年5月至1984年3月,广东省地理学会联合省天文、测绘学会组织专家多次赴汕头市实地踏勘,


由汕头市政府筹建汕头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省地理、天文、测绘三学会协助各市、县设计北回归线标志。


△ 夸父之亭 碑记


1985年10月7日,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动工兴建。翌年6月20日,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主体工程竣工。


随后于夏至日,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揭幕,同时向公众开放。


鸡笼山在兴建北回归线标志塔的同时,为了增强景区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品位,还在山巅建起了“夸父亭”和“邓林亭”,并邀请岭海诗社及书画界名家来此作诗题字并刻石。

△ 张华云词、王兰若书

△ 高煜并书

△ 杨方笙词、卢桂城书

△ 陈谦题

△ 黄翼题

△ 王纪平题

△ 林友题





 设计者:21岁有为有锐气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地处汕头市北郊鸡笼山南麓,是由当时年仅21岁的汕头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杜川所设计。


杜川是广东澄海人,建筑结构高级工程师,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汕头市规划委员会委员。


△ 杜川



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杜川,有幸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初期建设。


随着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他回到家乡,加入汕头市建筑设计院团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汕头的经济建设发展中。


伴随着经济特区成长的他,无疑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一系列城市建设发展。


期间,杜川参与设计了汕头市地标建筑,如金海湾大酒店、汕头国际大酒店、汕头市警备区司令部等项目,其中就包括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作品屡获省级设计大奖。

△ “北标窥日”旧影


当初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北回归线标志塔设计方案时,如何把科学原理通过建筑造型艺术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使之得到统一呢?


杜川说:


“如何创造具有由该标志内容所决定的构筑物的独特个性,突破一般纪念性建筑的雄伟、壮观、严肃的感觉,使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代表汕头的形象呢?


这些都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设计构思该标志塔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在我看来,纪念性建筑要有纪念意义,映入眼帘时一瞬间的震撼力就是它的灵魂。”


△ “北标窥日”平面图


凭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富有创意的个性,时年仅21岁的杜川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其仅用一周时间就拿出来的这套作品广获评委专家的好评,从一众资深建筑设计师的10多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桂冠。


谈及设计时的灵感,杜川认为,


“灵感是多年积累磨炼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在脑海里碰撞产生的火花”。


△ “北标窥日”现貌




三个要素交织,设计图一蹴而就


“北标窥日”为八度抗震永久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新颖,造型独特,运用了象征的建筑手法,寓传统建筑的神韵于时代建筑的形式之中。


标志塔中部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可见的“北”字加以抽象变形,并以此作为支架承托着一个直径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置于三层圆形观赏台中心,体现了匀称的力度美。

△ “北标窥日”立面图

△ 北标窥日


标志塔顶置一个直径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表面镶嵌黄、蓝、白三种颜色的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图案。球面上的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用镜面反光玻璃贴片。


球体垂直地面的中心轴处,装有一长5米、直径为450毫米的不锈钢无缝空心圆管。

△ 球体空心圆管


杜川在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就认为,


北回归线标志塔作为一个地理标志,它的艺术形象一定要有鲜明的地理概念。


我很快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地球仪,有人把它称作天上的蓝宝石,把它作为标志塔的一个要素再合适不过了。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中国文化,尤其喜欢甲骨文,这些象形字特别具有艺术感。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一首诗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的知识积累让我从中联想到北回归线标志塔可以拿“北”字做文章,形与意俱全,这是第二个要素。


天坛,是古代帝王用来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看似简单的构造却包含着古代建筑大师的智慧在里面,象征着天圆地方,受此启发我把它作为标志塔的第三个要素。


脑海中的三个要素交织在一起后,我拿出红、蓝色两支铅笔,蓝的画地球仪,红的画“北”字,设计图一蹴而就。


△ 特写


为通过建筑物的构造特点使观赏者从中体会到标志的科学意义和增加观赏价值。


在观赏台直径的东、西方向上,横铺一道黑色的石板带,以示此带就是北回归线,并以该石带为界,南边植有代表性的热带植物,北边植有代表性的北温带植物。

△ 石梯级


当观赏者足跨此石带时,犹如置身于热、温带的交界处,真正领略到地球斜着身子在黄道十二宫之间转动,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的妙境。


为使标志塔和周围的青山绿荫在色调上即产生对比又取得协调,“北”字采用白色大理石贴面,地球仪采用蓝、白、黄三种颜色的玻璃马赛克。


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我国陆地;其它大陆则用白色区分。

△ 球体特写


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用镜面反光玻璃贴面加以强调。


观赏台栏杆则用当地的枣红色花岗岩石板磨光贴面,地面铺置本色花岗岩石块。


在建筑色彩构成方面,上蓝、中白、下绿,分别象征天、地、万物。


整个色调既统一,又富有神秘感,引起人们对宇宙无穷的遐思。




鮀岛新八景之一,北标窥日


1988年11月,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被汕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入围由《学习之友》月刊发起、汕头市委宣传部和汕头市建设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鮀岛新八景”评选活动,成为1991版的汕头八景之一。


1995年,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成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旅游景区。

△ 现貌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的建立,对开展科学普及、爱国教育、旅游开发等有积极的意义。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塔旁铭刻有,由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汕头市岭海诗社社长黄赞发所撰文的碑记:


“当夏至亭午,立竿不见影,窥孔睹骄阳,天象奇观,任由研探。凡我同胞,来此寻幽揽胜,得毋增奋发追求之志,抒爱国爱乡之情者乎?


△ 北回归线标志塔碑记


2001年10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PP48《北回归线标志塔》普通邮资明信片,将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形象绘入邮资图。


让人们通过这枚邮资片认识了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汕头。


△ 明信片上的邮票





《北标窥日》雕塑地址 _ 汕头金平区莲塘乡鸡笼山南麓



参考文献:

[1] 杜川.鮀岛新八景[M].广东旅游出版社:广州,1991:19-21.

[2] 杜川.汕头市北回归线标志塔构思[J]建筑学报,1988,9:14-15.

[3] 杜川.北回归线标志塔[J].人民画报,1986,11:12.

[4] 许晓晖.工程师今年二十六[N].汕头青年报,总436至437期(第四版).

[5] 赖国荣.凝固的音符[N].汕头特区晚报,1995-7-30(第八版).

[6] 黄赞发.北回归线标志碑记[N].汕头特区晚报,1996-6-21(第七版).

[7] 赖国荣 林树平.他的作品上了“国家名片”[N].汕头特区晚报,2001-11-02(9).

[8] 黄赞发 陈琳藩.鸡笼俯仰说名山[N].汕头特区晚报,2015-1-23(6).

[9] 辛挺 张春华.北标窥日,鸡笼从此是名山[N].特区青年报,2017-6-15(8-9).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文稿 | WRITER

李嫚玉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吴钊全   陈虹敏   辛挺

画作 | PAINTING

丁成坤

资料 | MATERIAL

杜川 提供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刊载于《汕头勘察设计》NO.7

本文对作者原文有删减及综合整理


<<  滑动查看原文  >>





你可能还想查阅:






声明:凡转载名家志原创文章,请开头标注完整来源和文末附上以下二维码;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未经授权转载,统统关小黑屋啦。


Copyringt ©名家策划管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