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20日,北京城
1911年的8月20日,北京城很小,大片土地上面种着小麦,还有很多树木。虽然也是夏天,但不是酷热的夏天,没有空调,人民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凉快。那一天,生活在北京的王公大臣和达官贵人们,那些掌握着中国最多的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并支配着中国国家命脉的人,如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镇国公载振、恭亲王溥伟等,都在忙于做一件事,就是赶生日。这些人不是送礼吃饭,就是请客吃饭,北京城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过生日,大家每天都在赶生日。1911年8月20日,几乎全北京所有掌权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想到他们快完蛋了。那个时代所有掌握大权的人留下来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回忆和书信,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在10月10日之前就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从上到下都没有。街上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好极了,澡堂里的生意好极了,就像香港新出版的英国爵士巴恪思尘封了68年的一本黄书《太后与我》里所说的,有权有势的人们都在澡堂里做同性恋,他们对异性恋已经没兴趣了,异性恋太容易了,所以都在宠爱男童。三千宠爱不在后宫,而在澡堂,这是100年前的中国。巴恪思告诉我们晚清最后十年中王公大臣和将军们的私生活。由于缺乏旁证,他的回忆录不能完全当作信史,但是也不能完全当作八卦。八卦中有信史,信史中有八卦,历史就是这样的复杂,所以穿透历史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如果拘泥于某一些东西,就永远都看不到真正的历史。王公大臣们的私生活是高度保密的,像巴恪思爵士这样能够进入他们生活核心的,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晚清当然是一个败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被消灭,大家会拍手称快,没有人会为它惋惜,所以大清朝脱轨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不在掌权人的意料之中。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老百姓中纷纷传说,有一颗彗星要在中国滑落。“彗星现、朝代变”,中国人真是想象力丰富。当时原本要举行一个万寿盛典给慈禧祝寿,但最后没举行成,因为慈禧死了,接着光绪帝和慈禧相隔一天离开世界,而这对朝廷和整个中国的震撼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当时中国的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和普通读书人都还写日记,他们在日记中都写到了他们的震惊:中国怎么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这太可怕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北京城飞到了广州城,人们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接下来怎么办呢?选新君。慈禧在临死之前24小时已经安排了自己的接班人,一个3岁的、还在吃奶的小溥仪。溥仪不愿意,哭哭啼啼的,是溥仪的父亲——26岁的载沣把他抱进宫的,那真是一次诚惶诚恐的进宫之旅。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声痛哭,不肯坐上去,说这个龙椅不好玩,不要坐,怎么劝都不行。大臣跪得满地都是,但是皇帝一直在哭闹,所以还没有行礼完毕,太监就把他背走了,背的时候说:“完了,完了,回去吧。”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话是什么?不吉利的话。但这些话进了当事人的日记,也进了当事人后来的一些回忆,相互参证,基本上是可靠的。而这些事传到了民间,大家纷纷议论:说大清要完蛋了,要回家了;还说“宣统”这两个字有问题,“宣”跟“完”字很接近,而“统”跟“结”很接近,所以小孩子叫皇帝为“完结皇帝”。从1908年到1911年,短短的两三年间,民间到处传言大清要完了。大清朝为何脱轨?第一个因素就是来自这些“神秘预兆”,而这背后是人心的变动,也叫人心浮动。接下来真正导致大清朝脱轨的一个原因是下雨。整个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和大前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湖北和湖南因水成灾。可以说,一场雨压垮了一个朝代。因雨成灾,粮食没有丰收,大米价格急剧攀升,长江流域出现四百万以上的饥民,如果仅仅长江流域有问题,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保证安全,大清王朝仍然固若金汤,但是老天爷偏偏要跟爱新觉罗氏作对,1911年的夏天南京城可以划船,武汉城可以划船,同时山东巡抚告急山东缺粮,甚至连东三省也因雨成灾。鱼米之乡、江浙二省此时也出现粮食危机。少年徐志摩时在杭州府中读书,有一天去看电影,发现有警察在镇压人民,原因是有人在抢粮。他电影也没看成,黯然回到学校宿舍,详细记下了那一天的所见所闻。这是一个少年学生亲眼所见并写在私人日记里面的,可信度很高。所以,饥荒是大清王朝脱轨的第一个主要原因。当时,反对辛亥革命的保守者辜鸿铭曾写信给上海的英文报纸,说一定要把这场革命压下去。因为武昌起义参与的人受过教育还比较文明,杀人都还能有所节制,但是长江流域几百万饥民如果也革命,最后一定会演变成暴动。辜鸿铭已经洞察到饥荒对于大清朝的威胁了。第二条史料是有关隆裕太后的。当大清的财政部一点钱都没有的时候,隆裕太后至少有三次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江苏、四川和湖北赈灾。当革命发生以后,她不但要压制革命,更要赈灾,因为饥民才是对她的政权最大的威胁。粮食危机带来金融危机。1911年10月11日,武昌兵变的消息传到北京,王公大臣和内阁们竟然没开会,没作出一个决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点,他们才作出了一个决策:派尹昌去镇压。尹昌曾经在德国留学学过军事,也曾经作为清朝的使节出使德国,但最拿手的却是唱京戏、跳舞。就是一个这样的贵族子弟,竟然被提拔担任陆军大臣到前线去镇压革命党人,所以他首先就打退堂鼓了,说“你们先走,我再留两天等后天的火车出发”,结果他就在北京城滞留了三天。当然,他其实是在运作斡旋,想让袁世凯去打。所以当他15日登上火车的时候,朝廷已经下达了另一道命令,重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他没有想到袁世凯不去。因为袁世凯看不上湖广总督,看上的是总理大臣。所以朝廷先后给袁世凯下了三道诏令,直到内阁总理的诏令下来后,他才愿意去率兵镇压革命党人。尹昌15日坐火车出发时,铁道部长盛宣怀大人来了,告诉他们打武汉的时候不要把汉阳铁厂打废了,如果在战争当中能保全这个铁厂的安全的话,会奖励十万大洋。当时,盛宣怀对着火车窗户跟尹昌说:“尹大人,我跟你交代的这个事情别忘了。”尹昌说:“盛大人,你放心,只管把大洋准备好就行。”但没想到这句话让外国记者听见了,以为原来朝廷派兵南下时军饷没准备好。第二天,日本的《顺天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布了该消息。这个消息一登出来,老百姓都认为清朝没钱了,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不安全了,所以,大家都去上街排队取钱。最起劲的是那些内阁总理大臣,包括庆亲王奕劻,光他一家就有好几百万的存款,都取出来直接存入英国汇丰银行。只有两天的时间,北京就有好几家银行倒闭了。接下来,发生金融危机的是上海。一夜之间,昔日富庶繁华的十里洋场的现金就不够了。上海几家大银行也都关了门,门口贴出告示“因现金告急,暂停营运”。再接下来,从南到北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稳定的东三省,像奉天、营口、大连等地,都出现了金融危机。有了金融危机,人们就逃,北京人逃到天津租界去,使得天津租界人满为患。(像严复这样有地位的,逃到天津后租房子都租不到,最后只好在小旅馆里住,后来因为他跟外国人关系好,外国人就说,你可以到烟台来,我借个房子给你住。)然后,天津全都住满了,房价也急剧攀升,所以有一些北京人在天津也待不下了,就住在北京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使馆区东郊民巷,一个是六国饭店。还有一个流向,就是纷纷逃亡上海。其实全国各地都有人逃到上海,然后上海的房价也贵得不得了,米也贵得不得了,因此,当上海和天津租界人满为患的时候,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方的金融危机,最后导致整个中国陷入了巨大的逃难潮。金融危机和逃难的背后是人心恐慌,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谣言。当时很多人都在日记里讲道,每天都有不同的谣言,但是过了几天,谣言统统都变成了事实。比如说今天写的是“太原沦陷”,明天写的是“西安沦陷”,但一个星期过后就都变成了事实。一个天朝大国,为什么会到了银行关门、国库没钱的地步?那些钱到哪里去了?私人口袋里。每一个亲王、贝勒和大臣的家里都很有钱,唯独大清朝的国库没钱。当时,盛宣怀的第二个女婿位居司法部司局级干部,他要离开北京时,竟然找不到路费,因为他们司法部已经不发工资了。好不容易筹到了两百两银子,结果也不够,因为船票涨价了,最后他不得不把家里老婆的首饰都拿到天津的典当行典当,好赖凑齐了四百五十两走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困难。袁世凯后来一次次地逼隆裕太后把私房钱吐出来,最多的一次,一下子吐出了八万两黄金,但是狡诈的袁世凯拿到巨款后说:“我没钱,你这么一点钱,我这么多人,每人发一天就没了。”所以,袁世凯始终不肯出兵打仗。为什么清朝最后没有以血流成河告终?为什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南北战争,只是在武汉、南京、陕西打得比较激烈?就是因为袁世凯没打算动真格的。大清朝脱轨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大家都比较节制。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是用妥协的方式来解决重大政治危机的,更别说是解决改朝换代这样重大的社会变动——因为三方的被动而导致三方的妥协,让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共和新制度。袁世凯虽是一代枭雄,但他辛亥年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称帝就否定他在辛亥年的选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以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革命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用勇气和牺牲换来了亚洲第一共和国,当他们掌握了南京政权的时候,他们没有与袁世凯决一死战,愿意妥协并交出南京政府,让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隆裕太后也愿意妥协选择宣布退位。虽然三方都不是最满意,但三方都可以勉强接受,而普通的中国人却少牺牲了很多生命。他们三方的妥协,三方都是被动的,但是化被动为主动,中国人民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胜利。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