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中国孩子,但我们上的学不太一样。
一个国家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它的明天就是什么样子。
在复杂多样的中国,每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求学经历。
入学难
小学是大部分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起点。
2016年,全国在校小学生有9984万人。在城市或乡村,平原或山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求学轨迹。
湖北利川,11岁的姚耀珍需举着火把独自走40里山路上学,这趟路她每天要走5个小时。
每天天还没亮,小耀珍就已经在去学校的路上了。陈迹/摄
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一场针对农村中小学的规模浩大的“教育改革”——“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即大量撤销农村原有中小学,将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14年间,我国共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为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撤点并校”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降低了人均教育成本,但也带来了校车安全、上学难、辍学率回升等问题。孩子们开始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为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含辛茹苦···
清晨,湖南隆回一所寄宿制中学男生寝室里,孩子们在熟睡。曾勇/视觉中国
福建漳州,张思琦由于先天疾病不能离家太远上学。撤点并校后,张家万老师便一个人留下迎接她。
学校里仅有的一生一师在做课间操。唐光峰/摄
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北京,9月1日开学那天,7岁的随迁子女王怡芳虽“七证”俱全却未接到上学通知,只能留在家。
无事可做的王怡芳在妈妈收集的香烟外包装上画画。潘之望/摄
2004年,广州,开学日,一位母亲发现儿子的学校因为缺少证件被关停,跟保安扭打起来。
孩子突然不能正常上学,这让一位母亲愤怒
北京东升乡,距打工子弟学校原定的开学日期还有3天,因合同到期,十余间校舍已被夷为平地,引发家长不满。
一位家长躺在地上抗议。浦峰/摄
2006年,修订后颁发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此后,“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越来越少,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加剧了“择校热”。
河南郑州,小学生入学报名前夜,许多家长连夜在学校门前排队。花生/摄
上学难
在家长们四处奔波终于将孩子送入理想的学校后,孩子们开始面临学习条件艰苦、课业压力大、校园暴力等一系列事件。
浙江嘉兴,一个公共电话亭下,打扫完卫生的环卫工人陈富康正在辅导五年级的女儿写作业。面对女儿的作业难题,陈富康大多都束手无策。
陈富康和女儿把电话亭里的椅子当成书桌。shower/摄
西安,7岁的涛涛因没完成作业被班主任用扫帚把抽打,致左腿、左肋、左臂等多处淤青。妈妈带他去看医生时,他疼得别过脸。
涛涛身上多处淤青 闫文青/摄
四川宜宾,12岁的小凯放假睡懒觉没及时起床做作业,怕遭妈妈暴打,翻出卧室窗后躲在了雨棚板上。
僵持2小时后,听到妈妈许诺“回去不再追究”,小凯才接受了营救。花の未眠/摄
为了让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
哈尔滨,一所学校召开家长会,培训班发放的宣传单散落一地。
丁毅/摄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暑假里天天都是这样一幅画面:孩子在里面上课,家长在外面陪着。
“一陪一,有一百个小孩,就有一百个家长!”一位妈妈笑着说。
2009年,河北出台“禁补令”,要求省内各中小学不得举办各种形式的奥赛班。然而部分学校为规避禁令,拉学生跨省补课。
北京,河北邯郸一所重点高中的100多名学生,在一周的“跨省”奥赛补课后,乘坐这班列车回家过年。李喵/摄
深圳,初三学生叶某从一栋33层高的住宅楼跳下,当场身亡。
在遗书中,他说“升学压力好大”、“没有办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请母亲原谅。
事发现场。陈文才/摄
2015年4月20日,河北衡水二中教学楼全封闭,整个楼布满铁栏杆。
校方称:为了学生安全。
布满栏杆、挂满励志条幅的教学楼
南京,一所中学里备战高考的高中生在举手呐喊。安心/摄
资源失衡
中国是全世界差异化最大的国家,城乡、地域发展存在巨大差异。
很多寒门子弟都希望通过高考,能实现鲤鱼跃龙门,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并不总如人意。当随迁子女终于能进城上学,富家子弟都纷纷涌入了国际学校,从学前班就开始接受双语教育。
30年前,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差不多是35%。如今,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只有10%左右。
2011年,北京一所中学满教室苹果电脑的照片引发热议。
这个未来班教育项目试图“将学习转变为一种重在协作和参与的体验,并且不以牺牲考试成绩为代价。”
浙江温州,一小学开设马术课程。
马术俱乐部的教练骑着高大的马匹在操场上走“盛装舞步”,为学生讲解骑士精神。赵用/摄
湖北麻城,汪子旗第一天上学,奶奶扛着桌子,姐姐提着书包和凳子送他去学校。汪奶奶说:“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我不操心咋办?”
汪奶奶在帮孙子将桌椅搬至学校
江苏徐州,一位年迈的环卫工人骑着环卫车外出工作,自己的小孙女蜗盘在环卫车里写作业。
吴克涛/摄
看到这些图景,我们不禁要问,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和无钱无势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平等竞争的可能性?
高考之外...
面对高考的独木桥,许多家庭选择另辟蹊径,让孩子走上其他的道路。
随着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上技校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北京大学门口,一群黑西服、黑墨镜的男子打出了“考大学不如学技术”的标语。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家庭经济实力上升,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两番。留学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国”成了中产阶级家长经常讨论的话题。
中国的留学热甚至成为笑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据称研究生有80%都是中国人。
南京,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咨询会上,美国大学和留学中介机构吸引家长送高中生出国留学。安心/摄
2011年7月14日,北京,22岁的大学生石春天因为父母的要求,正准备托福和GRE考试准备申请美国商科硕士。马筱祺/摄
应试教育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反思,近几年来,私塾、个性课程等开始在各地兴起。
据2013年统计,活跃于中国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
山东济南一所私塾内,孩子们的生活很是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育项目是传统的武术和太极,吃饭一粒米都不剩,通读《黄帝内经》。
山东济南,一所私塾内,老师指导孩子们背诵《论语》。羽飞/视觉中国
陕西西安,白梓霖和妻子侯洁为给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秦岭深处创办了一座私塾,除了读文化经典还设置了中医、射箭等科目。
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素质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
南京,小学生在孔庙穿着传统服装举行入学仪式。
Sean Yong/摄
河南郑州,小胖在“小胖墩减肥夏令营”中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张涛/摄
秦皇岛,青少年素质教育演讲活动现场,5000余名中学生跪在广场上与家长相拥而泣。刘学忠/摄
江苏徐州,徐州高级中学学生骑“电动车”在操场上打马球。马克/摄
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孩子,可能出生在学区房上着重点中学,也可能随着打工的父母转学迁徙,可能在课堂享受最新奇的科技,也可能为没有地方写作业而担心,可能为高考挑灯熬夜刷题,也可能在国际学校准备出国申请。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这个社会所经历的城乡分割、贫富差距、人口压力、观念冲突的阵痛,每个孩子也必将承受。
“凤凰图片编辑部”为凤凰网图片频道公众号,欢迎关注,获取有深度的视觉内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凤凰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互联网最具口碑和影响力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
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