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华政生日快乐!新校史馆十组展品带你见证中国法学教育前行之路

2017-11-15 65岁的 华东政法大学

一甲又五,回首来时路,华东政法大学始终合舟共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六十五载发展路上,华政人扎根中国法治建设沃土,秉承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映照出中国法治教育和法治建设的前进之路。在建校65周年之际,华东政法大学校史馆落成,真实记录了华政六十五载执着耕耘的光辉历程,浓缩了几代华政人奋勇拼搏的坚实足迹。以史观今,铭记初心,我们精选了十组展品,回眸华政人砥砺奋进的六十五载。


先用一段视频,感受大华政校史馆“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053iaz09&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1952年华政首任院长魏文伯所写《祝华东政法学院成立》的诗歌



建国后,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建立和健全人民司法制度,改革大学的法学课程,以适应培养中国政法干部的迫切需要。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筹备处正式成立。同年11月,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同期,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规划,北京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相继成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相继设立和恢复了法律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五院四系”应运而生,中国的法学教育初具规模。魏文伯的诗歌中所描述的“宛如初生的太阳”“宛如春到人间”,是贺华东政法学院的初创,更是祝福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园丁,勤劳地耕作培养”的期盼则是与法学教育院校和工作者共勉。


2. 《法学》——“在法学研究中贯彻百家争鸣精神”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全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中,为响应国家号召,立足于中国法学的自主探索,记录总结我国法制建设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加强政治和法律科学研究,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术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创刊。以徐盼秋为代表的一批法学研究者指出中国法学研究要“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重视有独立劳动和首创精神的作品,重视‘问难析疑、求同存异’”,同时吸纳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法学研究成就。


3. 1979年3月《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以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圈阅复校文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带来了春天,为法学教育带来了希望。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华国锋、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圈阅复校文件,显示出中央对恢复法治建设、振兴法治教育的决心。


4. “帐篷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979年华东政法大学恢复招生之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面临资产散失、办公条件简陋,教学用房捉襟见肘等困境。为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党政领导一致决定:先建教学大楼和图书馆,党政工团让出了办公室,在帐篷里办公,并将果品仓库改为大礼堂。于是教职工在大草坪上搭起了几座大帐篷,所有校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在帐篷中办公,一住四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为后辈留下了宝贵财富,翻开学校事业新篇章。“帐篷精神”体现了恢复、振兴法学教育的艰苦奋斗,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5. 我校教师参与“两案”审判的重要见证



1980年,全国人大设立特别法庭、特别检察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犯罪活动进行侦察、起诉、审判。“两案”指导委员会决定公开审判中应有辩护律师,我院教师苏惠渔受委托,担任李作鹏的辩护律师;教师朱华荣参加“律师小组”工作,曾两次与江青会见,后因江青决定自我辩护,未出庭。这一历史性的审判,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宣告了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宣传了社会主义律师制度,树立了刑事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范例,成为我国拨乱反正以来依法办案的典范。


6. “星期日工程师”大讨论



1982年7月,《法学》率先就“韩琨案”展开讨论,围绕上海韩琨受聘于乡镇企业,利用工余时间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取得了一些报酬,这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提出见解,而后《光明日报》就此事采访了徐盼秋院长。在各界关心下,韩琨案得到重新处理。韩琨案发生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法学》通过对这类案件的深度探讨,引导广大司法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拓展新视野,以新的观点来审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可见《法学》关于“星期日工程师“的大讨论在时代洪流中的前瞻眼光和独到见地:系列讨论引导广大法律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拓展新视野,以新的观点来审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


7. 曹建明在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领导授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央领导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994年12月9日,我校时任国际法系主任曹建明教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政治局领导讲授“国际商贸法律制度及关贸总协定”。自那以后,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次法制讲座,并逐渐形成了制度。


8. 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揭牌仪式



国务院于2013年8月22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自由贸易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聚焦点”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此背景下,华政主动对接国家政策,2013年10月,学校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揭牌,成为上海第一家专门研究自贸区法律保障与促进的研究院。以研究院为代表的华政智库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上海改革发展前沿,为各级立法、司法及政府部门提供高效务实的决策咨询,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9. 文伯书院成立



党的十九大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我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德法兼修,全面服务学生成长与成才。2017年,学校实行书院制教育改革,揭牌成立文伯书院,建立以实体化新生书院为基础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文伯书院的成立,以实体化书院、通识课程体系、导师制和书院社区四大要素为特色,着力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平衡问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十三五”发展以来,学校确立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明确“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强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构筑“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发展格局,遵循“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的发展路径,构建完善的决策体制、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管理工作机制等八大方面改革,努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而努力奋斗。


10. 我校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20载坚持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1997年11月,我校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成立,至今已20年,中心以硕、博研究生及高年级法学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并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律师、法官、检察官及校离退休老教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师为常年顾问,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组织。一代代华政人不忘初心,始终谨奉“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公平和正义而奋斗”的宗旨,开展普法工作,积极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广大群众解疑释惑,助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最后,带你还原校史馆开馆直播现场!


今天下午,我校举行校史馆开馆暨捐赠仪式。学校党政领导和苏惠渔、童西荣、韩信昌、唐荣智等老同志,老院长徐盼秋外孙女周焱,1981级校友张永彬,1952级校友宋时法孙子、华政在校生宋云萱,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出席开馆仪式。开馆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主持。



校领导为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



苏惠渔作为捐赠人代表在致辞中指出,校史馆记录的是历史,传承的却是一种精神。自己捐赠的这套特殊的“两案审判”律师服,记录下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更记录了华政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岁月历程。


校党委书记曹文泽在讲话中表示,作为我校“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校史馆经过选址、方案确定、展陈内容征集梳理等筹建过程,历时一年七个月,作为学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凝练,是学校办学历程的精髓浓缩,是学校重要的文化标志,是全体华政人智慧的结晶。校史馆展出的60余件实物、300余张照片,完整呈现了学校从创立、成长到壮大的发展历史,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校史馆的建设对珍藏“不能忘却的昨日”,感受“正在进行的当下”,展望“蓬勃向前的未来”,更好地把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创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简短而热烈的开馆仪式后,与会来宾在学生讲解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史馆。



大华政65岁生日快乐!

更多校史馆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官微

或移步松江校区明珠楼一楼校史馆参观


以“馆”观史

65载不忘初心!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视频 | 华政新视传媒集团

摄影 | 江兴伟 薛建林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 / 官网 / 微博 / 头条号 / 澎湃问政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