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大牛”面对面!华政这门“世界级课程”了解一下~
如果能与来自世界顶尖律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知名专家直接交流,你心动吗?这是国际法学院郭华春副教授《国际金融法》课程提供给华政学子的珍贵机会!3月20日晚,该门课程的首次国际视频授课顺利举行,116位华政学子现场连线了伦敦Fladgate 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知名国际货币与银行法专家Charles Proctor(查尔斯·普罗科特),通过讲解、提问、交流等方式,与“国际大牛”来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该门课程在32个课时教学中,会请到来自伦敦、香港的三家律师事务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剑桥大学等境外机构的6位知名专家,为学子提供20个课时的远程视频全英文授课!这是郭华春和国际法学院围绕人才培养国际化,在教学师资团队、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所作的创新突破。与“国际大牛”面对面是怎样的体验?让小编带你重回现场~
116位学生参加了国际化课程首堂授课
对话精英,学生主动“拖堂”
晚上七时许,116位同学齐聚一堂,准备聆听查尔斯教授的远程视频授课。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连线。查尔斯此刻有着另一重身份——华政客座教授。从3月20日起至4月3日,他将连续讲授4堂《国际金融法》课程,成为学院设计的“国际化课程”之重要组成部分。
抑扬顿挫的伦敦音环绕在教室。查尔斯表情郑重,一身正装,围绕“银行的义务与责任”这一前沿问题,在镜头前向同学们侃侃而谈。虽然在视频刚接通时,相隔近万公里的师生们花了少许时间用于寒暄,但随着课件PPT的播放,大家很快进入了授课状态。
查尔斯通过许多经典案例的分析,非常细致地向大家阐述了银行在各项业务中担负的责任,系统地分析了曼恩论货币法律问题的应用。
或敲击电脑键盘、或用手机拍摄、或用笔记,同学们听得十分投入。大部分时候,课堂中保持着专注的安静,偶尔,查尔斯的英式幽默也会引起一片会心的笑声。
首堂国际化课程,时间分配为45分钟授课和15分钟交流讨论。课堂别出心裁地实行学生“自治”,即由“毛遂自荐”的学生担任主持人,引导课堂互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35puerdx&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场视频互动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区块链”“银行债务”“两种法系对于合同法的解读”等相关话题,成为大师与学生们互动的桥梁。查尔斯对每个问题都详细作答,以至于交流环节耗时近半小时才宣告落幕。
充分互动,师生教学相长
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很多现场向查尔斯提问的同学均有着“八仙过海”的神通之处。他们有的在课外自费修习银行债务方面的课程,有的已具备海外交流、实习经验。“查尔斯教授虽是一名律师,但同样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他讲到的一些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启发,也有所共鸣。”——这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同学(应本人要求匿名)承认,一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很“鸡肋”,总觉得老师要讲的知识课件里都有,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请尖端的专家来再重复一遍?但在认真听完一节课之后,他的态度变了:“互动教学真有必要!你在书上看到的字句,变成了大牛坐在你面前亲口说出的话语,感觉完全不一样!看课件只是流于表面,而认真地听专家分析讲解甚至可以随时提问交流,就会真正学到知识的应用方法。与精英对话,果然让人受益匪浅。”
国际法1519班的王同学说:“说实话,这堂课听起来还有点费劲,毕竟我在灵活运用英语交流方面还是有些欠缺,但我觉得这反而是种挑战,让我在课前更用功地去研读课件、提高自己,我相信我会慢慢适应的。”
郭华春对首次授课效果也表示满意。“境外专家的态度很认真,授课内容专业、前沿。学生后半部分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超出了我的预期。”他还说,“95后是思维特别活跃,兴趣特别广泛的人群,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方法。”
五年准备,只为站在时代前沿
在此之前,《国际金融法》的任课教师是郭华春本人。他已经在同学心目中获得了足够的声望。“郭老师善于运用微信群的形式,和大家建立扁平化的课后交流氛围,他自己当群主,完全没有讲台上高高在上的感觉。每次登陆课程公邮,都会发现郭老师又上传了一些新的延伸文献。他是对教学非常投入、负责的教授。”不止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但在郭华春自己看来,他的教学已经遇到了瓶颈。“国际金融法太过庞杂了,银行、基金、投行、保险……我到底重点该讲什么?而每一项实务界的精英,哪个不比我有见解?有时我在台上讲,台下的同学想必就有嫌我落伍的。”郭华春毫不讳言。
既然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匹配实务的发展,郭华春想:“为何不让每个实务界领域的顶尖‘大牛’,以客座教授身份来给同学们上选修课呢?我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更权威的名师指点,教授他们更前沿、实际的内容。”其实,这也是他回顾自己求学之路所总结的他最大心得:“名师可以给你灵犀般的指点;留学、交流和访问学者的经历,让人开阔了眼界。”
郭教授指导同学课前准备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是前两天才从学校申请下来的,但为了这堂课,郭华春前前后后已经筹备了将近五年时间。不光是申请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准备适当的课件、组织同学预习,还有在前期联系世界各地知名的专家学者,安排和适应各位专家学者的时间等等,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联系到一位又一位行业“大牛”,郭华春向他们中的多人发送过邀请函,但有的石沉大海,有的回复姗姗来迟。一度,硕博时代给各位名师发咨询邮件的回忆,重新出现在郭华春的生活中。
但他始终以平常心看待,并越挫越勇:“在他们看来,我这个副教授就是个小人物。但我背靠全中国排名前列的政法院校,我们做得的是有益的、靠谱的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会说服他们来我们学院,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客座教授。”
“当然,这是各个部门配合的结果,如果光靠我一个人,也搞不定这些设备的。”郭华春谦逊地说道,“教务处牛敏老师、黄超英老师在推动项目申报和资金申报等方面都给了我很大支持。这些设备的购买和调试,也是学校信息办韩冰老师大力协助的。我请到的这些专家学者都是我在游学时期认识的朋友,他们不乏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国际组织的专家,都是在该领域非常尖端的人才,他们非常支持我们这样的教学工作,也让我对这样的教学模式革新有了很大动力。”
设备调试阶段
要想进行这样的网络实时互动教学,其实会遇到很多阻力:一方面,世界不同地区存在时差,这就要求郭华春和同学们经常变动上课时间,以配合讲课老师所在地的时间;另一方面是语言上的困难,同学们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英文素养,难免听课效果会打折扣。对于这些困难,郭华春也表示,克服自己就是克服了最大阻碍,因为这也是第一次教学实验,难免会有些手忙脚乱的,但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不能因为困难就妥协。
信息组的前期准备
先做试点,推广理念与经验
郭华春坚持帮助学生成长的教学理念,他认为,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成全学生,老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朝更好的方向更快地发展,只要学生有需要,只要老师有办法,就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郭华春希望,自己备课时勇于联络“国际大牛”的精神,能够起到另一重教育效果:“这批学生中,很多都是要出国深造的。我希望他们能提早适应国际化教育环境,扫除对‘外国大牛’的敬畏感,把求贤若渴的精神贯彻到求学之路中。”同时,他也希望借此国际化授课形式,培养大家勇于挑战一流的学术精神和荣誉感。
郭华春说:“这门课不可能闭门造车,要与国际接轨,要见识更大的世界,就需要锻炼我们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文水平。
而且,这是一门选修课,它的弹性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就大了许多,我们在这节课上尝试这种授课模式,就是为了给以后的课程积累经验,经过不断地完善,能向更多课程推广这种模式和理念。”
奋斗争做华政牛人 迎评促建创一流!
部分内容引自《上海法治报》记者夏天报道
现场采写 | 孙若冰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 / 官网 / 微博 / 头条号 / 澎湃问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