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学金评定=大学生“比惨大会”?

湖南学联 湖南学联 2019-04-04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贫困生名字被公示很难受怎么办?



在底下的问题补充那里,提问者还写下了”网上搜名字就可以查到我的信息”、“难受到想去死”的话语,透露出其作为贫困生幽微、敏感、自卑的内心。



当下,很多学校为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在发放补助、评定奖学金时大多遵循申请、审定、公示等一系列程序。而在有些学校,学生要获得贫困生资格,远不止公示名单那么简单,甚至出现对助学金申请者进行公开投票的现象。



这些学校给出的理由通常是,“只有公开,才能公平”。

对于一些敏感的贫困生来说,公示名单无异于公开处刑。图/unsplash


2016年8月,云南多所高校频频被爆出贫困生演讲“比穷”争助学金,台上台下都有人哭,现场煽情催泪。


 

2013年10月,沈阳某高校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环节上,要求每位提交申请的学生除了要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随后投票选举,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获得资格。


 

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一直是大学里热议的话题。在大学做过班级工作的人都知道,评定贫困生、分配助学金是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其难度在于:其一、获助学金者名额有限;其二、评定难度大,对评定流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较高要求,若不能妥善处理,容易产生“猫儿腻”。



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评定流程里,申请助学金者的公开自我陈述是关键环节,有的同学碍于面子,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想公开贫困身份。而公开陈述个人情况的同学,把一些痛苦、不幸的隐私暴露,无异于“二次伤害”,甚至有人利用评定者的同情心,过度渲染、夸张穷困,把评定会搞成了“比惨大会”“哭穷大会”。



贫困生资格认定:高校年度比惨大会?


面向贫困生的奖助学金,金额说多不多,但已经足够撩拨起同学们的神经。



2007年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前者奖励贫困生中的学霸,每生每年资助5000元;后者覆盖面更广,有贫困生的title就能申请,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粗略一算,就是近万元的收入。



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同学拥有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再加上成绩优秀,每年都拿奖助学金的话,大学四年的学费基本不用发愁。



一般而言,大学生要申请贫困生资格,要通过本人申请、班级认定、院系审核、学校认定四个环节。



而迫使贫困生当众比穷、卖惨,往往就出在认定环节。


在大部分高校,班级认定就是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提交申请的贫困生进行私下的民主评议,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



但在一些高校,认定环节却变成简单粗暴的比惨大会。申请贫困资格的学生,被要求在全班,甚至全系同学面前,揭穿家里的老底,接受众人眼光的质询,以此来获得贫困生资格。



挤掉贫困生队伍水分,是为了公平,但不恰当的助学方法救了贫,却冷了心。


一位家庭苦难、面临失学风险的同学,也许会因为内向不善言语交际,就很可能与贫困生名额失之交臂。而家境殷实、甚至许下拿到奖学金请全宿舍吃饭的同学,只需要在台上声情并茂表演一把,就能以更大的把握骗取到贫苦生的资格。



而这这几千块钱的助学金,对一些同学来说,只是两张机票的价钱;但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贫困生是能比出来的吗?


贫困生名额有限,按照教育资助的内在逻辑,这些名额应当分配给经济最为困难的学生。



因此,对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度量,从中筛选出最困难的学生给以资助,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不是一般的艰巨。学校确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依据,一般是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还有学生本人自行填写的材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部分)。图/教育部官网


学校根据这些申请材料,综合考虑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就可以对贫困生划分资助档次。而核查情况是否属实,教育部规定,学校还可以通过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



不过,家访、大数据分析都是理想状态。高校生源分布全国各地,要逐一核查的话,可能核实成本已经超过了资助成本。




而在判断贫困生身份时也存在先入为主的现象 。“养得白白净净的小姑娘看起来不像贫困生”、“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等等说法,都容易造成贴标签的行为。靠主观印象来判断,一点也不科学。



在去年和今年,教育部的《意见》中,明确说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但这也可以侧面表现出这种现象的存在。图/pexels


于是,让学生当众演讲,投票选出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便成了一个选择。



这份帮助,不应该以伤害为代价


高校为了甄别贫困学生,搞过竞选贫困生、评议贫困生等很多招数,但无不遭遇侵犯学生隐私、伤害学生自尊的质疑。尽管贫困生认定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还是在逐渐完善。



诸如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等资助,已经让无数寒门子弟受益



2007年,中央和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校中学习优异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9590万学生,投入总金1882.14亿元,增幅11.45%。2018年底,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若不经过多方面的严格核查,判定贫困生这一环节,总会有人受伤。


不过,目前以经济支持为主的资助体系,恐怕也没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2015年,北京市委针对北京市家庭贫困青少年群体的一项调查示,52%的贫困生坦言,承认贫困让自己易自卑,当不被理解信任时,心情会压抑;41.3%的贫困生表示自己没有主动扩大圈子或受排挤。一位通过“专项计划”进入清华大学的贫困生称,自己不善交往,自卑压力大。“公开比贫”将学生的家庭状况公开,恐加剧这一趋势。


 

自尊与自卑的情绪,在身体里厮打,是许多贫困生的共性。一方面,他们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境不好,在日常花销上故作大方,甚至不愿意搁下面子去申请贫困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勉励自己自强自立,同时不想被官方树立成所谓的励志榜样。

 


可见,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还要从单一的经济支持,向辅以心理疏导等方向迈进。保护好贫困生的个人隐私,避免让学生当众卖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就是任重道远的第一步



关注贫困生,除了公平还要“得体”


根据《意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程序包括: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等环节。学校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名单及档次,在适当范围内、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公示时,严禁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及隐私。



公众容易对“寒门弟子”形象产生刻板印象,以严格的物质标准,随便扣一个贫困生的帽子。目前,一些高校也在对贫困学生的进行“隐形资助”,如查看食堂消费进行补贴款,体现学校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好的资助也应该秉承其精神。“随风潜入夜”式地了解学生经济状况,把工作做在前头,比起众声喧哗里的评比演讲,能更好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之根。


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资助,并将温暖的逻辑继续传递,有助于引导被资助者建立感恩之心。让被资助者以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的方式,将国家、社会、校园对他们的关爱反射到周围,才是“教育”二字真正的题中之义。



而被资助者也应明白,贫困并非你们的标识,助学金是一份鼓励,而不是施舍。贫穷本身并不值得被赞颂,也并不羞耻,最为关键的是,当贫穷成为我们在人生某个阶段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时,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用怎样的胸怀去接纳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


往期经典

1.分寸感,是做朋友的底线!

2.对不起,我们公司不要二三本的学生!

3.啪啪有风险,爱爱须谨慎!

4.大骨头召集令 | 叮,您有一份来自“结业”后的惊喜,请查收

5.大骨头召集令 | 韶山@你,大骨班开班啦!

6.大骨头召集令 | 是什么神秘的活动让大骨头们“火力全开”?

7.二手的?我不要 ——真香!

8.“妈,今天我给你做好吃的!”2018年度视频刷爆朋友圈 | 40秒40年



来源:综合整理至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youjian-university),财新网,中国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校  审 | 唐逸恬

编  辑 | 张丰楠 曾宇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