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践行绿色发展,铺就咸宁最美底色!

咸宁发布 2019-05-21


来源:咸宁网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饶敏 通讯员:咸林



绿色,

是咸宁最美的发展底色。

临空鸟瞰,咸宁如一块翡翠;放眼远眺,咸宁是一片绿海。山青,水秀,桂香、竹翠……,50.44%的森林覆盖率,构成深厚的绿色特质和生态底蕴,被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典型代表”,成就了“中国桂花之乡”“中国楠竹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温泉之都”诸多美名,成功摘取了中国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等10多项桂冠



擦亮咸宁发展底色增绿强基


2月28日,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王远鹤等来到泉都大道,与干部群众一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3月5日,嘉鱼潘家湾镇干部群众在长江沿岸,植下树苗千余株,为长江栽下一抹抹新绿;

3月11日,通城县大坪乡花墩村药姑山上,村民挥锹灭荒,漫山遍野种上了树木苗种;

3月12日,温泉梅家咀小游园山体上,人头攒动,镐锹挥舞,一派繁忙。市城管执法委发出“义务植树,共建公园城市”倡议,300多名市民欣然响应。


植树节前后,鄂南大地植树造林热潮翻滚,从幕阜山脉到长江岸边,人们挥锹舞镐,挖坑扶苗,培土浇水。植树造林,增绿强基,已经成为咸宁人的自觉行动。


近年,市委、市政府践行“七绿二彩一分草”的绿化理念,注重增绿添彩加香,着力护绿保湿富民,打造如梦的七彩空间。


在城区,采取规划增绿、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设点、线、面、块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市民出行500米可享受小游园、小绿地,出行3000米可游览公园,出行10公里可体验到郊野公园,出行30公里可休闲旅游风景区。


在乡村,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推进“绿满鄂南”行动。“一村一种品味,一湾一个特色”,森林入村,绕路,依水,围田;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在突出秀美田园风光、传统乡土文化和独特原始风貌的同时,种植经济林木,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结构上舍“黑”创“绿”,探索跨越高消耗、高污染发展的新路径;在空间布局弃“灰”调“绿”,强化山体、湖泊、河流三大生态要素建设,实现多种主体功能的相互促进。 


来自市林业部门的数据表明,2015年至2017年,我市完成“绿满鄂南”行动造林132.50万亩,占省定三年任务的109.1%,完成绿化总量全省排名第一,6个县市区均超额完成了省定三年总任务。2018年以来我市又向荒山荒坡进军,计划三年(2018—2020)完成精准灭荒造林45万亩。2018年,全市精准灭荒造林19.46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25.5%,精准灭荒面积全省排名第一。


为将省里的部署落到实处,市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对精准灭荒进行奖补。各县市区相继出台叠加政策,加大奖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上山下乡,添绿增彩。崇阳县对精准灭荒每亩奖补300—500元,还为林农买保险。通城县将精准灭荒与产业脱贫结合起来,对贫困户发展油茶进行奖补,层层叠加后,每亩奖补超过1000元。


在打工浪潮下,精壮农民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无力打理林业。我市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造林主体。


通城县引进造林公司,签订造林协议87份,将造林任务落实到236个小班。嘉鱼县引进浙江云宁股份有限公司,按照4:4:2(公司投入40%,当地造林主体投入40%,有关村组以土地折价20%入股)比例投资造林,完成造林1200亩。咸安区落实5家造林公司(专业队)、10个专业合作社和30个大户签订精准灭荒工程合同。目前,全市已有40家造林公司、52个专业合作社和189户造林大户参与绿化行动。


有政策引导,有主体实施,还要有项目牵引。总投资74.8亿元、总面积96848公顷的幕阜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正在深入推进。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护绿添彩


从九宫山到黄龙山、大幕山、葛仙山,一座座绿色山体铺就咸宁底色。据最新统计,从撤地建市之初的1999年到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5.99%增长到50.44%,森林面积由35.36万公顷增长到49.20万公顷,相当于新增8个九宫山大小的森林面积,拱卫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屏障。


绿色底色何以铺就?

答案是:全方位的管护制度,呵护着座座青山。


——严格控制采伐量。林木成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刀斧砍伐的速度。省林业厅下达每年林木采伐限额为58.48万立方米、楠竹1729万根,我市实际平均年完成林木采伐16.73万立方米、楠竹948.8万根,年采伐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限额以内。


——规范林地管理。各县市区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按规划组织实施;全市实现林地落界“一张图”“一套数”。全市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47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398万亩,全部签订了管护合同,以保证管得住,有效益。


——四级测报监控。在十六潭公园漫步,细心的市民发现,松树上钉着一个个小药瓶。这是在为松树防疫线虫病。去冬今春,数以万计的防虫小药瓶,被一个个钉上松树,为松树防病治病。


和人一样,林木也会生病。我市采用综合手段治理松材线虫病,坚持开展公路绿化带病虫害的集中防治行动,对松树线虫病疫情、楠竹刚竹毒蛾危害及时启动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实施了杨树害虫综合治理、幕阜山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下降到3‰,无公害防治率上升到89%,有力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建成国家级中心测报点4个,省级中心测报点1个,固定监测样地74个,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测报网络,监测覆盖率100%。


——提高防火保障。绿色的山林,就怕火灾损毁。我市出资购买5000多个公益岗位,聘请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当森林防火护林员,用极小的代价生产极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了防火与脱贫双赢。实施了森林防火综合治理一期、二期、生物防火隔离带等项目,成立了航空护林站,开展航空护林。近5年森林受害率0.07‰,远远低于森林受害率1‰的工作目标。


我市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密集,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波光滟潋,富水水库、青山水库、陆水水库山水相依。徜徉山水之间,令人心旷神怡。


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这些湖泊和水库水面围网林立,养殖成风。为保护一泓清水,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2016年打响拆围第一枪,启动湖库拆围等湿地保护治理行动。仅2017年全市投入1.84亿元,拆除围网18.7万亩。2018年所有湖库围网全部拆除,水产大市终结了30年的围网养殖史,自然湖库回归人放天养,一湖清水流向长江。目前,全市湿地面积稳定在88731公顷。


我市还根据各湿地公园的功能特点,进行提升打造,避免千篇一律。通城大溪远离城区,突出生物种质保护功能,建立湿地植物多塘系统,成为公园一大景观;崇阳青山是饮用水源区,重点加强水质监测和保护;向阳湖湿地公园是水鸟家园,建立全覆盖视频监控及高音警报系统,实行全天候监控,确保湿地资源不受破坏。


2015年以来,我市创建6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通过验收,获得“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称号;创建3个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到55.31%,远远高于全省全国标准。


湿地生态的明显改善,使得越冬的候鸟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喜爱摄影的市民发现,拆除围网后的斧头湖湿地,天鹅、东方白鹳等30多种珍稀鸟类归来,重现万鸟翔集盛景。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用绿富民


看得见的绿色是青山绿水,看不见的绿色在产业间流淌。


专家预测,仅一树樱花,中国将产生千亿级的市场。得知大岭万亩野樱花每年有数十万游客,2017年,湖北卓越集团与崇阳县签约,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中国樱花小镇;3月28日,广州天适集团与崇阳县签约,计划至少投资5亿元,帮助打造樱花产业;卓越集团、尚禾集团等相关企业还签约成立了樱花文旅产业联盟。


樱花旅游是我市森林旅游的一个产品。我市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桂花、楠竹等森林旅游基地为中心,着力打造森林旅游品牌,潜山试验林场、陆水湖林场、崇阳柃蜜小镇、崇阳浪口温泉先后获批全国森林养生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森林旅游业逐步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优势,绿色思维,给绘好山水画、念好产业经留下广阔空间。近年,我市林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手段,以产业园为龙头,目前全市油茶面积达到76万亩,竹林面积163万亩,山桐子、香榧等特色基地4.9万亩,推动三大“百亿”产业稳健发展;形成了咸安苗木花卉走廊、嘉鱼沿江意杨林海、赤壁万里茶道、通城油茶飘香、崇阳茶(油茶、茶叶)竹(雷竹)果(水果)、通山香榧、红豆杉等特色产业增长极。


楠竹、油茶、中药材、林果……山里的宝贝顺着产业链走出去了。巨宁公司的竹地板漂洋过海,直供欧盟;崇阳县白霓村加工的竹珠,每吨售价1.5万元,成为市场新宠;通山县九宫山镇出产的香榧,每公斤售价超过200元,且供不应求。


目前,全市林产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多家,2018年实现林业产值210亿元;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省级龙头企业47家,中国驰名商标4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成功创建“第八批国家楠竹生产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成森工科技产业园、竹产业园、油茶产业园、生物质能源产业园等多个特色产业园。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依靠绿水青山过上了好日子。在崇阳县金塘镇,扶贫旅游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在咸安区向阳湖镇,闲适静谧的乡野村落探索发展湿地花海,引来游人无数;在赤壁市神山镇,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一年下来收入有的达到10多万元;在通城县大坪乡,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为支撑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巧做绿色发展文章的城镇和乡村,把绿色咸宁建设落到实处。


岁月如歌,生态前行。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以绿色为底色、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正在释放生态价值,一幅生态美丽、产业美好、文化美妙和人民生活美满的画卷正在鄂南大地上徐徐展开。


1【聚焦】咸宁高质量发展,“高”在哪里?

2【关注】车检又起妖风?城区养猪,河水污染……这些事市民都盼着有人监管

3【聚焦】70年前的今天是咸宁的大日子,人民日报记录伟大时刻

4【榜样】在崇阳开办电商扶贫培训班的黄银华,昨天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