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日报聚焦 | 咸宁请乡土树种重回“正席”

咸宁发布 2024-01-25



趁着11月中旬的一场小雨,咸宁市咸安区南川村24组一片92亩的山坡地上,已逐步种下1米多高的香椿、喜树、南酸枣等乡土树苗。年过六旬的24组组长刘昌木看到眼前的新绿,不禁感叹:“曾经熟悉的树木又回来了。”


长江南岸、幕阜山脉北麓,近万平方公里的咸宁,林木覆盖率57.05%,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咸宁林木种质资源丰富,桂花、楠竹最具特色。百年以上古桂花树2552棵,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竹林面积181万亩,占全省70%以上。


虽然满眼皆绿,但进入大山深处,还是可见杂灌丛生的荒山。已绿林地也存在残次林多、优质林少等问题。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有绿无林、有林无树、有树无材”。


筑牢“幕阜山·长江生态屏障”,必须应绿尽绿、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为此,咸宁结合群众推荐和专家评审,出台植树造林正负面清单,明确十大本地适宜栽种树种和十大不适宜栽种树种,前者分别是:樟树、桂花、檫木、小叶青冈、香椿、苦槠、油茶、重阳木、无患子、紫薇;后者分别是:马尾松、雪松、黄山松、红叶石楠、泡桐、北美枫香、竹柳、核桃、山杨、大叶樟。


“十大适宜树种,是乡土树种的代表。并不是说要搞一刀切、只能种这10种树,而是要以这些代表性乡土树种为牵引,推动更多的乡土树种重回咸宁森林,重回百姓生产生活,坐上‘正席’。”咸宁市林业局四级调研员张宏胜介绍,乡土树种是时间的产物,“坐正席”是回归。


咸宁市林业科学院对此进行扩展、细化,按山丘生态林、山丘用材林、山丘经济林、四旁绿化、通道绿化、平原湖区绿化等六类,分门别类制定植树造林技术指南,经过实地调研和两轮严格的专家评审,向社会推荐了以十大适宜树种为基础的6个组合计48种乡土树种。


“适地适树、生态优先、突出特色,推荐的6个组合,尊重自然和科学,结合百姓意愿,主要用于新造林、林地更新、残次林改造,对成型森林则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咸宁市林科院院长刘恒贵说,乡土树种承载着乡土文化,对后人来说,我们是前人,前人栽树,要对后人负责。


据介绍,早些年,由于绿化任务艰巨、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引进速生树种和外来树种较为普遍,咸宁森林也多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本土地带性植被优势不明显,森林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都需要提高。为倡导全社会爱绿、护绿、增绿,咸宁同时提倡不种断头树、短命树、贵族树,减少人工管护成本,让树木自然生长。


包括南川村24组新造林工程在内,正在推进的咸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投资4亿元,涉及通城、咸安等多个县(区),新造林和残次林改造共计14万亩,将辐射带动150万亩林地质量提升。同步推进的还有咸宁石漠化治理项目,投资5亿元,包括新造林、封山育林、残次林改造,共计70万亩。2022年,咸宁完成营造林25.45万亩,今年将完成35.47万亩。


“有了高质量的森林系统作为基底,咸宁将更好地践行‘两山’理论,把城市放在山水间,全域建设‘大公园’,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咸宁市委已明确目标作出部署。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刘长松、曾振求、刘映阳、通讯员:胡剑芳

编辑:宋晓宇

审核:洪   伟监制:朱封金

出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1.重磅名单公布!咸宁这些人和单位获奖

2.咸宁公布4起典型案例

3.超时免费坐!今日起,咸宁“守时公交”来了

4.省级名单公布!咸宁6处上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北日报聚焦 | 咸宁请乡土树种重回“正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