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浅析]智慧社区建设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景
提起“智慧社区”,很多人会感到耳熟,因为从国家到地方,鼓励引导和支持智慧社区建设的文件已经有一厚摞,但发展至今还只是停留在智能点铺设的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通过对智慧社区的建设背景、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探讨,以期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一、建设背景
(一)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已逐步形成从2013年起,国家相继出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是我国国家层面首次提及智慧社区的文件;《智慧社区建设指南》为全面推动智慧社区提供了明晰的建设框架。
(三) 疫情封控高压催生智慧社区井喷式需求年初,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是一次大考,领导层在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也多次强调“社区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威胁与高规格疫情防控措施,如何满足居民正常生活物资需求、安全有序地就医保障以及联防联控的精准实施、畅达信息沟通渠道的建设等,都对智慧社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二、建设现状
(一)参与方(政府部门、科技公司、物业/地产商)多且复杂,协同性低。不同主体对于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动力、诉求及面临的困难大不相同,扮演角色与承担作用也各异。政府是现阶段智慧社区建设的主导者,不仅是相关政策制定者,也是建设资金主要出资方。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最大的诉求在于通过推动社区“智慧”,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科技公司是智慧社区的具体建设者以及后期运维者,一方面希望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运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希望将社区作为技术应用场景,不断的实现技术打磨和迭代升级。物业/地产商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既是甲方角色,向科技公司购买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同时,物业/地产商又扮演着“政府的乙方”角色,负责通过数字化应用有效管理社区。由此看来,智慧社区的参与者众多,层层分包的利益关系复杂,招标过程中错过好的技术供应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更重要的是,多方的能力、标准和规范的协同性不高,这些导致了智慧社区建设常常“雷声大雨点小”(二)碎片化建设难以避免,信息孤岛、数据孤岛问题普遍存在。(1)管理层级间的孤岛推行智慧社区是一项要求数据网格化、且网格化下沉的系统工程。从管理层级来看,纵向上覆盖省、市、区县、街镇、社区、物业、居民,横向上整合政法、城管、社保、公安等部门,但由于“先地方试点再全国推广”的中国政府创新模式,不同省市的部门设置和职责分工也不统一,还有各层级、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系统也存在不统一,导致众多系统难以整合,“孤岛”之上再建“孤岛”。(2)智慧社区中的不同参与方之间存在着数据孤岛。居民是数据提供者,根据社科院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民众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安全观念逐渐增强,参与调查的民众中超九成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而对于企业,保护数据安全日渐成为企业构建护城河的一部分,更增添了联通数据孤岛的难度。三、发展前景
(一)城市治理服务重心下移,基层治理“触角”更多元、更灵敏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发力点,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对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智慧社区是实现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和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通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能有效加强社区基层单元的感知、分析、决策和预警能力,实现社区治理有传统的粗放型向精细型、智慧型转型。智慧社区部署的各类数字应用是治理体系下沉的工具箱、重要抓手,推动基层治理“触角”更多元、更灵敏,为社区治理现代化赋能加分。(二)贴近生活“零距离”,智慧社区是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关键途径智慧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服务“渗透力”最强,多层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但更侧重于以居民需求出发,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围绕着社区居民生活链的各环节的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以及公共管理等需求,通过提供相匹配的综合配套和智慧服务支撑,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实现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全方位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三)智慧社区经济“蓝海效应”显著,或将成为智慧城市盈利的突破口随着社区团购越发火爆,地摊经济卷土重来,以“智慧”进一步盘活社区经济大有可为。目前,智慧社区的建设范围依旧以出资方建设的核心功能为主,侧重安防、出行等政府管理功能,满足物业日常管理需求,智慧社区运营仍然停留在“蓝图阶段”,反之也证明了智慧社区经济“蓝海效应”显著。便捷性、性价比、信任感是社区经济、地摊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目前仍然处在“野蛮生长”阶段,面临着“多小散乱”困境。依托数字化手段,发挥公信力优势,智慧社区建设能有效整合、规范社区团购、地摊经济等,在万亿级社区服务市场中分羹一杯。智慧社区可盈利的良性循环模式对各方主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有效分担政府财政压力,二是增强科技企业长期运营的能动力,三是促成物业/地产逐步转型的契机,四是提升居民创业就业渠道。
(四)应用场景丰富多元,智慧社区是城市智慧化天然、动态的试验场智慧社区是与居民生活最相关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主体,是城市智慧化相关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的重要试验场。随着国家和地方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部署,5G、智能家居、智慧养老等纷纷在智慧社区中探索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加快技术和应用落地。智慧社区作为天然、动态的试验场,不仅有效推动社区智能社区升级,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还能充分发挥智慧社区的示范、展示效应,赋能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比如,2019年北京海淀区太平庄街道至强北园社区以全国首个“5G+AloT”新型智慧社区”的身份正式亮相,该社区以5G网络为基础、搭载各种智能物联网技术,有效推动居民生活更安全、社区管理更便捷,多项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五)支点撬动效应不断释放,以引入社会资本缓解城市智慧化财政困境智慧社区建设直接涉及主体众多,社会资本拓展渠道更为丰富。现阶段智慧社区建设出资方相对以政府为主,相对较为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智慧社区可盈利性不强,主要侧重于政府以及物业管理服务,科技企业、地产商等主体缺乏投资积极性。但随着智慧社区商业服务模式逐步成熟,社区可持续运营、持续盈利性不断提升,将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涌入智慧社区建设,其支点撬动效应将不断释放,或将成为破解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财政困境。总而言之,智慧社区的真正实现是上下联动、横向联通的庞大工程,疫情虽然暴露了眼下智慧社区的不完整,但也让我们看到问题真正的痛点在哪里。小编相信,疫情结束后,智慧社区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会出现质的飞跃政府、地产商、物业公司和科技企业们都将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