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最美皇家园林你知道要怎么看吗?|设计师带你游颐和园

小小 小小探索生活
2024-08-23

在京2年去过2次颐和园,第一次去是在暑假人山人海,去哪都排队草草逛了一圈就回来了。

清明假期是第二次去颐和园,疫情影响颐和园限流,人数不多。我们到达时间也比较早,感受到了皇家的园林的春季之美。对颐和园激起了兴趣,于是这两天看了不少颐和园资料,看完才了解到颐和园历史以及人文思想下景观园林设计,视野又打开了许多。下次去想必收获良多。

阅读本文约需要20分钟,包含以下内容


一、园林概述

二、中国园林的特点

三、颐和园园林鉴赏

四、颐和园推荐游览路线





园林概述


人类通过劳动作于自然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引起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人类从原始洞穴到出现屋子、然后再慢慢发展出城市。园林是人类和自然关系变化发展的产物,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世界主要的园林体系之一,经历了大约三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是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园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制约和影响。在文化发达地区、自然生态良好的地区大也都是园林荟萃的地区。比如: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平原、河湖、低山和丘陵地带。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类型园林还有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坛庙、陵园等。各个类型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共性可以概况为以下4个特点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不是简单地利用和模仿自然界构景要素的原生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即典型化的自然;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感性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因物象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无论建筑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够与山、水、植物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3)诗画的情趣

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还借助文学艺术的手法,使造园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如起承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等。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并且常用对比、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这更加强了犹如诗词般的韵律感。徜徉在中国园林里,仿佛朗读诗歌一样淋漓酣畅。中国传统园林中许多理论直接源自画理,如“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山贵有脉,水贵有源”等。同时,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也使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得以更好的实现,并在中国园林史中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等。

颐和园冬雪

   (4)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和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和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造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观者类似的情感和理念联想。所以园林的创造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寓情于景,触景生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谓之“天人合一”


颐和园赏析


颐和园在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的核心枢纽位置

颐和园的在国内园林重要性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皇家园林,还因为它在设计规划时就着眼于北京西北郊全局,从而形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的代表,而颐和园所处位置正是这个皇家园林群核心枢纽位置。

颐和园位置在三山五园中间,占据核心位置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成型于清朝。

“三山”为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五园”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三山五园自然特征图

它是一个园林综合功能区,包含了3个层次的构成要素:5座皇家园林,属核心区;各园林间的过渡地带,包括山水、林田、村落等;另还包括其他赐园、办公衙署、八旗营房等。“三山五园”作为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共生体,依附于不同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城市文化,具备人与环境交互的文化景观基本特性。


颐和园人文思想下园林景观设计


地形改造中对山水格局的尊重

遥看西山


万寿山地区的湖面扩张和山体改造,将山水关系由相对孤立变为“山环水抱”,从清漪园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昆明湖整体由偏于西侧通过水利改造现在湖是环抱万寿山。景观方面,东部山地、西部低地的山水格局使该地区从东至西呈现出从山林到田园水乡的过渡;

设计中借景思想

春季颐和园遥看玉峰塔

西堤一带湖中荷花堤边柳,碧波轻摇荡绿舟。因自然景色开阔,将园外玉泉山秀丽的西山山形和玉泉山的玉峰塔、妙高塔摄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使得园外之景和园内的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杰出的典范

远处玉峰塔

水系利用中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巨大的园林水体承担了泄洪、御旱、航运、农田灌溉及小气候调节等综合作用。

一座园林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山体和水体园林的骨架。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是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颐和园的园林骨架万寿山昆明湖组成。万寿山居北,横向,高60米;湖居南,呈北宽南窄的三角形。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宫殿区仍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之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筑山·理水

万寿山原本是山形比较呆板而又是一座“土赤濆,童童无草木”的秃山,针对山秃在通过外地移植树木终于慢慢把一座光秃的童山改造为“叠树张青幕、连峰濯翠螺”的树繁、叶茂状态。万寿山前山种植了大片的松柏树取其“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寓意。后山则以松柏间栽落叶树如:桃、杏、枫、栾、槲、槐、柳之属,突出季节的变化。由于山体形缺少变化,在山的南坡耸起体量高大的佛香阁,与阁北山顶上的琉璃阁一起,丰富了山的轮廓,是范围广大的全园构图中心,建筑施以华丽彩画,风格浓丽富贵。在阁下山脚与湖岸之间,建造了东西长达700米的世界最长长廊,把山麓的众多小建筑统束起来。长廊的上梁枋之间,布满了色彩鲜明的彩画。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建筑别致的精妙画廊。


在昆明湖西部筑有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风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风格幽曲窈窕。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韵。颐和园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手法近于写实;景区规模大,景点多,景观丰富;功能和活动性较丰富,几乎都附有宫殿和居住用的殿堂;园林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派皇家气象


颐和园主要景观介绍



01中轴线建筑群

前山前湖景区占全园面积的88%,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屏列于北,湖横陈于南,西面衬托着玉泉山和远处西山的层峦叠嶂,这是个自然环境极其开朗的景区。前山面南,有很好的朝向开阔的视野,位置又接近宫廷区和东宫门,因而成为景区内的建筑荟萃之地。建置在前山中央部位的“佛香阁”,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排云门、玉华殿、紫霄殿、排云殿、多宝石砌高台上的佛香阁、琉璃牌楼众香界、无梁殿智慧海,连同配殿、爬山游廊、道等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构成纵贯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使得中轴线的地位更明确、形象更突出。这个序列上的建筑有前奏、有承接、有高潮、有尾声结合山形地貌因势利导地一气呵成,仿佛一个起伏跌宕而节奏强烈的乐章

中央建筑群

中央建筑群之于前山景观,犹如浓墨重彩的建筑点染,意在弥补掩饰前山山形过于呆板、较少起伏的缺陷,同时也起到了作为前山总建筑布局的构图主体和重心的作用。它的东、西两面疏朗地散布着十余处景点,建筑体栏量较小,形象较朴素而多样,布置较灵活自由。

佛香阁

佛香阁平面八角形,外檐四层、内檐三层,通高36米余,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它巍然雄踞山半,攒尖宝顶超过山脊显得器宇轩昂、凌驾一切,成为整个前山前湖景区的构图中心。石台的东西、北三面顺坡势堆叠山石,叠石的技法虽稍逊于西苑北海琼华岛,但仍不失为北方园林叠山的巨制

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倚山濒湖。它是前山前湖景区广大围内的最主要的观赏对象,也是景区成景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它的设计得当否,对于园林的总体规划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2 长廊

长廊

长廊绘画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既是遮阳蔽雨的游览路线,也是前山重要的横向点景建筑。它与沿岸的汉白玉石栏杆共同镶嵌前山的岸脚,前山整体仿佛托起于水面的碧玉,益发显示出它的精雕细琢之美。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03西堤


漫长的西堤自北逶迤而南纵贯昆明湖中,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西堤南半段建楼阁景明楼,则是摹拟江南滨湖地带烟水迷离之境。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西堤上的六座桥,从离北如意门最近的界湖桥开始依次是豳风桥、玉带桥、镜桥、柳桥、练桥六桥造型各异,除玉带桥余五桥都是亭桥

西提早春 摄影孙海燕

西堤六桥—玉带桥
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西堤六桥——玉带桥

西堤六桥—豳风桥

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西堤六桥——镜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西堤六桥——柳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

西堤六桥——练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

西堤六桥——界湖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

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品四季(春夏秋冬)春花、夏荷、秋柳、冬枝。品四时(朝午夕夜)朝霞、午雪、夕阳、夜月。品四候(风雨雪雾)风桥、雨湖、雪亭、雾船。品四景(湖山塔桥) 湖光、山色、塔影、桥韵。四季不同,赏春花,观夏荷,看秋柳,品冬枝。西堤的植物在大自然的孕育下展现不同的韵律。而四候的风雨雪雾与四时的朝午夕夜,相叠加又将在四季中展现其更深的景致。湖光、山色、塔影、桥韵。这景致可谓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一季三月,月月不同。一月三十日,日日不同。一日二十四时,时时不同。古人云: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记实写景之古韵,在西堤的风花雪月中都能得到现实的印证。春夏之燕鸣呢喃,仲秋之蝉声一片,湖水之拍岸微澜,北风之呼啸吹柳。朝阳之金波涟漪,晚霞之彩练当空。眼观耳闻鼻嗅,极尽赏心悦目。

西山晴雪

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昆明湖的项链,而堤上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的六桥,犹如项链上璀璨的钻石。这条项链随着四季四时的变化而变换着斑斓的色彩。

游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不可瞻前而不顾后,亦不可顾左而不顾右。

颐和园的园林景色,只一道西堤便可见一斑。但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这是乾隆爷当年即便是有预谋、有目的、有组织也想象不到的。


04畅观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05谐趣园

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颐和园推荐线路


大型皇家苑囿中,以颐和园的序列较脉络分明。入口部分作为序列的开始和前奏由一列四合院所组成;出玉澜堂至昆明湖畔空间豁然开朗;过乐寿堂经长廊导至排云殿、佛香阁达到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在西可绕到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谐趣园,似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路线推荐

东门→仁寿殿→玉澜堂→昆明湖畔→乐寿堂→长廊的起点-邀月门→长廊→扬仁风→长廊看龙王庙→排云殿前牌楼→佛香阁(俯瞰园景)→返回长廊→鱼藻轩(借景设计)→石舫→后山→返回西提→六座西提的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七章,第5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版 2008(11)

[2] 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5卷)[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七章)[M]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7

[3] 阙镇清.再失一城: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三山五园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没落[J].装饰,2007(11):16-20

[4] 刘剑,胡立辉,李树华.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克制范围界定探析[J].中国园林,2009(9):15-18.

[5] 岳升阳.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1-63.

[6] 夏成钢.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与昆明湖景观环境的演变(上)[J].中国园林,2014(8):81-84.

[7] 夏成钢.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与昆明湖景观环境的演变(中)[J].中国园林,2014(12):99-102.

[8] 夏成钢.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与昆明湖风景区的演变(下)[J].中国园林,2015(3):115-119.

[9] 刘剑,胡立辉,李树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景观历史性变迁分析[J].中国园林,2011(2):54-58.

[10] 杨菁,李江.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整体视觉设计[J].中国园林,2014(2):105-108.







小小
大强

#读书、游历、实践#

小小和大强,一对设计师情侣

 从设计和建筑视角去看世界,发现世界的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小探索生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